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胶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9例颅内末梢型动脉瘤患者(共10个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小脑下后动脉远端5个,小脑上动脉远端2个,大脑后动脉瘤远端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2个。均采用Onyx胶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31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动脉瘤均完全闭塞。7例患者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1例患者术前存在左侧肢体偏瘫,术后无变化,GOS为3分;1例患者死亡。出院前复查头部CT,仅1例左顶叶脑梗死,但无明显症状。4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均不显影。这4例患者无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短期内安全、有效,长期效果需进一步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2.
Onyx液态栓塞剂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要点解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2003年Onyx液态栓塞剂进入中国以来,得到了神经介入医师的广泛关注。尤其在颅内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各地治疗的病例数差别较大,经验和疗效也有不同;更有一些医师出于对并发症的担忧而拒绝使用;使得Onyx在临床实践应用中仍有很多的争议。笔者作为中国取得Onyx栓塞技术许可证的第一人,近年来致力于在国内外推广Onyx的栓塞技术,现将其技术要点讲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科行介入治疗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中,5例为前交通动脉瘤;3例为后交通动脉瘤;2例为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结果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4例患者100%栓塞,4例95%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中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并停留在胼周动脉A4段,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偏瘫。4例获得3个月造影随访,6例获得6个月造影随访;8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未见瘤腔扩大或再通,1例瘤颈残留。结论对颅内微小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  相似文献   

5.
Onyx胶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25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yx胶是一种非黏附性的液体栓塞剂,它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较强的组织渗透性、非黏附性以及较好的弥散性等特点。术者长时间持续缓慢注射Onyx胶,使其在畸形血管团内充分弥散,达到尽可能完全栓塞畸形血管团的目的,显著提高了栓塞的安全性。我们利用Onyx胶对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进行栓塞并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远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0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分析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的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造影均证实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动脉瘤均不显影。术中及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均给予针对性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发生。对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50个月,随访期间无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现象和再出血现象,16例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5分,4例4分。同时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造影均没有复发现象。结论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总体效果显著,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同时对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长期效果显著,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Onyx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不同治疗策略、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Onyx栓塞183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peztler-Martin(S-M)分级Ⅰ级28例,Ⅱ级53例,Ⅲ级54例,Ⅳ级31例,Ⅴ级17例。单纯Onyx胶栓塞113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联合弹簧圈栓塞5例,联合Glub-ran胶栓塞63例。分析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①S-MⅠ~Ⅱ级完全栓塞治愈率为67.9%(55/81),Ⅲ级为14.8%(8/54),Ⅳ级为6.5%(2/31),Ⅴ级为0,总体完全栓塞治愈率为35.5%(65/183)。②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微导管断管2例,术中出血2例(其中1例为术中断管者),术后出血2例(死亡1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原症状加重7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6%。③对143例进行了1~18个月的随访,其中再次出血3例(2.1%,S-MⅠ~Ⅲ级各1例)。4例次全栓塞的病例完全自愈,无一例复发或再生。7例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原症状加重者中,6例于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或症状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个体化应用Onyx栓塞颅内AVM,可降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提高完全栓塞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35例年龄≥60岁患者共39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对37个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宽颈动脉瘤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构形技术;1例梭形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贴覆治疗;其余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栓塞治疗。结果对39个动脉瘤的37个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成功率为94.9%;栓塞动脉瘤36个,一期达致密栓塞25个,占69.4%。35例患者中,术后良好2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例,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对患者相关慢性疾病的处理和术后血管痉挛的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局部异常改变而出现的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位于脑底的脑池中,大多是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才被发现。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指颅内血管上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其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和眼动脉[1]。相对于单发性颅内动脉瘤,其破裂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方法。我们总结了 14例老年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治疗体会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4例 ,男 5例 ,女 9例 ;年龄 6 5~ 73(6 7.3)岁。 12例有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匹配动脉瘤部位、大小和形态等条件,选择复发与未复发动脉瘤患者各10例,采用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分析两组动脉瘤瘤颈不同部位,包括壁面切应力、压力和血流速度在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动脉瘤复发组的瘤颈近侧、中心及远侧3个部位的壁面切应力的中位数(范围)分别为3.19(0.92~22.73)、3.19(1.04~23.01)和5.03(1.88~23.06)Pa,在瘤颈远侧端的壁面切应力明显高于瘤颈中心部位和瘤颈近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未复发组相应的三个部位的切应力分别为5.61(0.96~9.59)、5.55(4.56~7.88)、5.88(4.06~1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及未复发组的瘤颈近侧、中心及远侧的血流速度及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局部高壁面切应力与动脉瘤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2例(46个动脉瘤)。在成功置入支架后,应用替罗非班(8~10μg/kg,静脉推注,3~5 min,继而以0.1~0.15μg.kg-1.min-1持续泵入24 h,然后降为0.05~0.07μg.kg-1.min-1,持续泵入24~48 h)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术后次日逐渐过渡到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46个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瘤28个;在支架辅助下用弹簧圈栓塞40个,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6个。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均经导引导管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0~250μg,3~5 min)后恢复再通;术中微导丝穿破动脉瘤1个,为次全栓塞动脉瘤,术后患者苏醒,但2h后突发脑疝死亡。②本组34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在术前、术后3 d的平均值分别为(150±53)×109/L和(142±43)×109/L(t=1.738,P=0.092);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在术前、术后3 d的平均值分别为(25±6)s和(26±4)s(t=-1.087,P=0.2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41例患者在术后48~72 h成功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应用替罗非班期间无出血并发症、出血倾向及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结论选择性使用替罗非班,对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较为便捷、有效;但对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患者应用时需慎重,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国产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天津环湖医疗器械厂研制生产的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sunruifa electrical detachable coil,SEDC)和美国Micro Therapeutics,Inc公司生产的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sapphire detachable coil,S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91例,30例使用SEDC行颅内动脉瘤栓塞(SEDC组);61例采用SDC栓塞(SDC组)。两组患者在同一时间段.由同一术者使用同种微导管进行治疗。术中观察两种弹簧圈在X线下的可视性、在推送中的顺滑程度、解旋情况、软硬程度、成篮效果、致密填塞情况及解脱时间。采用电话、门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随访。结果SEDC组共用SEDC 108枚,SDC组用SDC 271枚。在X线透视下SEDC与SDC同样清晰可见,在微导管中推送弹簧圈时,SEDC组有2枚欠顺滑,SDC组有9枚欠顺滑;在反复推拉弹簧圈时,SEDC组有5枚发生解旋,SDC组有8枚解旋;SEDC组电解脱时间有6枚超过5min,SDC组有10枚超过5min。经统计学分析,各项观察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EDC组动脉瘤致密填塞25例,SDC组49例,SEDC组瘤颈残留2例,SDC组5例,SEDC组非致密填塞3例,SDC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随访3~22个月,无再出血,两组中各有2例术后获得DSA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SEDC可以替代SDC栓塞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国内研发的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应用中的非劣效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选择Hunt-Hess0~Ⅲ级的非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其中使用Jasper弹簧圈(试验组)64例,使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和Sapphire弹簧圈(对照组)70例。评估手术操作过程中,弹簧圈的临床性能(输送系统推送、定位、释放和回撤等操作的方便性与可靠性)及置入的成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对术后即刻和6个月的造影结果进行评定;观察不良事件发生、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的发生率。结果①试验组共使用345枚Jasper弹簧圈,置入成功率为99.3%(344/345)。对照组为100%(304/304),两组弹簧圈的置入成功率和临床性能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弹簧圈脱落、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血管穿孔等并发症。②改良Rankin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率为(95.4±6.4)%,不完全闭塞6例(9.4%),完全闭塞58例(90.6%);对照组术后动脉瘤闭塞率为(94.8±5.5)%,不完全闭塞5例(7.1%),完全闭塞65例(9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术后6个月获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闭塞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与目前国外同类成熟产品相同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 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 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相似文献   

17.
回顾190例颅内动物瘤的手术与栓塞治疗,167例行手术治疗,23例行栓塞治疗,手术组正常或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为91.02%,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为7.19%,栓塞组各为91.31%,8.7%,认为多数颅内动脉瘤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少部分动脉瘤可予选择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采用Raymond分级的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至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6例并进行编号,采用SPSS软件从中按数字法随机抽取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师从事神经介入工作年限,将参与调查的10名医师分为低年资组(从业5年)和高年资组(从业≥5年),各5名。所有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均由每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低年资组医师在首次评价后接受统一的神经介入Raymond分级课程培训1个月,培训结束后再次对原病例进行评价,比较低年资组培训前后、低年资组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与高年资组间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高年资组一致性к值(0.46±0.05)高于低年资组(0.31±0.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2,P=0.01)。(2)高年资组整体一致性既高于低年资组培训前又高于低年资组培训后,组间к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4±0.04)比(0.31±0.11)和(0.41±0.06),t值分别为6.13和2.97,均P0.01]。(3)对于侧壁、分叉部、大型(11~25 mm)、中型(5~10 mm)、小型(5 mm)、窄颈和宽颈动脉瘤的Kappa值,低年级组培训前分别为(0.39±0.11)、(0.24±0.13)、(0.35±0.13)、(0.35±0.12)、(0.13±0.09)、(0.23±0.11)、(0.34±0.09),培训后分别为(0.45±0.06)、(0.37±0.07)、(0.75±0.21)、(0.40±0.14)、(0.12±0.09)、(0.63±0.04)、(0.33±0.07),高年资组分别为(0.57±0.04)、(0.51±0.04)、(0.48±0.05)、(0.63±0.07)、(0.40±0.07)、(0.49±0.05)、(0.56±0.05),低年资组培训后侧壁、分叉部、大型和窄颈动脉瘤栓塞结果判读的Kappa一致性优于培训前,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于10 mm和宽颈动脉瘤培训前后判读的一致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年资组侧壁、分叉部、大型、中型、小型、窄颈、宽颈动脉瘤栓塞结果判读的一致性,分别与低年资组培训前和培训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即刻结果的Raymond分级判读一致性受临床经验、培训经历及动脉瘤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