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眼科奇书》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以“论奇、方奇、量重、效奇”著称,应用大发散治疗外障眼病,书中方药验案并举,重视民间验方。通过研读此书,发现此书治疗外障眼疾擅用辛温发散、开郁为先之法,代表方有四味大发散、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并取得奇效,对《眼科奇书》应用大发散治疗外障眼病的思想及临床运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益气聪明汤,方出《东垣试效方》之眼门。书中指出:“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此药能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笔者应用本方治疗数例外障、内障之虚证,疗效颇好,兹举验案二则,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医药院校使用已十多年的《中医眼科学》一书 (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86年版 )、一直作为我院中医专业 ,中西医结合专业和高护专业的必修课程、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长期执教中 ,并发现其中存在若干问题。兹不揣浅陋、敢呈管见 ,以就正于中医眼科同道。1 关于外障教材在“辨外障与内障”节中指出 :“外障是肉轮、血轮、气轮与风轮等部位病变的总称。”并解释 :“‘障’是遮蔽之意、外障是从外而遮 ,内障是从内而蔽。”这里显然存在一定的矛值。肉轮、血轮和气轮的病、不产生遮蔽 ,不造成视力障碍者殊多 ,眼科医家共知。其实…  相似文献   

4.
笔者根据“上病下治”和“釜底抽薪”的经旨,用下法治疗眼科外障和内障诸症,多获良效。一、眼眶蜂窝组织炎刘××,男,31岁,教师。1980年7月  相似文献   

5.
中医眼科对于眼病的辨证论治多种多样,有五轮辨证、八廓辨证、内外障辨证等。眼病的内外障辨证论治首先要分清内障和外障。内障眼病泛指瞳神疾病,多因久病生郁,久郁生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长。治宜开郁导滞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使之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6.
李正川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生卒不详),在渝州(今重庆)行医的有名眼科医生,他的学术思想,在其《眼科奇书》(又名《眼科宜书》)中反映出来。此书未见正式出版,笔者有传抄本。该书序言中有“得此书须银百两”。可见此书价值。为了探讨其学术思想,现就其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一、眼科以内、外二障辨证立论 李正川把眼病,除意外伤外,统分为两大类进行辨证。即内障.外障。这和一般眼科书囿于五轮八郭之说,则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何谓内障,书中载:“凡眼内不红不肿,不疼不痛,无红筋胬肉,眼珠清秀,只有视物不明,即为内障。”何谓外障,“凡红肿不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学习和整理汪海门医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中医治疗眼病,初步摸索出一条治疗原则:即中医治疗眼病,常把它分为外障、内障两大类。对于外障的治疗,一般以破散为主,破中有补;而治疗内障则以补益为主,补中有破。这里就我们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的粗浅认识,谈谈体会。一、破散药从病因上看,外障属风热的多,湿热、虚热次之。风热外障的共同特点,多有胞睑(眼脸)赤肿,或生偷针(麦粒肿)、椒疮、粟疮  相似文献   

8.
消渴内障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消渴病中晚期可引起睛珠混浊、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等病变。本病为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可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秘传证治要诀·三消》云:“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视,或手足偏废如风疾……。”  相似文献   

9.
“七方”,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不同类别的方剂,而“急方”则为其中之一。其方特点,正如王好古曰:“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也。”“客”指“客邪”,“急”即“急方”,“标”为致病的邪气,故此类方剂主要用于外邪客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由于外邪发病急,来势猛,病情重,故必须用力峻效速的急方以治之。至于其分类和作用方面,张从正曰:“急方有四:有急  相似文献   

10.
王舜杏 《新中医》2005,37(2):87-88
中医学将中医眼病分为内障眼病和外障眼病两大类,临床上通过辨外障、内障来确定疾病的病位、病因、证候特点。外障眼病的病变部位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致病病因以六淫侵袭、痰湿积滞、脾虚气弱、虚火上炎为多见,其证候特点起病急、发展快、外观症状显露、自觉症状明显,多属邪实有余之证,以实证、热证常见。现代中医眼科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外治法,而且不断改进,有所发展。目前临床常用的外治法有:点眼药法、熏洗法、敷法、冲洗法、  相似文献   

11.
抄书一得     
记得在学生时代,曾抄过一本《眼科奇书》。卷首序云“清光绪十二年孙奉铭抄于重庆天符庙李氏老叟处”。首先我觉得此书出处神奇,效必不凡。当抄到“凡外障不论如何红肿,总是陈寒外束所致,用发散药,寒去则火自退”时,更觉所论新奇,它对外障证候的归属,完全与刊行的眼科著作相反,一般均把红肿痛热归属于阳证、热证、实证,治法不外散风清热,散风活血,清热解毒等。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眼科总括中说:“外障无寒一句了,五轮变赤火因生”,把外障统归热与火,所以都用菊花通圣散、银翘散之类加减施  相似文献   

12.
徐莉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215-1216
青光眼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以眼压升高、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与中医眼科的“绿风内障”“黑风内障”等相类似。临床上主要采取抗青光眼的药物、激光、手术治疗;中医则多以活血利水、通络开窍之中药汤剂口服,配合针刺治疗。笔者临床接治了3例因眼部带状疱疹引起病毒性小梁炎而继发青光眼患者,常规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眼压无明显下降,后经笔者改用抗病毒联合皮质类固醇药物,配合中药汤剂和针刺治疗而痊愈。  相似文献   

13.
一、对内障症候的认识内障眼病,是指发生于瞳神及眼内的疾病。在《内经》中凡述及视觉改变,而不见眼外部形态变化的眼病,均属内障眼病。具体内容如下: 1.视力障碍:视物模糊为多数内障眼病的共同特点。《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素问·生气通天论》在论述“煎厥”所引起的眼部症候为“目盲不可以视”。可见《内经》不仅认识到  相似文献   

14.
《眼科宜书》来源于“光绪二十年孙奉铭抄于重庆天符庙李氏老叟处”。《宜书》作者认为外障眼疾并非纯火故不宜过用苦寒之剂,因而创辛温发散法,开郁为先的法则,代表方八味大发散。认为内障眼疾形成,多因气郁,应以调理气机为要,主张先理气开郁,再宜视其证候,或补肾填精、或升阳益气、或在不同方药中佐以理气解郁药味,均为气虚、气实不同证候而设。此“气”与“寒”立论一样,皆有指导临床实践的实际意义,确系《宜书》总结的经验之谈。《宜书》作者重视收集民间验方,提倡内外配合治疗。纵观全书,多通过验证收录民间验方数十则,并且又主张对部分眼疾内外合治,书中介绍诸法方药切合实际,既使用简便、药物价廉,且疗效理想,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对四关的临床运用已有不少论述,但将“四关”与“四化”结合起来运用的功能分析则很少涉及。笔者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临床体会,认为四关与四花相伍具有调理气机之功能,现述于下:“四关”即合谷与太冲之合称,《针灸大成》把“四关”列为奇穴,“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四花”首载于《针灸聚英》即胆俞与膈俞的合称,亦为奇穴。“四  相似文献   

16.
<正> “外障眼病多实,内障眼病多虚”是中医眼科基本理论之一,一直指导着眼科临床,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眼科医者可以借助现代先进的检测手段诊治眼病,这些传统的眼科理论的临床实用价值(或曰可信性)究竟如何?笔者于近年来通过大量病例的临床观察及对本院眼  相似文献   

17.
眼科疾病有其专科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将眼病简要分为内、外障两大类 ,明代《证治准绳》中已记载了内外障病证 1 80种。一般而言 ,内障病以内服药为主 ,外治法为辅 ;外障眼病以局部外用药物为主的外治法和内服药并用 ,因此 ,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考虑眼科独具的特殊性 ,以及在过去研究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 ,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供眼科临床中药新药研究中参考。1 关于病证名称的选用 外障眼病所表现的体征 ,用肉眼基本能够观察到 ,因此中医对其症状和体征的描述可能与西医眼科在文字表达方面不同 ,而基本内容是相近的 ,病名可能不同 ,但疾病…  相似文献   

18.
“大发散”方,出自《眼科奇书》(亦称《眼科宜书》),问世较晚。原书序云:“光绪12年,孙奉铭抄于重庆天符庙李氏老叟处,历30年后,孙传夏朝选,1923年才由黄绶星石印二仟本”。“大发散”方,原书用于治眼科外障证,红肿、疼痛、羞明、多眵、红筋胬肉……生翳等。计  相似文献   

19.
三仁汤在眼科治疗滤泡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顽固性角膜炎、玻璃体混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病效果显著。笔者对三仁汤在眼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初步总结,涉及外障眼病的病毒性角膜炎、干眼症,以及内障眼病的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  相似文献   

20.
青风内障属眼部的慢性内障眼病,西医学中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均属此病范畴。中医对于青风内障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太平圣惠方》中的相关论述。历代医家认为,青风内障的病因病机多为痰火上攻,搏结阻窍;五脏虚损,精血不足;情志失调,气机郁滞。治疗上包括内治和外治两大法则,内治法为祛邪以风热为要,补虚以肝肾为本,治郁以通达为法;外治法则采用针灸等手段。本文通过历代相关古籍文献的整理对青风内障的相关论述从源至流,梳理其病名、病因病机,总结其治法及方药,以期为青风内障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