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改良Hardinge入路全髋置换在双下肢等长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行改良Hardinge入路全髋置换及术中用自创等长测量方法进行双下肢等长控制并获1年以上随访的100例患者进行总结,采用Harris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10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60(26±2.1)个月。Harris评分:优92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9%。下肢等长95例,下肢不等长在0.3~0.5 cm之间3例,相差0.6cm1例,相差0.8 cm 1例。结论该入路暴露好,假体安装定位好,因术中下肢基本处于标准侧卧位,易于控制下肢长度,特别适用自创的术中精确测量调控双下肢等长的手术方法,可减少因体位原因导致的误差,术后外展肌恢复快,总体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经改良Hardinge手术入路行全髋置换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自1990年2月~1992年3月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THR(全髋置换术)54例。对术后4个月以上的46例随访结果:优良42例(91%),很好4例(9%),其中轻度跛行11例(23%),下肢不等长>2cm4例(8.6%).改良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5例(11%),对其中10例思考的阔筋膜张肌行肌电图检查,结果均无失神经支配的纤颤电位。作者认为此入路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暴露好、有利于假体定位、固定和矫正肢体长度以及术后外展肌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并提出了Hardinge入路存在的不足之处与改良方法,以及根据国人解剖资料确定的臀上神经安全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Hardinge改良入路与Watson-Jones改良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疾患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其中A组患者经Watson-Jones改良入路,B组患者经Hardinge改良入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Barthel指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患者切口长度[(8.5±1.8)cm]较短,术中出血量[(284.5±121.2) ml]较少,手术时间[(95.5±22.5) min]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以及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同时术后3、6个月A组患者Barthel指数以及Harris评分3个月(74.8±6.4)分,(78.5±6.2)分;6个月(86.2±4.2)分,(83.2±3.8)分均高于B组的3个月(62.5±4.7)分,(65.2±7.4)分;6个月(77.5±6.2)分,(73.5±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出现髋关节脱位、伤口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Watson-Jones改良入路与Hardinge改良入路在对THA的治疗上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Watson-Jones改良入路恢复效果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4.
改良Hardinge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7月-2006年3月,采用以大转子为中心改良Hardinge小切口对21例22个髋关节行髋关节置换术。12例13髋行全髋关节置换,9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均采用生物型假体。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7.6cm(6.0—9.0cm),手术时间平均76min(45-15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70ml(190—580m1)。无严重并发症。21例平均随访38周(22—53周),Hams评分优18例19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改良Hardinge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关节的稳定性影响小,手术显露清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髋关节骨关节病行Harding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THR)进行评价.方法 对86例(98髋)髋关节骨关节病行Hardinge 入路THR治疗.结果 本组79例(88髋)得到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为55.6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7.57分.本组未出现神经副损伤,术后感染、脱位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改良小切口在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理念的更新和完善,人工关节材料、工艺的改进和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克服原有术式切口长、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瘢痕影响外观的缺点,笔者对传统的手术切口进行了改良并将其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15例15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肌肉常规缝合与解剖分层重建对改良Hardinge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1-10—2023-01诊治的55例因股骨颈骨折行改良Hardinge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者,根据术中肌肉缝合重建方式分组,常规组25例采用肌肉常规缝合,改良重建组20例采用分层解剖缝合重建。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4周、8周、24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WOMAC评分、疼痛VAS评分、外展肌力矩。结果 两组均获得至少24周的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时改良重建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WOMAC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24周时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改良重建组疼痛VAS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8周、28周两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  相似文献   

8.
陈谏 《中国骨伤》2001,14(11):694-694
全髋关节置换术 (THR)入路复杂 ,种类繁多。我们用改良Osborne切口共完成THR术 2 7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7例中男性 9例 ,女性 18例 ,年龄在 6 2~87岁之间。新鲜股骨颈骨折 15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7例 ,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 3例 ,非创伤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1例 ,原发性骨关节炎 1例。1 2 手术 切口自髋后上棘外下方 7cm处开始 ,与臀大肌纤维平行向外侧远端延伸到大转子前缘再向远端切开 5cm ,纵行切开臀大肌在髂胫束的附着处 ,然后用手指向上钝性分离部分臀大肌 ,将大腿内旋 ,暴露梨状肌 ,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的改良勺形外侧切口,是利用也臀中肌和股外侧肌的功能的连续性和厚实的月牙形附着于大转子上。臀中肌并未切除或劈开,而是作为一个单元与臀小肌一同活动。这有利于臀中肌的再附着回去,并帮助保护外展肌。同时由于体位的灵活性,术中仅需三名术者即可完全成全髋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确定臀上神经最下支(most inferior branch,MIB)的体表投影从而确定一个手术安全区域,依据这一解剖结果对Hardinge入路进行改良,并在临床中探讨改良入路的优势.[方法]解剖50具尸体双侧臀部(共计100侧),确定MIB的体表投影和手术安全区域.依据结果对Hardinge入路进行改良,并在3具尸体双侧臀部(共计6侧)上经改良Hardinge入路模拟手术,从而验证其安全性,然后应用于临床.[结果]MIB在体表的弧形投影线与股骨大转子外侧最凸点形成一解剖区域,内无重要血管神经分布,为手术安全区.依据安全区所改良的Hardinge入路模拟手术后,解剖均未发现MIB及其他明显神经血管损伤.临床应用26例,经10~28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术后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和外展肌力减弱的现象.[结论]MIB在体表的弧形投影线与股骨大转子外侧最凸点构成了一个手术安全区域,改良Hardinge入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均未超出此安全区域,不会损伤到MIB及其他重要神经血管,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髋关节前方直接经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疗效。方法2016年3月~2018年10月,共216例因髋关节疾病入住我科初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纳入183例,其中髋关节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92例(DAA组),髋关节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91例(PLA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通过髋关节正位片对术后假体的位置进行评价。结果DAA组和PLA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1.0±15.6)、(98.6±11.6)min,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1.198,P=0.233);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12.2±2.1)、(12.6±2.1)cm,差异无显著性(t=-1.441,P=0.151)。DAA组术中出血量(218.5±20.1)ml,明显少于PLA组(250.0±16.7)ml(t=-11.516,P=0.000);术后住院时间(10.2±3.1)d,明显短于PLA组(13.8±2.6)d(t=-8.629,P=0.000);术后输血率3.3%(3/92),显著低于PLA组12.1%(11/91)(χ2=3.873,P=0.049);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A组[8.4%(8/92)vs.18.7%(17/91),χ2=19.309,P=0.002]。DAA组切口周围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LA组[2.1%(2/92)vs 9.9%(9/91),χ2=4.821,P=0.028];术后关节脱位发生率0%(0/92),显著低于PLA组5.5%(5/91)(Fisher精确检验,P=0.029);2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3%(4/92)、0%,差异无显著性(Fisher精确检验,P=0.121)。PLA组1例出现假体周围感染,经足量抗生素治疗无效后,给予翻修手术。随访6~21个月,平均13.6月。HHS评分术后1、3、6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3、6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X线评估2组患者术后假体的位置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展角:42.7°±3.3°vs.42.0°±3.8°,t=1.391,P=0.166;前倾角:19.5°±1.3°vs.19.4°±2.1°,t=0.129,P=0.897)。结论侧卧位下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hip,DDH)髋臼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方法。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4例26个髋;年龄41~68岁,平均52岁。按照Perner分型,其中Ⅰ度10髋应用普通髋臼假体置换,Ⅱ度9髋选用螺旋臼假体,Ⅲ度5髋及度Ⅳ2髋选用小号髋臼假体,真臼部位安置髋臼假体,均为生物型固定,无结构性植骨。结果随访0.5~3.5年,假体与骨床结合牢固,患髋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针对髋臼病变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类型髋臼假体置换,配合术中的正确操作能简化手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现代骨水泥术固定的全髋置换术43例45髋。术后X线片提示股骨头假体固定质量(Barrack标准):A级25髋,B级20髋,无1例C级和D级,随访5~6年,结果:功能优良率94%,尚可6%,X线片显示臼杯可能松动1髋(2%),股骨头假体可能松动和很可能松动各2髋(4%),无1例肯定松动。表明第二代CTHR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文献报道的第一代CTHR。作者还介绍了现代骨水泥固定术的方法,改善疗效的机制及手术必须注意的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的改良勺形外侧切口,是利用了臀中肌和股外侧肌的功能的连续性和厚实的月牙形附着于大转子上。臀中肌并未切除或劈开,而是作为一个单元与臀小肌一同活动。这有利于臀中肌的再附着回去,并帮助保护外展肌。同时由于体位的灵活性,术中仅需三名术者即可完成全髋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性贫血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2001年6~12月期间,选择36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纳入本实验.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0~75岁,平均64.6岁.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手术前4d开始皮下注射rhEPO,每次10 000IU,隔日1次,共2周;用药期间同时补充铁剂;对照组不使用rhEPO,仅补充铁剂.用药前后及手术前后,监测两组病人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实验组同时监测血压、血小板、血钾及肝肾功能.结果实验组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测定值在用药后不同时点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的血压、血小板、血钾、谷丙转氨酶、尿素氮测定值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实验组有1例皮疹,2例注射部位疼痛,均自行缓解.结论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在围手术期使用rhEPO,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人的贫血状态,药物的耐受性良好.rhEPO的作用机制在于促进原红细胞分裂增殖并维持其活力,治疗期间需同时补充铁剂.  相似文献   

16.
软组织平衡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和探讨全髋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的处理方法以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6月~2003年12月年收治的12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回顾性分析术前软组织挛缩、肌力的评估、术中软组织平衡的处理及术后肌力的康复锻炼。结果临床结果显示12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4.8分增加到平均74.5分,全髋置换术后经积极康复训练软组织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的平衡同膝关节的软组织平衡同样重要,有助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的恢复及矫正畸形,预防手术后早期和晚期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4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3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异位骨化率为40%,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异位骨化率为18.5%。异位骨化均按Brooker分类法分类,二种不同术式的异位骨化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者就异位骨化的形成、异位骨化率在二种术式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异位骨化对疗效的影响及其与术式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髋臼骨折后的全髋关节置换初步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治疗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分析本院近三年来 10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髋臼重建的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0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术后髋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 ,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 44分。结论 髋臼骨折后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随访研究36例(36髋)THA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处理及结果,分析其外展肌力和测量骨盆正位片上有关参数。结果:36例脱位中,外展肌乏力20例;髋臼假体位置不良10例;其他综合因素6例。其中17例采用手法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获得成功,19例手法失败或再脱位故行切开复位。结论:THA术后脱位由多种因素引起,与手术入路、假体位置、软组织张力等有关;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后髋人字石膏固定,大多数早期能获得成功。软组织张力低,特别是外展肌力乏力是THA脱位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