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腮腺浅叶肿物切除术中4种面神经解剖方式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腮腺浅叶肿物患者70例,按面神经解剖方式分为4组,分别采取面神经主干、颈支、下颌缘支和颊支4种解剖方式行腮腺浅叶肿物切除术,随访时间1年,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主干组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15.0%,颈支组为12.5%,颊支组为44.0%,下颌缘支组为50.0%。主干组和颈支组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明显低于颊支组及下颌缘支组(P〈0.05)。结论腮腺浅叶肿物切除术中,面神经主干和颈支解剖的手术方式,可减少暂时性面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手术中不同的面神经解剖术式与面神经功能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120例临床腮腺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分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面神经解剖术式,观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及恢复时间。结果:经面神经总干的顺行法、经颧支或下颌缘支的逆行法面神经解剖术式,其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分别是:5%,2.58月;12.5%,2.82月;70%,6.52月。前2种术式之间,神经损伤发生率及恢复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而前2种术式与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之间比较,神经损伤的发生率(P<0.01)及恢复时间(P<0.05)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经面神经总干及颧支解剖面神经,运用逆行和顺行解剖法相结合,是一种较好的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腮腺切除术对面神经损伤和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占 《口腔医学研究》2005,21(3):300-301
目的:分析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及其与腮腺切除的范围,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62例腮腺混合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治疗手术中,面神经损伤22例,占35.48%。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32例,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6.3%),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3例(9.4%),1个月后自行恢复。腮腺浅叶摘除20例中,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10%),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5例(25%)。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的10例,术后全部即刻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面瘫(100%),所有麻痹均在1~2个月恢复。结论: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瘤体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解剖术有顺行和逆行两种主要解剖方法,两种解剖法对面神经主干、分支或多或少的能构成损伤。为了探讨以不同的手术方式尽量减少对面神经的损伤,本文对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分别采用从颧支、下颌缘支、颊支3种不同的面神经解剖术式进行面神经解剖,并对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及恢复时间做临床比较。  相似文献   

5.
腮腺手术与面神经主要分支损伤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分析腮腺切除手术后面神经下颌缘支,颊支和颧支和损伤与病理诊断及手术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101例经病理诊断为腮腺的病例术后面神经功能情况进行临床追踪观察,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腮腺恶性肿瘤术后面神经下颌缘支,颊支和颧支损伤发生机率分别是良性肿瘤的2.5,2.4,5.4倍;腮腺全切术后面神经重要分支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浅叶摘除术和节段切除术;下颌缘支损伤的机率较其他分支高。结论 面神经主要分支损伤与手术方式、肿瘤性质密切相关,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减少其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6.
应用面神经次要分支修复重要分支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面神经次要分支修复重要分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面神经颈支修复下颌缘支,上颊支修复颧支缺损.测量缺损的神经长度后,切断颈支和上颊支远端,旋转至需要修复的下颌缘支及颧支远断端.手术在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用9-0无损伤缝合线吻合2-4针.应用颈支修复下颌缘支缺损5例,应用上颊支修复颧支缺损7例.结果:颈支修复下颌缘支5例,术后3个月恢复2例,术后6个月恢复3例.上颊支修复颧支7例,术后3-4个月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应用面神经颈支修复下颌缘支缺损及应用上颊支修复颧支缺损在临床上是完全可行的,并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腮腺手术中顺行法与逆行法解剖对面神经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病例107例,随机采用顺行法(48例)与逆行法(59例)解剖面神经,统计手术时间、观察患者术后面瘫情况及统计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无出现永久性面瘫,采用顺行法与逆行法解剖面神经完成手术所需的手术时间、术后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所需的时间分别是:(46.33±4.85) min,14.58%,(2.04±0.95)个月;(42.51±4.23) min,33.90%,(2.47±0.97)个月。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种术式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及恢复时间(P<0.05)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腮腺手术中熟练操作顺行法解剖面神经可有效减少面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正常大鼠及家兔面神经的颅外段主干及分支的解剖及组织学指标,研究并评价两种实验动物模型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特点。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大鼠与家兔双侧面神经,游标卡尺测量各分支的长度、中点外径。改良特殊三色法染色,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轴突、髓鞘形态。结果:大鼠和家兔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至面部表情肌。大鼠5个主要分支共干发出,而家兔颞支和颧支由颞面干发出;颊支分叉较多,分为上下颊支,行至口角。大鼠各分支神经束较少,多为2~3束,而家兔神经束平均为9束。结论:家兔表情肌活动较明显,应选择家兔作为面神经缺损修复动物模型;大鼠面神经各分支分叉少,可用于病理学及组织学的研究。在分支的选取上首先考虑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腮腺前嚼肌径路(TMAP)进行下颌支骨折内固定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7例(24侧)下颌支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腮腺嚼肌筋膜,向前分离皮瓣至腮腺前缘,解剖面神经颊支,沿嚼肌纹理方向钝性分离,切开下颌支骨膜,在直视下对骨断端行复位内固定,观察术后患者的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此手术径路暴露充分,视野较好,可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术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部分病例面神经轻瘫,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腮腺前嚼肌径路是治疗下颌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腮腺切除术中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研究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之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中以腮腺导管为标记寻找面神经提供指 导。方法:通过138例腮腺切除手术,观察、测量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上、下颊支的距离与走向。结果:面神经上颊 支位于腮腺导管上0.2-1cm范围内;下颊支位于导管下0.2~1.5cm内。结论:面神经上、下颊支与腮腺导管的 关系恒定,以导管为标志,寻找解剖面神经较为安全、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搜集并整理我院2010—2015年手术治疗的21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一般资料、手术治疗中不同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术后积涎或涎瘘、面神经功能障碍及Frey综合征的发生与手术治疗中不同因素(手术切口、术中是否缝扎腺体残端、面神经解剖方式、手术切除范围及是否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等)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N”形切口在解剖形态上不利于术后常规引流渗出液,需配合负压引流管,以减少术后积涎的发生。缝扎腺体残端能有效避免术后积涎及涎瘘的发生。顺行法解剖面神经及腮腺肿瘤区域性切除能加快手术速度,减少面神经的解剖量及暴露时间,从而减轻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胸锁乳突肌瓣的转移修复能很好避免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侵袭到茎乳孔及周围骨质的腮腺深叶癌切除面神经后,即刻功能性修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93例腮腺癌患者分为A,B,C 3组。①A组34例采用开放面神经管,去除周围骨质,将肿瘤连同腮腺及面神经扩大切除,同时行面神经移植的治疗方法;②B组35例采用未开放面神经管,仅将癌瘤连同腮腺及受累的面神经切除;③C组24例采用癌瘤与粘连的面神经干分离,保留面神经连续性的癌瘤切除。结果 A组术前有面瘫的12例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仅2例恢复;术前无面瘫的22例患者术后有15例面神经功能恢复。术前无面瘫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率显著高于术前有面瘫的患者(P<0·05)。B组35例患者术后均造成永久性面瘫。C组24例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术前无面瘫的患者中A组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都显著高于B组和C 组(P<0·05);术前有面瘫的患者中A组和B组的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开放面神经管即刻修复面神经功能的方法,既达到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又符合功能外科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腮腺区静脉畸形翻瓣激光术的操作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翻瓣Nd:YAG激光术处理腮腺区静脉畸形时的外科操作难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总结近3a来临床诊治的84例患者,全部确诊为腮腺区静脉畸形。均采用全麻下翻瓣激光治疗,手术前后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后作面神经评判,术中统计出血量。结果:84例患者中,有5例为暂时性面瘫,2个月后自主恢复。1例为永久性面瘫,占1.19%,平均失血约为200ml。4例接受术中、术后输血。结论:腮腺区静脉畸形翻瓣激光术中,只要注意精细解剖操作,合理运用激光照射方式,可获得保存面神经,减少出血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缘切口在腮腺上极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缘切口对20例腮腺上极良性肿瘤行手术治疗并分析其疗效与美容效果.结果 20例患者腮腺上极良性肿瘤均被顺利完整切除,术中冰冻及术后常规病理报告均为良性.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耳垂麻木,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颧支麻痹,1例发生术后涎瘘;所有病例无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术后出血、无皮瓣坏死等并发症,随访24~48月,未见复发,手术切口疤痕不明显,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腮腺上极良性肿物切除术应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缘切口术式安全、可行,切口隐蔽.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modified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MPSP) with conventional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CPSP) in a retrograde approach,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MPSP can reduce the risk of injury to the MMB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facial palsy.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tid gland tumors of the superficial lobe were included retrospectively in two groups: on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PSP; the other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PSP, in which the MMB was dissected in an anterograde direction or not dissected. The patients’ sex and age, location of tumor, size of tumor (maximum tumor diameter), histopathological distribution, operative time, and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facial nerve weakness were compared.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perative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91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08) in postoperative facial nerve weakness, with temporary facial nerve weakness observed in 19 and five patients in the CPSP and MPSP group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09) in MMB weakness, with temporary MMB weakness observed in 15 and three patients in the CPSP and MPSP groups,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564) in the weakness of other branch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l cases of paresis scored ≤3 on the House-Brackmann scale, and all cases of temporary facial nerve weakness resolved within 6 months of surgery. No patient developed permanent paralysis.Withi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it seems that modified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MPSP) should be preferred over conventional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CPSP) whenever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16.
微创技术在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及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技术。方法:收集临床病例38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应用改良耳屏切口作为入路,借助内镜在腮腺咬肌筋膜下分离建腔,并解剖面神经相关分支,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将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B组采用传统术式。通过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的问卷调查,面神经功能评价内镜及射频消融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术区疼痛程度、面神经功能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引流量、术区麻木程度、面部美观满意度在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实施改良耳屏切口的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安全可行,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瘢痕隐蔽,达到了微创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腮腺混合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18例腮腺混合瘤的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s综合征、复发为其常见并发症,其中术后面神经麻痹45例(38.1%),涎瘘21例(17.8%),Frey's综合征5例(4.2%),复发3例(2.5%)。结论:明确解剖层次,轻柔细心操作,术后处置及时妥善可有效减少和防止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不同区域功能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12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术前临床检查配合B超或MRI检查倾向于良性肿瘤,其中72例根据不同区域采用功能性切除术,40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5年,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12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肿瘤均无复发,两组在Frey综合征、耳垂区麻木发生率方面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面神经功能损伤、涎漏和面部畸形的发生率方面亦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浅叶不同区域功能性切除术疗效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4—2006年甘肃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局部面神经解剖并且保留腮腺主导管的术式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2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经过3~5年的随访无一例复发,均达到治愈目的。术后并发症:出现面神经颧支暂时性瘫痪1例,颊支暂时性瘫痪2例,经应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1 ~ 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发生腮腺局部积液4例,经穿刺抽液换药,加压包扎后均得到痊愈,无一例涎瘘发生;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但范围较小;愈后检查患者,手术侧凹陷不明显,面部左右基本对称,腮腺检查分泌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或其他良性肿瘤合适的手术方式。与标准的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相比,能减少面神经损伤、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面部形态的对称性,避免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