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宁  李艳坤 《中医研究》2010,23(10):3-4
李东垣生活于金元混战、人们生活颇不安定、疾病流行的年代。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识到疾病多因饮食失节、劳累过度导致脾胃气虚、抗病能力减弱而发病。他通过对《黄帝内经》“四时皆以胃气为本”理论重要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苦寒\"清热泻火、\"苦寒\"燥湿、\"苦寒\"降泄、\"苦寒\"坚阴、\"苦寒\"健胃5个方面论述\"苦寒\"方药之功用。从\"苦寒\"冰伏之患、\"苦寒\"补阴之谬、\"苦寒\"伤阴之弊、\"苦寒\"损阳之势4个方面梳理\"苦寒\"方药使用之宜忌,并对\"苦寒\"中药药性溯源、传统功效分类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降胃气”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治法,但在月经病的治疗中鲜见提及。胃气以降为顺,“冲脉隶于阳明”;胃气和降,则气血能按时循经下注冲脉,有利于月经按时来潮。月经不调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之一。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胃气不降现象,多因胃肠热盛或胃热脾虚、胃气郁滞所致,临证分别采用清热泻火、辛开苦降、降气行滞等方法,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等处方加减治疗,能清胃热、行郁滞、降胃气,较好地改善此类患者的生殖及糖、脂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4.
论胃气宜降     
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胃气降则和,脾气升则健,此乃相反相成,相互为用之理。《素问·五藏别论篇》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又云:“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说胃气宜降,  相似文献   

5.
单兆伟教授学承孟河医派,学验颇丰,尤擅长调治脾胃病。单师运用“通降胃气”理论治疗相关脾胃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呃逆、功能性便秘等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从心胃相关的理论出发,对仲景著作中许多因为胃肠病变导致失眠的论述进行总结探析,发现通降胃肠、和降胃气为治疗此类失眠的主要方法.这为临床辨治失眠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亦与现代研究的“腹脑学说”相契合.  相似文献   

7.
中药“四气”定性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称为“四气”或“四性”。它同药物的酸、苦、甘、辛、咸等五味一样。作为中药的独特性能之一,对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此加以正确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围绕中药“四气”的定性问题,历来说法不一且各有所据。笔者就此浅析如下,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论苦能“坚阴”李玉忠孔祥英(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淄博255300)苦,属于中药性能五味之一,有泄和燥的作用,这已为人熟知。全国统编《中药学》第五版教材中总结前人的用药经验,提出了苦有“坚阴”的作用,今人对此论述颇少,有必要加以讨论。坚者,守也,固也。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所谓苦能坚阴,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苦味的坚阴作用与养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养  相似文献   

9.
王卫民 《光明中医》2013,28(6):1091-1093
"胃气是水谷精微经胃受纳、腐熟、吸收而后变生的布散全身各个部位、发挥特殊功能的一种正气。"《医宗必读》上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具有怎样的生理功能、病理及其特点,以及诊治疾病过程中始终勿忘保胃气。  相似文献   

10.
陈淑霞 《中医研究》2002,15(4):58-59
胃气是指胃腑的气机,以通降为顺,此为狭义的胃气。胃气又泛指脾胃的功能,此乃广义的胃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机体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但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质主要是脾胃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胃气不单指胃腑的功能,更主要是脾胃功能的合称。历代医家大都是从这一意义上来使用“胃气”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1.
金元医家李东垣为补土派之先驱,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其提出的“胃气主升”“胃气平而上行也”等观点被学者们归纳为“胃气升发”论。后世医家常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胃主通降”,并以此解释李东垣脾胃学说,然而有些结论非李东垣本意。该文借助《黄帝内经》及李东垣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深入探讨李东垣所言之胃气、胃气升发的生理特性,胃气升发在脾胃功能中的意义,胃气下溜对脾胃病理变化的影响,以及风药在治疗脾胃之气下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冯悦 《光明中医》2012,27(12):2404-2405
胃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后世医家有不少谈论胃气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个观点犹如一根主线,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思想中,这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时刻顾护好胃气。胃气有三种含义,一指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二为人体生气赖以充养的源泉,三乃四时脉象中的常气。胃为仓廪之官,主化主升;胃为水谷之海,主纳主降,脾胃升降适宜,则阴阳冲和,疾病可愈。胃气之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盛衰存亡,而且胃气强弱与人体正气盛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医临床诊治疾病,十分注意保护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笔者应用中医药,采用健脾助运、通降胃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118例,并与西药吗丁啉片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气”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16.
“胃气”之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处“胃气”之原意,是指脉象中之“胃气”,也即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的“脉弱以  相似文献   

17.
通降胃气法在内科临床的应用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多年内科临床中常应用通降胃气法治疗诸多疾病,收到较好效果,兹择其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的家兔温病营血分证模型,与正常组相比,前者体外血栓的长度明显增长、湿重与干重明显加重(P<0.01);分别用凉血液和苦寒液治疗该模型,血栓长度和湿重、干重皆显著缩短和减轻,但苦寒液的作用明显较凉血液为佳(P<0.01)。提示:临床上对急性热病中血栓形成病变的治疗应注重运用苦寒解毒法。  相似文献   

19.
20.
白荣禄 《新中医》1992,24(4):6-7
本文叙述了“人以胃气为本”的临床意义,认为察胃气之盛衰,是诊病的大纲,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保胄气”为治疗的重要原则。在诊治疾病中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