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指标与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的关系及对发作后脑损伤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选择52例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作为复杂型组,另选同期的52例单纯型热性惊厥患儿作为单纯型组。比较两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氧化应激指标与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抽搐持续时间、抽搐次数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氧化应激指标对发作后脑损伤的预测效能。结果:复杂型组血清MDA、8-OHdG水平明显高于单纯型组,GSH-Px水平明显低于单纯型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血清MDA、8-OHdG水平均与抽搐持续时间、抽搐次数呈正相关(均P<0.05),GSH-Px水平与抽搐持续时间、抽搐次数呈负相关(P<0.05);脑损伤组血清MDA、8-OHdG水平明显高于非脑损伤组,GSH-Px水平明显低于非脑损伤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A、8-OhdG、GSH-Px均是复杂型热性惊厥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热性惊厥患儿的复发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结合82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研究其复发、转为癫痫和出现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的情况。结果复发共43例。其中,各种危险因素的例数分别为:惊厥家族史20例、初次发作年龄<1岁8例,初发体温<38.5℃8例,复杂型热性惊厥19例,围产期异常11例(P<0.01或0.05)。热性惊厥转为癫痫共10例;转为癫痫的各种危险因素分别为:初次发作年龄<1岁5例,热性惊厥反复发作9例,复杂型(CFC)6例,惊厥家族史7例(P<0.01或0.05);发生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2例(2.44%)。结论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体温、初次发作年龄、复杂型热性惊厥及围产期异常有关;热性惊厥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与复杂型热性惊厥、初次发作年龄、热性惊厥反复发作和惊厥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3.
热性惊厥患儿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在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24例复杂型热性惊厥和32例单纯型热性惊厥以及20例上呼吸道感染和18例正常对照儿童的AVP水平,并同时测定血钠和血浆渗透压水平.结果 复杂型热性惊厥组和单纯型热性惊厥组血浆AVP水平显著高于上呼吸道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其中复杂型热性惊厥组显著高于单纯型热性惊厥组(P<0.05).血钠和血浆渗透压水平均表现为复杂型热性惊厥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AVP水平与体温水平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 测定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水平有助于鉴别热性惊厥的类型.精氨酸加压素可降低热性惊厥的阈值,提高惊厥的易感性,在热性惊厥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是否会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FC在1次病程中再发惊厥是否与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有关。方法 测定76例FC患儿(其中在病程中无再发惊厥者47例,有再发惊厥者29例)及60例有发热但无惊厥的单纯上呼吸道感染者的血钠、尿钠、血和尿渗透压。结果在76例FC患儿中检出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者19例,单纯上感组中未检出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者。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的FC患儿68.42%发生再次惊厥(13/19),未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的FC患儿发生再次惊厥者29.82%(17/5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8.3947,P<0.01)。结论小儿热性惊厥可以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的热性惊厥患儿在病程中发生再次惊厥的危险性高于未合并脑性低钠综合征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钩蝉承气汤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90例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惊厥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地西泮治疗,研究组给予钩蝉承气汤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热性惊厥再发频率、热退后2周和4周的脑电图异常率、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平均积分及住院时间、费用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热性惊厥再发率、热退后脑电图异常率、症状体征平均积分、平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钩蝉承气汤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能明显减少热性惊厥再发率,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儿热性惊厥(FC)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复发的相关因素、预后情况及药物预防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对收治的120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首发年龄、体温、持续时间、24 h内惊厥次数、家族史、围产期情况.结果:复发54例(占45%),转为癫(癎)4例(占3.3%),复发的危险因素有首发年龄<2岁,初发体温<39 ℃,首发24 h内惊厥≥2次,持续时间≥10 min,有热厥及癫(癎)家族史及首发为复杂型者.结论:首发FC年龄越小、体温越低、惊厥持续时间越长、首发24 h反复发作2次以上、首发为复杂型、有热厥及癫(癎)家族史者日后越易复发.对于易复发患儿应采取临时性药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热惊厥(FC)的首发情况及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对128例FC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FC首发情况中95.3%患儿年龄为6个月至6岁之间,75.8%体温在38.5℃以上,19.5%患儿有惊厥家族史,首发诱因上感占70.3%,居首位.复发67例中,初发体温<38.5℃者15例,复杂型36例,有惊厥家族史者22例,与无复发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FC首发患儿多为6个月至6岁之间,体温38.5℃以上,部分病例有惊厥家族史,首发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上感)为首位;复发危险因素与初次发作体温>38.5℃,初次发作年龄<1岁,复杂型FC及惊厥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将热性惊厥复发8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热性惊厥无复发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可能影响复发的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13个变量是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有5个因素最终进入回归方程,分别为:年龄小(OR=3.45)、发作体温低(OR=3.23)、复杂型惊厥(OR=2.97)、缺铁性贫血(OR=2.63)、异常围生史(OR=2.42)。结论:热性惊厥反复影响因素复杂,对首次热性惊厥患儿行复发危险因素评估,纠正缺铁性贫血,预防惊厥复发。  相似文献   

9.
张广智  孙海英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96-3497
高热惊厥(FC)又称热性惊厥,是小儿急性症状性惊厥的一种常见类型,发病率高,多数国家报道儿童期发病率为2%-5%。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多数FC患儿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本文对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在我院儿科住院并随访的81例FC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在我院儿科住院并随访的81例首次FC患儿,男52例,女29例;年龄5个月~1岁9例,4岁58例,6岁12例,6岁以上2例,FC分为单纯型(SFC)和复杂型(CFC),其中SFC诊断标准依据1983年全国小儿神经学专题讨论会制定的典型高热惊厥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年…  相似文献   

10.
热性惊厥(FC)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需要尽早做出诊断和分型,以便制订合理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现将116例FC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4年4月~2010年5月收治FC患儿116例.男76例,女40例,年龄3个月~6岁.根据临床资料分型单纯型热性惊厥(SFC)与复杂性热性惊厥(CFC).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与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惊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5例惊厥患儿,根据病因分为病毒性脑炎组(33例)、热性惊厥组(37例)和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组(35例),以入院时怀疑有神经系统疾病,最后经各种检查除外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各组血清与脑脊液中NSE水平。结果惊厥发作后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NSE水平明显升高,显著高于热性惊厥组、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组及对照组(P<0.01),3组间NSE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惊厥发作后血清和脑脊液中NSE水平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余振 《实用全科医学》2008,6(9):931-932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患儿血清钙、血清铁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血清钙、血清铁的含量测定,与3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FC组患儿血清钙和血清铁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且CFC组血清钙和血清铁的含量均低于SFC组(P〈0.01或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与血清钙、血清铁的含量密切相关,且病情越严重,其血清钙和血清铁的含量就越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脑缺氧损伤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水平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热性惊厥患儿7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患儿热性惊厥发作时间分为单纯惊厥组(45例)、惊厥持续状态组(25例);同时选取同期在健康体检儿童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BDNF、HSP70水平、pH值、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二氧化碳总量( total carbon dioxide,TCO2)、血气水平。 结果惊厥持续状态组BDNF、HSP70水平高于对照组、单纯惊厥组(P<0.05);对照组与单纯惊厥组对比,两组pH值、PaO2、PaCO2、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持续状态组pH值、PaO2低于对照组和单纯惊厥组(P<0.05),惊厥持续状态组PaCO2、TCO2高于对照组和单纯惊厥组(P<0.05)。 结论热性惊厥患儿脑缺氧损伤研究中发现发生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脑缺氧损伤与BDNF、HSP70水平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观察热性惊厥患儿血清脑利钠肽(BNP)与钠离子(Na+)水平情况,并分析其临床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FC组),另选取同期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但无惊厥患儿50例作为发热对照组(URI组),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对比观察各组血清BNP及Na+水平情况。结果 FC组血清BNP水平明显高于URI组及对照组,Na+水平明显低于URI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RI组与对照组两指标水平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NP与Na+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热性惊厥患儿血清BNP水平明显升高、Na+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与BNP分泌对醛固酮系统形成抑制,从而引起血钠降低有关,会进一步促使惊厥发作,因此患儿血清BNP、Na+水平对其病情、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FS)患儿脑脊液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探讨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FS)发作后脑损伤与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22例单纯型FS、19例复杂型FS和20例发热而无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发热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患儿的血清、脑脊液中IL-2、IL-7和NSE进行测定。结果复杂型和单纯型FS组脑脊液IL-2、IL-7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杂型FS组较单纯型FS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白细胞介素2(IL-2)、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韦永南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2980-2982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FC)患儿颅脑CT检查的临床价值及其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FC患儿的CT检查结果,并与102例外伤患儿对比。结果:197例FC患儿,单纯型142例,复杂型55例;CT异常14例(单纯型3例,复杂型11例),占7.11%,外部性脑积水9例(单纯型2例,复杂型7例),占4.57%。102例外伤患儿,外部性脑积水7例,占6.86%。FC组与外伤组外部性脑积水的差异比较无显著性意义,χ2=0.698,P>0.05;单纯型与复杂型CT异常和外部性脑积水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χ2=16.600和9.198,P<0.01。结论:外部性脑积水并非FC患儿特有;FC患儿颅脑CT检查阳性率比较低,特别是单纯性FC,不应作为常规检查,复杂型FC,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时进行颅脑CT检查评估有无大脑损伤或发育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纯性热性惊厥(simple febrile convulsion,SFC)患儿不同病程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低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为SFC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SFC患儿53例,分别于惊厥后24、72 h采取静脉血,另选健康对照组33例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血清NSE和HIF-1α水平。结果 SFC患儿NSE和HIF-1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C患儿NSE和HIF-1α在惊厥后72 h水平高于24 h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外周血NSE和HIF-1α水平的联合测定可作为SFC患儿脑损伤判断的新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惊厥发作时间,引起惊厥原因对脑神经元的损伤及其程度.方法:按照引起小儿惊厥的病因及惊厥发生持续的时间及次数进行分组.应用酶联免疫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惊厥发作后不同时间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含量.结果:除热性惊厥组外,所有惊厥患儿脑脊...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BDNF)在儿童发热惊厥中的表达及其与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联合应用的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 选取发热惊厥患儿100例和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检测并分析所有入选者血清BDNF水平及动态脑电波。 结果 单纯性发热惊厥组和复杂性发热惊厥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复杂性发热惊厥组显著高于单纯性发热惊厥组(P<0.05)。复杂性发热惊厥组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性发热惊厥组(P<0.05),但2组脑电图异常时相、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复杂性发热惊厥组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性发热惊厥组(P<0.05)。BDNF+AEEG诊断发热惊厥的特异度显著高于BDNF、AEEG(P<0.05)。ROC曲线显示,BDNF+AEEG诊断发热惊厥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BDNF、AEEG(P<0.05)。 结论 血清BDNF表达水平和AEEG联合应用对发热惊厥儿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and Video EEG inFebrile Convulsion of childen. Method:Serum NSE was detected by RIA on the first day and the seventh day afterseizure in 40 children with simple febrile convulsion and 18 with complex febrile convulsion. Video EEG was per-formed at 1st, 7th and 30th day in all the patient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NSE levels at24th hour and on 7th day after convulsion (P<0.01). NSE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FC and CFC were als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