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乔国华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49-1250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陇西县巩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娩的100例产妇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50例,甲组为剖宫产分娩,乙组为阴道自然分娩,观察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采取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比康复前后盆底肌肌力,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尿失禁、大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组阴道前后壁脱垂发生率高于甲组(P<0.05),康复前甲组盆底肌肌力优于乙组(P<0.05),康复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相对阴道分娩较小,但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产后早期行康复治疗,均可使盆底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以及剖宫产分娩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以丰富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在龙塘镇中心卫生院分娩并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6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为阴道分娩,观察组则为剖宫产分娩。对所有产妇进行盆底功能常规评估,将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以及盆底功能综合检测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Ⅰ类及Ⅱ类肌纤维受损率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收缩失调、肛提肌损伤、阴道动态压力<80 cm H2O以及疲劳度异常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对产妇的盆底功能影响较小,通过产后康复训练可促进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因此需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娩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黄美珍 《黑龙江医学》2019,43(6):582-584
目的探讨Kegel训练法结合家属参与式护理对产妇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间于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分娩的112例产妇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56例),对照组仅予以产妇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给予产妇Kegel训练法结合家属参与式护理,观察对比两组产妇盆底状况、盆底肌力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测定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Kegel训练法结合家属参与式护理能够明显改善产妇的盆底状况,促进盆底肌力恢复,减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产妇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将13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64)和研究组(n=70)。对照组接受盆底肌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肌纤维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和盆底功能改善率。结果:治疗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失禁改善率和子宫脱垂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可提高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尿失禁改善率、子宫脱垂改善率和Ⅰ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以及降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的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功能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34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71例,剖宫产组63例.2组予产后基础护理,盆底肌训练与电刺激,两组共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后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收缩力,Ⅱ类肌纤维收缩力,盆底肌肉压力及性功能评分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收缩个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较高(P<0.05),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盆底收缩压较低(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较低(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产妇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均升高(P<0.05),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产妇盆底肌肉静息压与盆底收缩压均升高(P<0.05),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P<0.05),盆底收缩压无差异(P>0.05).经8周治疗后,两组产妇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高性生活水平,相对于剖宫产,自然分娩产妇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妇盆底功能及依从性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86例产妇分成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产后常规护理,盆底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护理依从性和产后盆底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盆底康复组产妇护理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盆底康复组产妇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合理的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产妇护理依从性,促使盆底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及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分娩且产后42d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286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经指导行家庭自行盆底肌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产后6个月、1年检测两组盆底功能;并采用采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产后3个月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尿道后角(PUVA);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距离(UVJ-M)、膀胱颈下降值(BND)。结果:治疗组产后3个月BND、PUVA-R、PUVA-S、UVJ-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SD-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AP指示点(cm)及阴道动态压力(cmH2O)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盆底肌力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逐渐增强,Ⅴ级患者比例逐渐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可有效提高盆底功能,防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于珍 《吉林医学》2015,(10):2052-2053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于产后给予Kegel训练,观察组于产后给予早期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盆底肌力Ⅳ级、Ⅴ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从不尿失禁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不漏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盆底康复治疗可显著促进产妇盆底康复,方便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产后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行产后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随访3年,比较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状况及产妇盆底肌力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恢复为3级及以上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可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文琼 《基层医学论坛》2016,(21):2905-2906
目的:对比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盆底功能障碍产妇,依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自然分娩)与对照组(剖宫产),每组各为40例。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行盆底康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均会损伤盆底肌,需要及时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但与剖宫产患者比较,自然分娩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66-69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产妇4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独盆底康复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20)、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产妇的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肌电压、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产妇的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产妇的盆底Ⅰ类、ⅡA类、ⅡB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持续收缩时间均显著长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产妇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肌电压、盆底肌张力评分升高幅度、尿失禁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较单独盆底康复治疗更能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产后盆底肌训练对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7人。观察组采用标准的盆底肌训练,每周进行2次,5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完成相关健康教育和练习产后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盆底肌力测定以及评价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盆底肌力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6.0%和89.4%,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9.6%和78.7%,盆腔脏器脱垂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7.4%和7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训练对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盆底肌训练与盆底电刺激在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98例的足月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随机原则分为三组,即对照A组30例执行盆底肌训练,对照B组30例执行盆底电刺激,观察组38例给予盆底训练联合盆地电刺激,对比三组产妇康复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康复治疗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A、B两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观察组产妇静息压、盆底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产妇分娩后通过联合盆底肌训练与盆底电刺激康复治疗,有助于提升产妇产后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浏  张妤  卫兵  王文艳 《安徽医学》2015,36(5):522-525
目的 探讨3种盆底康复训练方式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足月妊娠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产后第42天经与产妇详细讲述治疗方法后,征求产妇意见进行分组.A组行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家庭阴道哑铃治疗;B组行家庭阴道哑铃治疗;C组行盆底肌锻炼即Kegel运动.治疗3个月后检查3组患者盆底肌力.结果 治疗3个月后3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个月后,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辅以阴道哑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5.
女性正常盆底与盆底脱垂性疾病MRI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用力排便时正常妇女与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试验组)各60例进行盆腔动态MRI,采用梯度回波二维FLASH T1加权快速扫描序列采集屏气期间静息和用力排便时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和盆底形态,比较盆腔在用力排便时对照组与试验组盆腔器官位置变化.结果用力排便时试验组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显著,与对照组比较膀胱颈下降(P<0.01)、子宫颈下降(P<0.01)、肛直肠连接下降(P<0.01)和盆膈裂孔膨胀(P<0.01).试验组检出膀胱膨出29例、子宫颈脱垂36例、盆底疝27例、直肠前突11例和会阴下降综合征39例.对照组仅发现4例肛直肠连接过度下降和3例轻度膀胱膨出.结论盆腔动态MRI可用于准确评价用力排便时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常发生多个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病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63-69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月期间接诊的9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将其按不同治疗方案分组,即治疗组(盆底肌肉训练+盆底重建术)、对照组(盆底肌肉训练+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PDF-Q分度、PFDI-20评分、盆底肌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PDF-Q分度情况改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FDI-20评分和盆低肌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FDI-20评分和盆低肌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可促进患者恢复盆底肌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6例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egel组34例及康复训练组32例。对照组给予提肛法训练,康复训练组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尿失禁发生情况及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尿失禁情况、性生活质量均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且康复训练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提肛法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盆底肌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肌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非脱垂子宫良性疾病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PFMT,试验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PFMT,采用会阴肌力测试法、盆底肌电值参数对术后3、6和12个月的盆底功能进行评估,观察比较不同治疗时间段出现下尿路及肠道症状情况,采用盆底功能影响调查问卷(PFIQ-7)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2组患者的生命质量。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一类、二类肌力OR值分别为2.962、2.636;术后3、6和12个月快慢肌比较,P时间<0.001、P组间=0.003、P交互=0.001;P时间<0.001、P组间=0.033、P交互=0.024;P时间<0.001、P组间=0.001、P交互=0.011。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出现下尿路及肠道症状情况较术后3个月减少,试验组此类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实施合理的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改善盆底肌功能状态,提升其生活幸福感,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PFMT治疗效果更佳,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路雪  金芮伊  甄学慧 《当代医学》2021,27(31):84-87
目的 探讨盆底肌综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电值及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采用盆底肌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盆底肌力、盆底肌电值及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尿失禁程度发生率(7.50%)均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论 盆底肌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及盆底肌纤维肌电值,改善尿失禁程度,降低尿失禁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