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主要进展,认为该术式是手术等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替代之一,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复杂主动脉夹层(AD)及胸主动脉瘤(TAA)腔内隔绝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共76例行腔内治疗的复杂AD及TAA病例,其中行单纯腔内隔绝术52例,结合烟囱技术的腔内隔绝术6例;结合支架近端开槽的腔内隔绝术5例;颈部杂交手术13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4小时死于心跳骤停,1例杂交手术患者术后死于脑血管意外。51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平均18个月,1例TAA杂交手术患者人工血管全段闭塞,但患者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3个月及1年出现支架远端破口再行腔内隔绝术。1例AD患者术后6个月时出现支架近端新破口。在随访期死于肺癌和冠心病各1例。结论结合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开槽技术及颈部血管搭桥的腔内隔绝术,可提高复杂AD及TAA的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死亡率和病残率均很高。近几年在保留和不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重建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弓部主动脉瘤切除与脑保护,胸主动脉瘤或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与脊髓保护,以及主动脉腔内支架移植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手术死亡率已从31.4%下降至3.3%-4.8%。胸主动脉瘤,特别是主动脉夹层系一全身性主动脉病变,近年来手术疗效有所改善,但远期复发率和再手术率仍较高。主动脉内支架移植与外科手术结合应用,对复杂的伴有降主动脉病变的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腔内修复治疗肾下腹主动脉夹层六例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下腹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以腔内修复为主的6例肾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通过螺旋CT或者DSA检查明确诊断。3例采用分叉弄人工血管内支架进行腔内修复;2例植入腹主-单侧髂动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对侧髂动脉植入封堵器、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1例植入2枚直管型人工血管内支架,对侧髂动脉结扎、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患者术后1、3、6个月、1年及以后间隔1年于门诊行彩色B超、X线或者螺旋CT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夹层得到完全修复,围手术期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无血象异常。术后患者随访6~36个月,5例患者结果满意,1例患者于6个月随访时瘤腔内残留少量血流信号,瘤腔基本血栓化。结论 肾下腹主动脉火层采用以腔内修复为主的方法 安全可行、短期和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8-01间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42例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术后人工血管旁路均畅通,支架形态良好、无移位。结论对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6.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 A型2例,其中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18例。5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其中1例加作腹主动脉开窗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先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d 1例Stanford B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9例健康存活,生存率95%。术后随访1—20个月,各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均消失,无内漏,各器官灌注良好。结论 血管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效果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4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15例以腔内修复为主治疗的肾下主动脉夹层。术前均通过MRA或CTA明确诊断。手术在DSA室进行,采用以腔内修复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于门诊进行随访。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总住院日数、随访时间和随访事件。结果:2例病人接受直管型移植物(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9例病人接受分叉型移植物植入;1例病人接受AUI型移植物植入、对侧髂动脉结扎加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1例病人接受2枚直管型移植物植入、对侧髂动脉结扎加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2例病人接受AUI型移植物植入,对侧髂动脉封堵器栓塞,加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手术时间为(178±96)min,术中失血(152±103)mL,总住院时间为(11±5)d;随访时间(42±26)个月。1例病人6个月随访时发现存在少量内漏,随访24个月时假腔略有增大,但内漏消失;1例病人36个月时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移位,瘤腔未见扩大,未给予特殊处理;1例病人48个月时CTA检查发现股-股人工血管吻合口中度狭窄;2例病人随访半年后失访;其余10例病人随访结果满意。结论:腔内修复能有效治疗肾下主动脉夹层,具有简洁、微创的特点。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Chang GQ  Wang SM  Li XX  Hu ZJ  Yao C  Yin HH  Yang JY  Chen W  Li JP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3):168-17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对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血管腔内治疗。7例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CT和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内膜撕裂口均位于升主动脉,距冠状动脉开口2.5-6.0cm,距右头臂干开口0.5-4.0cm。2例通过左颈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术前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间内转流术以保证左颈总动脉血供。5例通过右股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其中2例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结果全组均手术成功。3例第1枚支架释放后仍有较多内漏,即再放入第2枚支架,交错重叠于第1枚支架内面而成功封闭撕裂口,消灭内漏。除1例术后1个月因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其余6例存活。6例的假腔均有血栓形成,无内漏,无新的夹层动脉瘤形成。结论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是可行、微创和有效的。病例选择应注意撕裂口距冠状动脉开口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Wang SM  Chang GQ  Hu ZJ  Yao C  Li XX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91-1194
目的探讨巨大和长段胸主动脉瘤行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例10.6~28.0cm长真性胸主动脉瘤的男性患者,采用多个带膜支架相连接成一条长段支架型人工血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对瘤体全长28.0cm、最大直径7.3cm的病例,采用4个长度为130mm的不同直径的带膜支架相连接覆盖胸主动脉;另2例分别用2枚、3枚带膜支架治疗。2例术中先行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和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结果3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2例术后无内漏,分别随访1,2个月,瘤腔内血栓形成;1例在支架连接处有少量内漏,术后1年消失,瘤腔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出现短暂脑缺血表现,1个月后消失。结论采用多个带膜支架相连接对巨大和长段胸主动脉瘤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安全、微创,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支架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1岁.术前根据CTA结果 确诊,并对病变部位及解剖条件进行评估.手术在DSA监控下进行,全麻或局麻,应用Telent 8例(美敦力公司),国产支架24例(2例上海微创,22例北京裕恒佳).结果 7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0 cm,3例将覆膜支架跨过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将其封闭后,夹层动脉瘤消失,无上肢及脑缺血症状.治愈31例,死亡1例.31例夹层动脉瘤患者随访3~56个月均健在,其中5例CTA复查有内漏存在.结论 EVAR手术为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方法 ,具有比传统手术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优点.在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中,EVAR可代替传统的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病人作一期腔内隔绝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原则。临床资料 :1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瘤的病人于 2 0 0 1年 2月在本中心接受了腔内隔绝术。术前CTA显示 :主动脉自弓降部开始出现夹层 ,一直延伸到腹主动脉分叉上6cm ,假腔的最大直径达 6 .6cm ;肾下腹主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为 4 .5cm ,瘤颈受夹层累及 ;双侧髂总动脉各有一直径 2 .5cm的真性动脉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 ,降主动脉植入规格为 34mm× 34mm× 1 30mm的直管型Talent移植物封闭夹层裂口 ;腹主动脉植入规格为 2 6mm× 1 4mm× 1 4 5mm的分叉型Talent移植物。将腹主动脉瘤和双侧髂动脉瘤隔绝 ,手术耗时 30 0min ,失血 30 0ml,透视 62min ,造影 5次 ,使用造影剂 2 0 0ml。术后病人恢复顺利 ,术后第 2天出ICU ,术后 30d出院。随访 1年 ,病人生活质量良好 ,复查CT示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完全封闭。结论 :腔内隔绝术的微创特点使一期治疗Stand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术后应先处理胸主夹层处理腹主动脉瘤 ,以减少后半程手术对先前植入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对2000年10月-2001年6月间6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为男性,年龄42-72岁。Standford A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B型5例。其中5例经行腔内人工血管支架修复成功,1例中转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术后1例发生髂外动脉夹层破裂,行腹主动脉夹层开窗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术后3d因严重心肌梗塞抢救无效死亡。5例随访1-9个月,情况良好。结论 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小了手术风险。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腔内修复术治疗破裂性主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o W  Gai LY  Liu XP  Zhang GH  Liang FQ  Li R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87-1190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EVR)治疗破裂性主动脉瘤(RAA)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术前应用CT、磁共振成像对14例RAA患者进行诊断,评估病变近、远端血管锚定区条件。对存在休克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抗休克治疗。支架型人工血管在X线透视下经股动脉被释放在RAA的预定位置。结果瘤体破裂距实施EVR时间50min~21d;3例存在大量左侧胸腔积血,2例患者在出血性休克的状态下进行手术。5例应用分叉形支架型人工血管,9例应用直筒形支架型人工血管。随访1~38个月,1例破裂性胸主动脉瘤术后第4个小时死亡,1例创伤后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术后9个月因左侧脓胸死亡,其余患者均生存,无并发症。结论EVR治疗RAA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可能成为治疗RAA的有效方法。但对近、远端锚定区条件差的病变和不能熟练完成常规主动脉瘤EVR的单位应慎重进行RAA的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一、主动脉夹层的分区 众所周知,主动脉夹层有Debaky分型和Stanford分型[1-2],这一分型对于主动脉夹层凶险程度及传统开放手术有非常好的实用价值,但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一个更为细致的分型来补充.因此,我们于2005年提出了3V3N分型法(图1)[3]:V代表Vessel Area,指存在重要分支血管的主动脉区;N代表Naked Area,指无重要分支血管的主动脉裸区.  相似文献   

15.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技术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与传统开腹手术方法相比,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特点是创伤小,出血少,可避免传统开腹手术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和降低病人心肺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尤其为高危病例提供了治疗的机遇。本文就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支架血管系统的设计特点、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条件和技术要领以及治疗结果和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一期腔内隔绝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原则。方法和结果:1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双侧髂动脉瘤的病人于2006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了腔内隔绝术。MRA检查提示.主动脉弓降交界处开始出现夹层.真腔受压变窄,以胸腹交界处及腹主动脉中段最明显,最扁窄处为0.5cm;假腔在腹主动脉中段明显,最大径约5.0cm,假腔再人口位于左髂总动脉近端。双侧髂总动脉迂曲并呈瘤样扩张。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均发自真腔。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降主动脉植入规格为34-34-100mm的直管型Talent移植物,封闭夹层裂口:腹主动脉植入规格为AOI26-12-170mm Talent移植物,远端连接12.12.68mmTalent移植物至一侧髂外动脉,行双侧股-股转流。瘤体隔绝完全,手术约耗时300min,失血1000ml,透视6min,使用威视派克450ml。术后21d出院。术后随访半年,病人生活质量良好,复查CTA显示:移植物通畅,瘤腔内均完全形成血栓。结论:腔内隔绝术的微创特点使一期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主动脉长段隔绝也有利于降低截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适应证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分析21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微创腔内隔绝术病例与治疗效果。结果死亡3例,痊愈18例。4例发生术后内漏,3个月后CT检查自行封闭。18例随访10~60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发病率和检测发现的病人数有上升趋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全年收治的AD就超过往年的总和。以往传统经胸腹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创伤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如截瘫)和死亡率高达17%和26%。  相似文献   

19.
分支型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应用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部夹层。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采用北京裕恒佳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血管腔内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B型夹层病人42例。原发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2cm以内。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组合而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增加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经送放器送入动脉,在透视下释放,植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41例(98%)成功放置分支型支架41只和直筒型可弯曲支架人工血管5只;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变形成角未能将送放器送入而改用直筒型支架治疗。夹层破裂口均被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术后复查2例存在少量内漏。入路动脉无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病人均恢复正常活动。结论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易使用,适合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126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40例;年龄32~82岁,平均(56±8)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术后影像学随访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26例手术成功,释放支架157枚.所有患者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5%,随访时间3~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8)个月.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12例出现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出现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 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