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64例丹红注射液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红注射液引起的ADR女性居多,ADR主要有神经系统25例(32.9%),消化系统16例(21.1%),呼吸系统13例(17.1%)。ADR涉及药品本身和临床应用两个主要因素。结论:临床医师应了解丹红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对患者加强宣传,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陈集志  吴军  张增珠 《中国药师》2011,14(9):1345-1346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8岁,因高血压2年,头痛加重7h,于2011年2月23日凌晨1:00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有青霉素、红霉素过敏史。查体:T36.0℃,HR68次/min,R190;/min,BP136/86mmHg。  相似文献   

3.
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丹红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0年收载的期刊文献,对其中与丹红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有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丹红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共17例次,其中患者男9例次,女8例次;年龄50岁以上发生率(64.71%)较高;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在用药30min内发生者9例(52.94%),提示丹红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以速发型为主.结论合理使用丹红注射液的同时,应加强用药监测与预防,以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6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和防治对策,供临床参考。方法:检索2005—2010年国内医学期刊报道的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丹红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62例,女性多于男性,多在用药过程中30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与药师应了解丹红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该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5—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报道的丹红注射液致ADR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红注射液引发的ADR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多集中在51~70岁,以全身损伤、皮肤损伤较为多见,所占构成比分别为22.6%、36.9%。在用药10~30 min出现的例数最多,占41.3%。给药途径均为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为20 mL出现的ADR最多,占总人数的58.9%。结论临床应加强丹红注射液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致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丹红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45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联合用药情况、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结果 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在给药后3d内发生,占88.9%.所有病例中丹红注射液与其他药物联用的共41例,占91.1%.不良反应类型构成比最高的是皮肤不良反应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有关”者3例,占6.7%;“很可能有关”者32例,占71.1%;“可能有关”者8例,占17.8%;待评价2例,占4.4%;无法评价0例.结论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医师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根据患者的体质个体化确定药物剂量与疗程.  相似文献   

7.
孔飞飞  郭良君  王翔  谭兴起 《中国医药》2012,7(10):1253-1253
患者男,22岁.于2011年7月10日因“刀砍伤致左肩背部、左手及下颌疼痛伴出血8h”到解放军第九八医院急诊科就诊.查体:体温37.1℃,脉搏96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否认有药物过敏及食物中毒史.急诊拍左肩正位X线片示:左肩部软组织挫伤、积气,左肩胛骨骨折,双肺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即请骨科医师会诊,局部麻醉下行清创缝合术,并予以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 IU、夫西地酸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因患处疼痛明显,以“全身多处刀砍伤”收住急诊病房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临床使用丹红注射液的基本情况、合理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取查病历、医嘱,向医生、护士和患者询问等方式,收集医院各临床科室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31日入院并使用丹红注射液的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结果 共收集到有效病例987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01,患者年龄和体重指数显著相关;其中869例用药合理(88.04%),存在不合理用药118例(11.96%);选用溶剂种类和用药剂量、天数、给药滴速等,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要求;收集的3例药品不良反应均为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结论 各临床科室使用丹红注射液基本合理,未发现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仍存在使用时间过长、无明确适应证使用、溶剂选择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集的63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内(82.5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31.15%)。结论 临床应加强清开灵注射液的合理用药,尽量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28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发生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淄博市2007~2008年收集的128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分析。结果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内(占59.3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占47.42%),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11.34%);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占59.38%)。结论临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时应密切观察,尽量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门诊和住院病房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上报的302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给药途径、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结果 302例ADR报告中,女性(54.6%)高于男性(45.4%)。抗感染药物ADR居多,占27.8%。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口服和静脉滴注为主,其构成比分别为70.2%和24.8%。ADR累及系统/器官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1.6%)和消化系统(15.9%)。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症,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26例ADR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ADR药品62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 92例(73.02%);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皮疹、瘙痒)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儿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减少患儿ADR发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2014年上报的338例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8例ADR病例中,新的和严重的病例占28.4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最多达75.70%;引发ADR最多的为抗菌药物达58.88%;ADR病例数量最多的为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达11.54%;338例ADR几乎累及了全身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最多达76.33%;严重ADR在联合用药中的比例(22.00%)高于无联合用药中比例(10.07%);按照类型分,最多的为B型高达82.25%;时间关联性以B型最明确,发现时间在给药后2 h内高达87.77%;A型ADR新的和严重的报表所占比例最高达41.82%。结论:本次调研发现静脉给药30 min内ADR发生率较其他给药途径高;严重的ADR更倾向于在给药后数分钟内发生;联合用药可能是严重ADR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B型ADR所占比例最高可能与其时间关联性强有关。  相似文献   

14.
1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已对药品不良反应(ADR)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监测报告制度,为确保病人用药安全有效,医院有关部门对门、急诊和住院部病人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作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2005年及2006年度上报的117例ADR发生情况,供临床医师和药师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彭学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3,(34):170-171,173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4年11月~2013年6月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9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报告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占56.25%)和中药注射液(占17.71%),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报告该院3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严重不良反应.结果:2例致过敏性休克,1例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结论:合理使用阿奇霉素,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抢救,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7.
2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规律,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全院上报的264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计算三大类药物ADR发生例数与其用药频度(DDDs)的比值,分析其ADR的相对发生率。结果: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比例最高,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与中(成)药。抗感染药物中DDDs排序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和喹诺酮类的洛美沙星。中枢神经系统药物DDDs排序居前三位的为解热镇痛药氨麻美敏(日夜百服咛)片、营养神经药甲钴胺和解热镇痛药美洛昔康。中(成)药中引发ADR的品种较多,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ADR报告例次科室分布差异较大。结论:应通过加强对用药过程的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ADR监测工作有利于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控制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就2008年度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上报的ADR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顾申勇  薛晓红 《中国医药科学》2014,(23):150-152,169
目的:了解本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及其规律,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10~2012年本院上报的28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ADR类型及构成比、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和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5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居首位,占34.04%;女性患者较男性多,分别占59.30%和40.70%;引发ADR的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占80.70%;由抗菌药引发的ADR最多,占74.04%;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8.77%。结论医院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尤其要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关注ADR的易发人群,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