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于肌肉、腹腔、周围静脉、门静脉对荷瘤小鼠移植胚胎牌细胞,并于移植后30天、60天分别测定瘤体积抑制率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显示:上述4种移植途径在移植后30天均能明显抑制移植性肿瘤生长,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P<0.01)。但移植后60天,仅门静脉组对肿瘤生长保持良好的抑制状态,NK细胞活性保持较高水平,证明经门静脉移植是牌细胞移植最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分别选用胎龄为10、15、19、24和30周的人胚胎中脑黑质,制成细胞悬液,低浓度大剂量多点植入30只帕金森病鼠伤侧尾壳核内,术后每2周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一次。结果除胎龄为30周供体外,10~24周的供体黑质细胞从移植后14天就能减少动物的旋转次数,改善动物的震颤症状,尤以10~15周供体黑质细胞移植疗效最佳,连续观察6~7个月疗效稳定。于术后2~3个月和6~7个月分批处死大鼠,作酪氨酸羟化酶(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供者的肝细胞和脾细胞输注对同一供者胰岛细胞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经尿静脉给BALB/c小鼠糖尿病模型注射供者(猪)的肝细胞和脾细胞,腹腔内注射途径进行猪胰岛细胞移植。移植后测定受者的血糖变化,观察小鼠移植物有功能存活时间。同时测定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 胰岛细胞移植前输注肝细胞,脾细胞以及肝细胞和脾细胞混合悬液者,移植物有功能存活时间延长,其淋巴细胞转化率。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较低,以肝细胞和脾细胞联合输注者为著。结论 移植前少量多次的供者肝细胞和脾细胞输注可以降低异种胰岛细胞移植排斥反应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大鼠胸腺内移植供体脾细胞使移植肝长期存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大鼠胸腺内移植供体脾细胞在建立特异性供体不反应性中的作用。切取TJR/1大鼠脾脏,制成脾细胞悬液,直视下注入到SD大鼠胸腺内,10天后取出同一供体肝脏行原位肝移植,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结果半数以上大鼠存活超过100天,而对照组仅存活9±1.51天。表明本移植模式能产生特异性供体不反应性。  相似文献   

5.
自体脾移植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在严重脾损伤患者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46例严重脾损伤患者行脾切除术,其中26例行自体脾移植为治疗组,20例为对照组。观察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换率的变化。结果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两组lgG、lgA和脾移植lgM术前与术后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自体脾移植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能维持在正常水平,是保留脾脏功能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皮肤移植小鼠外周血及移植物中白细胞介素23(IL-23)和IL-23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 制作小鼠皮肤移植的动物模型:同系组供、受者均为Balb/c小鼠;同种组以C57BL/6小鼠为供者,Balb/c小鼠为受者;脾细胞组以C57BL/6小鼠为供者,Balb/c小鼠为受者,受鼠移植前1 d经尾静脉输注供者脾细胞1×107个/只.移植术后1、3、5和7 d留取受者血液和皮肤移植物样本,检测血清IL-23的浓度以及移植皮肤中IL-23 mRNA的表达,并于光镜下持续观察移植皮肤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移植后第3和5天,同系组受鼠外周血IL-23浓度分别为(263.49±18.72)和(286.55±18.95)pg/ml,同种组分别为(295.66±16.36)和(332.58±17.37)pg/ml,脾细胞组分别为(303.66±16.99)和(323.96±18.99)pg/ml.移植后第3和5天,同系组受鼠外周血IL-23浓度低于同种组和脾细胞组(P<0.01);同种组和脾细胞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移植后第3、5和7天,同系组受鼠移植皮肤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7±0.10、0.63±0.10和0.66±0.11,同种组分别为0.78±0.09、0.81±0.09和0.69±0.14,脾细胞组分别为0.62±0.10、0.68±0.12和0.55±0.09.移植后第3和5天,同系组和脾细胞组受鼠移植皮肤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同种组(P<0.01).移植后第7天,同种组与脾细胞组受鼠移植皮肤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皮肤移植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受鼠高表达IL-23和IL-23 mRNA.IL-23可作为预测排斥反应发生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人表皮细胞移植猪创面后hEGF表达的实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检测转基因细胞移植于猪的创面后有无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hEGF)表达。方法 将种植于生物硅膜上的转基因细胞和正常表皮细胞移植于猪的创面,在移植后第1、3、5、8、12天取移植创面组织活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移植后创面有无hEGF表达。结果 移植转基因表皮细胞的创面,hEGF表达阳性;移植正常表皮细胞的创面,hEGF表达阴性。结论 转染hEGF质粒的表皮细胞可在创面表达hEGF。  相似文献   

8.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脾存活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供者来源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在脾移植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以Wista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颈部异位脾脏移植模型。(1)分离供者的骨髓细胞,分别采用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诱导培养出成熟的DC和耐受性DC,并在光镜下观察两者的细胞形态学差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者对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的差异,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其在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反应能力。(2)将受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单纯移植组:受者不经任何预处理仅进行脾移植。IL-10DC组:在移植前7d经受者尾静脉注射2×10^6/ml的经IL-10诱导的DC 1 ml。IL-4 DC组:在移植前7d经受者尾静脉注射2×10^6/ml的经IL-4诱导的DC 1 ml。空白对照组:在移植前7d经受者尾静脉注射无细胞的培养液1ml。观察各组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结果 (1)经IL-10诱导的骨髓细胞表现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和特性,细胞体积大,但少见树突状突起,细胞表面低表达CD86分子,不能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而经IL-4诱导的骨髓细胞为典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细胞胞体大,并有树突状突起,细胞表面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可显著刺激T细胞的增殖。(2)IL-10 DC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较其他3组明显延迟(P〈0.01);IL-4 DC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较单纯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而单纯移植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供者来源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能够延缓大鼠移植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9.
胰脾联合移植后供、受体脾脏的细胞凋亡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胰脾联合移植后供、受体脾脏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变化。方法 对封闭群大鼠行胰脾联合移植 ,于术后 3、7、12、2 0d摘取供脾和宿主脾脏 ,观察组织学和细胞凋亡变化 ,并与正常脾脏比较。结果 术后供脾肿大明显 ,宿主脾脏不肿大。供、受体脾脏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均明显增大 ,宿主脾脏淋巴母细胞转化活跃 ,供脾淋巴母细胞比例较少 ,2 0d时 ,供脾白髓纤维化 ,宿主脾脏则无。供脾细胞凋亡在术后第 3、7、12、2 0天分别为 ( 4 0 .95± 9.40 )、( 4 5 .19±7.93 )、( 3 9.0 9± 8.12 )和 ( 2 8.77± 5 .97)个 /高倍视野 ;宿主脾脏细胞凋亡分别为 ( 4 0 .49± 7.2 6)、( 68.91± 6.94)、( 2 8.40± 5 .2 8)和 ( 2 4.5 6± 3 .5 2 )个 /高倍视野 ;均显著高于正常脾脏 (P <0 .0 0 1)。结论 胰脾联合移植后 ,供、受体脾脏内细胞凋亡活性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诱导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的免疫耐受 ,为心脏移植的抗排斥反应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供者脾细胞和环磷酰胺联合预处理受者 ,诱导受者对移植心脏的免疫耐受 ,然后行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术。将实验动物分成 5组。对照组 :受者不作任何预处理 ;组 1:预处理第 2天用环磷酰胺 5 0~ 80 mg/ kg预处理受者 ;组 2 :预处理当天用供者 5~ 10× 10 7个脾细胞预处理受者 ;组 3:受者不作任何预处理 ,手术当天开始用环孢菌素 A10 mg/ kg,每 2天 1次 ,共 8~ 10次 ,腹腔内注入 ;组 4:预处理当天用供者脾细胞 5~ 10× 10 7个和第 2天环磷酰胺 5 0~ 80 mg/ kg联合预处理受者。 结果 各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明显不同 ,5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供者脾细胞和环磷酰胺预处理受者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结论 供者脾细胞和环磷酰胺联合预处理 ,可诱导受者对移植心脏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
胸腺内注射异基因脾细胞对移植心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进行胸腺内注射脾细胞抗原诱导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将SD大鼠预注射脾细胞407天后,行异位同种以及移植,术后1周每日腹腔注射环孢素A10mg/kg。胸腺内脾细胞注射联合短期使用CsA组的移植心平均存活勘胶对照组显著延长,且抗原量为2.5×10^7脾细胞来诱导耐受的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12.
两种途径同种脾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陈知水,夏穗生,刘慎微,王莺,马绪娴,王虹,陈丽君(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武汉433003)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其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各种脾保留术和脾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脱细胞真皮移植部位的动态变化和作用.方法 建立猪试验模型,采用同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猪自体薄皮片复合移植于猪创面,猪自体皮移植组作对照组,分别在移植后3、6、9、12、15、30天时相点取得移植组织标本.流式细胞仪(FCM)检测VCAM-1的表达变化.结果 移植术后3天各组VCAM-1表达无明显差别;对照组6天表达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9天~12天异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组与自体皮移植组对照VCAM-1均高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0.01);术后30天各组VCAM-1表达显著低于3天时相点(p<0.01).结论 同种和异种真皮基质移植部位VCAM-1表达高峰迟滞于自体皮移植;VCAM-1表达可能与脱细胞真皮活化、血管再生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49例(68次)同种脾细胞移植,其中治疗晚期肝癌26例(38次),治疗重型血友病甲23例(30次)。供脾主要来源于适用的尸脾和外伤脾,脾细胞悬液的制备采用的是XB-Ⅱ型细胞悬液制备器,经浅表体静脉移植脾细胞,每次移植有活力脾细胞量为18亿~882亿个。结果显示移植后晚期肝癌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力提高,部分病人甲胎蛋白水平下降,癌块缩小,生命期延长(平均生命期为8.2月)。重型血友病甲病人移植脾细胞后第2天,血中Ⅷ因子水平可见上升,从小于1%逐渐上升至10%~37%,平均维持3~5月,最长者10月,其间不用外源性抗血友病球蛋白(AHG),临床出血症状缓解和控制。作者对同种脾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肝癌和重型血友病甲的机制作了讨论,并认为脾细胞移植是此两病较为简单而有效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一些研究提示,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细胞群(stromalvascularfraction,SVF)是改善脂肪移植质量和长效性的潜在细胞来源,但这些清楚地证实了移植SVF细胞作为动态现象的存活和分化潜能的研究尚未充分报道。方法我们从C57BIf6JGFP小鼠体内分离获取SVF细胞。将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的SVF细胞与从C57BL/6J小鼠腹股沟处获取的脂肪组织混合,然后联合移植于BALB/c裸鼠体内。利用体内荧光成像,追踪移植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的SVF细胞的成活情况,直至第56天。分别于第7、14、28、35、42、56天,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的SVF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荧光信号强度在开始的14d内呈大幅下降趋势,随后持续下降,至第56天其信号强度仅为初始(第1天)的17.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从第7天开始,一些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可以自主分化为脂肪细胞,而一些移植的SVF细胞可以合并形成新生血管。结论我们提供了SVF细胞与脂肪联合移植后,SVF细胞动态变化的可信证据。结果证实,移植的SVF细胞可在脂肪移植的缺血微环境中存活,并可参与到脂肪形成和血管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将Lewis鼠总胆管结扎切断,术后1~3周,用LBN—F—I鼠的脾细胞注入其脚垫中,七天后处死,切取其腘窝淋巴结,称其重量,以估价宿主抗移植体的反应(HVG)。反过来,用阻塞黄疸Lewis鼠的脾细胞注入LBN-F-I鼠的脚垫,七天处死,切取腘窝淋巴结,称重量,作为衡量移植体抗宿主的反应(GVH)。结果表明动物有阻性黄疸不但使宿主免疫力下降,其脾细胞激发宿主免疫的能力也降低。  相似文献   

17.
张怡杰  唐岩 《外科》1996,1(4):136-138
门脉高压症瘀血肿大的脾脏是否具有免疫功能尚存有分歧。本文通过对保留脾脏的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手术病人和切除脾脏的门奇静脉断流手术病人的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测定,对照分析了脾切除对门脉高压症病人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门脉高压症病人NK细胞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脾切除后NK细胞活性呈渐进性升高,而保留脾脏的病人NK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术后两周脾切组显著高于保脾组(P〈0.01)。提示门脉高压症病人瘀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沙培林(OK-432)对脾切除后胃癌大鼠免疫杀伤的细胞作用,发现OK-432小时剂长期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NK和ADCC细胞活性分别显著高于生理盐水非治疗组,OK-432治疗同时保留脾脏,PBL和NK和ADCC活性更辊显著高地高于切脾免疫治疗组。在OK-432腹腔注射大鼠中,模拟切脾组的PBL的NK和ADCC的细胞活性均高于切脾组,提示在腹腔注射OK-432治疗中,保留脾脏有  相似文献   

19.
以聚β-羟基丁酸酯为载体的肾上腺细胞移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以聚β-羟基丁酸酯(PHB)作为细胞载体进行肾上腺细胞移植的效果。方法Wistar大鼠切除双侧肾上腺后,分别行单纯肾上腺细胞移植和以PHB为载体的肾上腺细胞移植,术后动态观察受者的血清皮质酮和醛固酮水平以及移植物组织学形态。结果 肾上腺细胞移植后,大鼠血清皮质酮和醛固酮的水平升高,以PHB为载体的细胞移植组升高更加显著,形态学证实PHB载体组的肾上腺细胞生长良好。结论 以PHB为载体的肾上腺细胞移植比单纯肾上腺细胞移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肝移植后树突状细胞(DC)的迁移情况。方法:制作Wistar大鼠到SD大鼠的肝移植模型(实验组),并设Wistar大鼠间肝移植作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3、5、7天处死受者,切取移植肝组织及腹腔淋巴结,进行组织学观察,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肝组织和淋巴结中S-100^+DC的动态变化,以及CD25^+T淋巴细胞在淋巴结的活化增殖。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移植后第5天即出现轻至中度急性排斥反应,至第7天发展成中至重度排斥反应,受者存活时间(9.7±1.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第3天实验组移植肝组织中DC数量明显增多,于第5天达到高峰,第7天则出现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3天开始,淋巴结中DC数量明显增多,第5、7天持续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第3天,实验组淋巴结中CD25^+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呈现明显的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反应。结论:同种异体肝移植后,DC对抗原的摄取和递呈加速,产生对T淋巴细胞强烈而持久的刺激,最终激活T淋巴细胞,导致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