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女性性早熟患儿雌激素受体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为探讨女孩性早熟患者雌激素受体基因编码的可能完善。方法:收集了16例未见血液雌激素水平升高的临床女孩性早熟患者的外周血样本,抽提血液DNA,以PCR—SSCP方法筛查雌激素受体基因编码区的可能突变。结果:在l例患者的雌激素受体基因8号外显子发现单链构象变化。测序结果证明单链构象变化是由1个单核苷酸突变引起,此突变发生于编码548位精氨酸密码子,1个C—T转换导致精氨酸残基被半胱氨酸所替代。这一突变使DNA序列中产生1个BtsL酶切位点,可通过P(R-RFLP对突变进行快速甄别,实验证明此患者为Arg548/Cys548杂合体。结论:由于这一残基在不同动物ER中的保守性质、以及突变所造成的疏水性的急剧加大,推测此突变将强烈改变雌激素受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编码人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亚单位2的基因PRPS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产生过剩型痛风患者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健康人和产生过剩型痛风患者PRPS2基因全部显(包括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区)的片段,采用多荧光标记的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对扩增的片段进行了筛选,对筛选到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与正常序列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PRPS2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区发现了一个SNP(exon1 45A/G),第六个内含子区发现了一个SNP(intron6 12G/A),健康人与患者音质 频率比较分别为P=0.096和P=0.273。结论:提供了PRPS2基因SNP的数据库信息,为研究痛风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激素受体基因及其他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腋臭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19名腋臭患者及159名正常人全血,提取全基因组DNA,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相关技术对49个候选基因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雌激素受体β基因rs1256061位点及ABCC11基因的rs17822931,rs16945916和rs62058521三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在腋臭患者和正常人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81.1%的腋臭患者携带rs1256061位点G等位基因,而正常人只有63.2%携带了该位点的G等位基因;96.3%的腋臭患者携带 rs17822931位点G等位基因,而正常人只有4.4%携带该位点的G等位基因;28.6%的腋臭患者携带rs16945916位点G等位基因,而正常人组只有0.6%携带该位点的G等位基因;28.0%的腋臭患者携带rs62058521位点G等位基因,而正常人组只有0.6%携带该位点的G等位基因。结论:雌激素受体β基因位点rs125606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腋臭的发病有关;ABCC11基因多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均与腋臭的发病相关,它们分别是rs16945916,rs62058521和rs17822931。  相似文献   

4.
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93例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和9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非冠心病对照者,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直接测序技术对E-选择素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两翼的部分内含子进行筛查。结果:发现3个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2号外显子5’非翻译区存在G98→T所致的G98T多态性(G/T等位基因);4号外显子EGF结构域中仔在A561→C所致的Sel128Arg多态性(A/C等位基因);11号外显子膜结构域中存在一个新的A1856→G所致的A1856G多态性(A/G等位基因)。在冠心病组中,T和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3)。结论:T和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中年龄≤60岁冠心病患者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基因PvuⅡ、XbaⅠ和Codon32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及连锁不平衡关系。方法 应用PCR-RFLP和荧光定量PCR法对678名江南男性雌激素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江浙城市和湖南岳阳。结果 江浙、岳阳两组各位点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vuⅡ和Codon325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存在差异,P值分别为0.012和0.011。Arlequin分析结果显示PvuⅡ和XbaⅠ两位点间存在较强的连锁不平衡(江浙:D’=0.908,岳阳:D’=0.974),但PvuⅡ或XbaⅠ与Codon325位点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连锁不平衡。结论 雌激素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存在地区差异;PvuⅡ和XbaⅠ两位点在江南男性中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编码人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亚单位 2的基因 PRPS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产生过剩型痛风患者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健康人和产生过剩型痛风患者 PRPS2基因全部外显 (包括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区 )的片段 ,采用多荧光标记的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对扩增的片段进行了筛选 ,对筛选到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 ,并与正常序列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在 PRPS2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区发现了一个 SNP( exon1+45A/G) ,第六个内含子区发现了一个 SNP ( intron6+12G/A) ,健康人与患者间的频率比较分别为 P =0 .0 96和 P =0 .2 73。结论 :提供了 PRPS2基因 SNP的数据库信息 ,为研究痛风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扫描肾素基因发现新的多态性,探讨肾素基因新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肾素基因(REN)外显子4-8进行扫描,以发现新的多态性;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确定新的多态性,在日本人212例原发性高血压(EH)者和209例正常血压(NT)者中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PCR.SSCP法发现外显子4下游第17碱基对处内含子4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T+17int4G;DNA测序确定多态性。PCR—RFLP确定基因型后结果显示T+17int4G的基因型频率在原发性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含子4的T+17int4G SNP与日本人原发性高血压无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与p53抑癌基因、血管生成素-2(ANGPT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机构:学院研究中心。患者:132例经临床与手术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与280例正常对照。干预:外周静脉取样。主要观察指标:分别用PCR扩增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处发生精氨酸与脯氨酸变异的片段,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NGPT2基因4号外显子G/G与G/A等位基因,并根据上述结果对基因进行分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子宫肌瘤患者ANGPT2基因多态性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5vsP=0.2)。但在对p53抑癌基因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离子通道基因KCNQl和KCNH2与先天性长QT综合征(long-QT syndrome,LQTS)的关系,以探讨LQTS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在一个LQTS(Jervell Lange—Nielsen综合征型)大家系中,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KCNQl和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到定。结果 KCNQl基因存在两种突变,其中一个位于外显子区域,但为同义突变,另外一个位于内含子区域;KCNH2基因也存在两种突变,均位于内含子区域。这四种单核苷酸有多态性,与现有报道不同。结论 在该LQTS家系中,KCNQl和KCNH2基因存在四种突变,但均为非致病突变,提示KCNQ1和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LQTS致病基因。KCNQl基因和KCNH2基因存在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RET基因13号外显子的基因多态性改变与肠无神经节细胞症(HSCR)的发生关系.方法:提取74例HSCR患者和53例与胃肠道疾病无关的对照组病人的全血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RET基因13号外显子,纯化,应用直接测序方法分析13号外显子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HSCR组与对照组中,RET基因13号外显子存在T769G基因多态性改变,其基因型频率在HSCR组中为GG78.27%,GT18.93%,TT2.8%;在对照组中为GG58.5%,GT15.1%,TT26.4%.等位基因频率在HSCR组中为G:87.84%,T:12.16%;在对照组中为G:66.0%,T:34.0%.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383,P<0.001;x2=19.834,P<0.001).结论:RET基因13号外显子的T769G基因多态性改变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肥胖儿童代谢指标与儿童性早熟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择取本院儿科2019年9至2020年9月小学学生健康体检发现的53 例性肥胖儿童作为观察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接受健康体检的53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两组儿童的代谢指标与性早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儿童的FGB 、2hPG 及GHb 均高于对照组儿童( P<0. 05) ;观察组儿童的BUA、HDL 低于对照组儿童,而TG、TC、LDL 高于对照组( P<0. 05) ;观察组儿童中男性儿童的睾丸Tanner 评分、阴毛Tanner 评分、女儿童的乳房Tanner 评分以及阴毛Tanner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儿童( P<0. 05)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儿童的FPG、2hPG、GHb、TG、TC、LDL 与性早熟呈正相关,而BUA、HDL 与性早熟呈负相关( P<0. 05) 。对照组儿童的上述指标与性早熟无相关性( P>0. 05) 。结论:肥胖儿童中血糖、血脂代谢指标与性早熟关系密切。应重视对肥胖儿童中血糖、血脂指标异常儿童进行性早熟相关筛查。  相似文献   

12.
LHRH激发试验在儿童性早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在儿童性早熟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珐:对28例性早熟表现的儿童进行LHRH激发试验,测定LH及FSH值,同时测量身高、骨龄,B超测量子宫及卵巢的容积,结合身高、骨龄、子宫及卵巢容积等将性早熟患儿分真性与假性性早熟组。结果:真性性早熟组8例,假性性早熟组20例,2组LH、FSH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发后30、60、90min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SH在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0、9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a)类似物治疗6个月再次做LHRH激发试验,4例治疗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被抑制,LH、FSH呈较低水平。4例真性性早熟患儿治疗前后LH、FSH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发后30、60、9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HRH激发试验比单次测定LH、FSH更可靠,对性早熟的性质判断及治疗后疗效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性早熟女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6~10岁性早熟女童88例,同年龄未发育女童46例进行行为评定,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及自拟家庭及被测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家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性早熟女童行为问题明显多于对照女童,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5.2%,较对照女童(15%)显著升高(P<0.05);性早熟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体诉、攻击性、内向因子、外向因子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在多动、残忍性方面得分亦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娱乐性对行为问题评分有影响,排除了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娱乐性评分对行为问题总分的影响后,性早熟组行为问题总分仍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除家庭经济文化因素的混杂作用,性早熟组发生行为异常的检出率亦高于对照组。结论性早熟女童出现行为问题比例较高,且与家庭环境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周岁之前、女童在8周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或者女童在10周岁前出现月经初潮[1-2]。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女童明显高于男童[3-4]。性早熟作为儿科第二大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其对儿童身心发育均有不良影响[5-7]。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雌性性早熟大鼠血浆褪黑素(melatonin,MT)水平,下丘脑?垂体MT受体MT1?MT2表达,探讨MT及MT受体在性发育启动和性早熟中的作用?方法:正常26日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性早熟组?性早熟干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后者又分为青春前期组和青春期组?使用N-甲基-DL-天冬氨酸(NMA)建立雌性性早熟大鼠模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曲谱瑞林)干预性早熟,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夜间血浆MT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下丘脑?垂体GnRH?MT1?MT2 mRNA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夜间血浆MT水平无明显差异,性早熟组下丘脑及垂体MT1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青春前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发育的青春期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性早熟组相比,性早熟干预组下丘脑?垂体MT1 mRNA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丘脑?垂体MT2表达各组间无差异?结论:雌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垂体MT1表达减少,GnRH类似物可上调MT1的表达?MT受体在青春期发育中可能起抑制性作用,通过下丘脑?垂体的MT受体表达的减少,减弱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参与正常青春发育或性早熟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性早熟作为一种现代儿科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课题通过在上海不同区域的性早熟女童进行病例收集,运用中医证候评分的方法确定性早熟女童的中医证型,并观察性早熟女童的主要证候特征,为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性早熟提供依据,为性早熟中医标准化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采集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上海6家医院儿科性早熟门诊就诊的性早熟女童500例病例的中医证候,对其临床症状按照中医临床症状轻重程度“无”“轻”“中”“重”4个等级进行量化评分,分别记为0、2、4、6分,统计相应分值,依据其分值分析总结患儿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对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火旺证、肝郁化火证、湿热内蕴证三大中医证型的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三大证型中,阴虚火旺证的比例最高(315例,占63.0%),其次是湿热内蕴证(98例,占19.6%)及肝郁化火证(87例,占17.4%)。在中医证候方面,临床症状最常见的10项症状(频率>25.0%)依次为:怕热盗汗、手足心热、乳房胀痛、脉细数、烦躁易怒、大便干结、潮热、咽干口燥、多食肥甘、舌红少苔。 结论 阴虚火旺证是本次研究占最大比例的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和肝郁化火证的比例相近。研究性早熟女童的中医证型有助于观察性早熟女童的早期临床症状以及早期诊断,为辨证用药提供有力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性早熟女童血浆ghrelin水平与腺垂体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性早熟女童血浆ghrelin与腺垂体激素的关系.方法:84例年龄在6~9岁的性早熟女童根据第二性征发育情况、骨龄、 子宫、卵巢容积及GnRH激发试验的结果分为特发性中枢性早熟(ICPP)和单纯乳房早发育( PT)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性早熟女童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ACTH、TSH 、PRL、GH、LH、FSH,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①ICPP组血浆ghrelin为Log( 2.42±0.26)ng/L,明显低于PT组和对照组[Log(2.62±0.21)ng/L,Log(2.58± 0.44)ng/L,P<0.05];而对照组与PT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②Tanner Ⅲ期的ICPP女童ghrelin为Log(2.31±0.24)ng/L明显低于Tanner Ⅱ期的IC PP女童[Log(2.53±0.24)ng/L,P<0.05].③经双变量相关分析,性早熟女童血浆 ghrelin水平与ACTH、PRL及GnRH激发后的LH15、LH30 、LH60呈负相关 (r分别为-0.248、-0.235、-0.445、0.405、0.398,均P<0.05);而与GH 、GnRH激发后的FSH15及 LH0-2、FSH0-2无相关.结论:ICPP女童血浆ghrelin水平下降,Tanner Ⅲ期女童血浆ghrelin低于Tanner Ⅱ期,GnR H激发后与LH呈负相关.这可能与性启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纤维性骨营养不良综合征(MAS)女性患儿外周性性早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就诊的MAS女性患儿21例。患儿反复阴道出血、乳房增大同时伴或不伴咖啡牛奶色斑或骨纤维发育不良,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低下,排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分泌雌激素的肿瘤及外源性雌激素摄入所致等情况。给予来曲唑0.5~2 mg·m-2·d-1治疗,疗程6~12个月,观察患儿乳房分期变化、阴道出血次数、性激素水平、肝功能、骨龄变化、子宫卵巢容积变化及有无不良事件发生。结果: 经过来曲唑治疗后,患儿骨龄与时序年龄比值减小(1.23±0.30降至1.11±0.18,P < 0.01);预测成年身高从(156.2±5.9)cm增加至(158.4±2.1)cm(P < 0.05);阴道出血次数减少,雌二醇水平下降,睾酮未见明显升高;子宫未见明显增大,也未发生卵巢扭转及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 来曲唑治疗MAS相关的外周性性早熟可延缓骨龄进展,减少阴道出血的频率,未观察到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KISS-1和GPR54基因在雌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性早熟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雌性26日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实验组皮下注射N-甲基-D,L-天冬氨酸(NMA)每天2次直至阴道开放,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阴道开放时间及性周期,测量子宫指数、卵巢指数、卵巢黄体出现率、子宫壁厚度、黄体生成素(LH)浓度。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KISS-1和GPR54基因在雌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阴道开放及首次发情间期出现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随着青春期发育,各项观测指标均逐渐升高(P<0.05),在相同的性发育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观测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KISS-1和GPR54基因的表达与性发育阶段密切相关,提示KISS-1与GPR54基因在真性性早熟的启动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long-acting analogue of 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D-Trp6-Pro9-NEt-LHRH (LHRHa), is effective in the short-term treatment of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wo to four years of LHRHa therapy in 27 children with this disorder.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 regressed in most patients. Sex steroid levels and basal and LHRH-stimulated gonadotropin levels remained suppressed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 values. Linear growth rates decreased from 11.0 +/- 0.8 (SEM) cm/yr before treatment to 5.7 +/- 0.4 cm/yr at two years of treatment and 3.7 +/- 0.7 cm/yr at four years of treatment. Predicted heights by the Bayley-Pinneau method increased from 156.4 +/- 2.0 cm before treatment to 162.3 +/- 2.3 cm at two years and 163.4 +/- 2.4 cm at three years. Five patients treated for four years had a mean increase in predicted height of 5.5 cm. To date no adverse effects have been observed. However, the ultimate safety of this analogue is not known. We conclude that LHRHa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long-term therapy for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