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合并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急性脑梗死14 d内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ic, ICH)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NVAF急性脑梗死患者2周内行头颅CT或MRI确定是否ICH转化,对基线资料和应用预测出血的HAS-BLED,ASPECTS,pc-ASPECTS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50例NVAF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入组126例,ICH转化率27.0%(34/126)。发病后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重度脑梗死、进展性卒中、ASPECTS(pc-ASPECTS)评分≤7分、HAS-BLED评分≥3分是ICH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约三分之一的NVAF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2周内ICH转化,发病后2级以上的高血压、重度和进展性卒中、ASPECTS(pc-ASPECTS)评分≤7分、HAS-BLED评分≥3分是ICH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华法林用于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于我院住院治疗的62例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抽签随机分为2组,在进行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餐后口服;观察组采用华法林片口服。观察2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2组患者溶栓的疗效;比较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和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APT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37.43±10.16)s、INR(2.83±0.62)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29.87±10.27)s、(1.97±0.53)显著较高(P0.05),NIHSS评分(13.45±4.32)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17.35±5.41)分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6.13%、栓塞事件发生率9.68%较对照组51.61%、35.48%显著较低(P0.05)。结论华法林对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具有较好的溶栓作用,可以降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栓塞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房颤)及其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采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20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存活的164例非瓣膜病性房颤(包括华法林抗凝治疗34例,抗血小板治疗130例)以及另行采集的36例一级预防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访1年。分析70例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依据预防等级、年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水平、1年内是否继发出血进行分组比较,并分析与稳态时华法林剂量相关的因素。结果 164例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中,华法林抗凝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明显低于抗血小板组,INR、1年内颅内外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抗血小板组(均P0.05)。70例抗凝治疗患者中,与二级预防相比,一级预防的患者年龄、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和1年停用华法林的比例明显降低,身高、体质量和华法林初始剂量明显增高(均P0.05);与65岁的患者相比,≥65岁患者的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分和HAS-BLED评分明显增高,华法林初始剂量和稳态华法林剂量明显降低(均P0.05);INR 1.5~2.0的与INR 2.1~3.0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1年内未继发出血的患者比较,1年内继发出血的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明显增高,初始IN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稳态时华法林剂量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初始华法林剂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而言,华法林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高。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而言,一级预防较二级预防的患者年龄更轻、服药依从性好;低抗凝强度(INR 1.5~2.0)与传统抗凝强度(INR 2.1~3.0)在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出血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别;年龄较轻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及稳态时剂量均较高,但脑卒中风险及出血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并房颤患者中长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05—2015-05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房颤伴脑梗死高危患者4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1周、1个月、3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个月,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瘀斑2例,消化道出血1例,出现痰中带血1例,出现脑梗死1例,未出现脑出血及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伴非瓣膜性房颤中应用效果显著,出血不良反应小,梗死发生率低,且老年抗凝强度INR维持在1.8~2.5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在1998年发表的非瓣膜性房颤卒中(NVAF)预防策略的内容予以更新,包括对于不明原因的卒中,不同技术手段发现隐匿性NVAF如何?哪种治疗更能减少卒中风险且出血风险最小?方法系统文献回顾,改良的Delphi方法形成推荐。结果对于近期的隐源性卒中,心脏节律监测很可能会检出到隐匿的NVAF。对于NVAF患者,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抗凝预防卒中的效果至少与华法林相当,且颅内出血的风险低。三氟柳联合醋硝香豆醇可能比单用醋硝香豆醇更能降低卒中风险。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效果不及华法林,但颅内出血的风险低。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更能降低卒中风险,但会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阿哌沙班比阿司匹林更能减少卒中风险,而出血风险相似。结论临床医师可对隐源性卒中患者进行门诊心脏节律监测以发现隐匿性NVAF(C级),必须常规地对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史的NVAF患者予以抗凝治疗(B级)。对于需要抗凝的NVAF患者应该慎重选择抗凝剂。  相似文献   

6.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令致脑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所致脑出血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3例口服华法令所致脑出血的患者在药物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治愈,仅遗留出血部位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口服华法令应注意其影响因素,INR、PT时间要定期测定,并根据情况随时检测,一旦发生脑出血,则应采取措施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脑梗死危险因素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理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选择意义。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NVAF患者847例,比较INR与出血、血栓事件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年龄≥7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既往卒中或TIA病史、直流电复律、射频消融术(RFCA)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等危险因素对理想INR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1.5个月(12~52个月),随访人数为547.59例年,共出现117例并发症,其中血栓事件38例(1.75/100例年)和出血事件79例(3.02/100例年);总体人群和按不同危险因素分层比较所得的理想INR值为1.7~2.2、1.3~1.8、1.5~2.0、1.4~1.9、1.9~2.4、2.0~2.5、1.8~2.3、1.8~2.3、1.4~1.9;总体人群、年龄≥7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既往卒中或TIA病史、RFCA、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等患者处于理想INR范围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理想INR范围外(P0.05),而直流电复律对不同范围INR并发症风险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平均随访时间为31.5个月(12~52个月),随访人数为547.59例年,共出现117例并发症,其中血栓事件38例(1.75/100例年)和出血事件79例(3.02/100例年);总体人群和按不同危险因素分层比较所得的理想INR值为1.7~2.2、1.3~1.8、1.5~2.0、1.4~1.9、1.9~2.4、2.0~2.5、1.8~2.3、1.8~2.3、1.4~1.9;总体人群、年龄≥7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既往卒中或TIA病史、RFCA、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等患者处于理想INR范围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理想INR范围外(P0.05),而直流电复律对不同范围INR并发症风险无明显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3例口服华法林后发生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应用华法林导致脑出血的经验和教训,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3例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中,2例因颅内血肿继续扩大而死亡;1例颅内血肿完全吸收后,继发脑栓塞,头颅CT平扫示右侧枕叶新发梗死灶,住院期间予以重启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调整INR至2~3,病情好转。结论 1严格掌握华法林治疗的适应证,定期监测INR;2对于脑栓塞风险较大的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评估脑出血风险后尽早重新启动抗凝治疗;3早期纠正INR,可减少血肿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部分凝血指标改变与对策。方法分析6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ASA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未服用阿司匹林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既往病史、颅内血肿大小、变化、预后、血小板计数(BP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常规检测。结果治疗组的出血体积为(38.1±8.4)cm~3、BPC(98.1±8.4)×10~9·L~(-1)、PT(17.1±2.2)s、INR(2.2±0.3)、APTT(37.3±7.9)s、TT(20.3±2.3)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20.2±5.3)分、GCS评分(10.2±1.7)分,血肿持续增大的发生率为23.53%,死亡率为29.41%。对照组的出血体积为(32.7±8.3)cm~3、BPC(104.5±8.3)×10~9·L~(-1)、凝血指标:PT(14.9±3.3)s、INR(1.9±0.3)、APTT(32.7±9.3)s、TT(18.9±2.1)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7.6±3.8)分、GCS评分(11.5±1.5)分,血肿持续增大的发生率为5.88%,死亡率为11.76%。两组比较均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一旦发生脑出血,血肿常常持续增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GCS评分低,致残率、死亡率高,预后差。临床上应严格阿司匹林用药指证,动态监测凝血指标,优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脑出血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口服华法林后并发急性脊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相关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出血(SSEH)的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华法林相关SSEH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合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该患者经迅速诊断后积极抢救,调整INR至2.0~3.0,并行手术清除血肿,因脊髓出血位置较高,最终死亡。结论 (1)掌握华法林应用的适应证及出血风险评估,定期检测INR;(2)对SSEH,应尽早手术清除硬膜下血肿以解除压迫;(3)SSEH发病罕见,但病情进展迅速,位于高位脊髓的出血患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