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微粉碎对六味地黄粉中熊果酸溶出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六味地黄超微细粉体化学成分溶出特性进行考察研究。方法:对比考察六味地黄细粉及超微细粉中目标成分熊果酸的含量和溶出特性。结果:超微细粉中脂溶性大分子特质熊果酸可在极性溶媒中分散,在非极性溶媒乙醚中快速溶出;相同测定条件下,超微细粉中熊果酸含量较细粉高出44.55%。结论:六味地黄经超微粉碎后,熊果酸溶出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释放速度及释放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圣愈超微粉颗粒与普通粉颗粒的溶出速率。方法:将圣愈汤中部分药材进行超微粉碎和普通粉碎后,分别与其它药材所得浸膏混合制为颗粒,使用药物溶出仪测定两种颗粒的溶出速率,并按威布尔分布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用超微粉和普通粉药材粉末制成的圣愈颗粒的溶出速率参数T50和Td分别为49.29min、110.57min和125.52min、268.66min。结论:超微粉颗粒溶出速率明显快于普通粉颗粒。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超微粉碎技术对西洋参中人参皂苷成分溶出的影响,为西洋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恒温水浴磁力搅拌方式进行体外溶出实验,超高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西洋参超微粉和粗粉中人参皂苷Re、Rb1的含量,计算累积溶出度,绘制溶出曲线,比较两者中人参皂苷的溶出速率。[结果]西洋参超微粉中人参皂苷Rb1的累积溶出度高于粗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参皂苷Re的累积溶出度,超微粉与粗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含量过低,未做溶出考察。[结论]超微粉碎可以促进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b1的溶出,对人参皂苷Re的溶出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六味地黄超微细粉体化学成分溶出特性进行考察研究。方法 :对比考察六味地黄细粉及超微细粉中目标成分熊果酸的含量和溶出特性。结果 :超微细粉中脂溶性大分子物质熊果酸可在极性溶媒水中分散 ,在非极性溶媒乙醚中快速溶出 ;相同测定条件下 ,超微细粉中熊果酸含量较细粉高出 4 4 .5 5 %。结论 :六味地黄经超微粉碎后 ,熊果酸溶出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释放速度及释放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骨碎补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骨碎补中柚皮苷及骨碎补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对骨碎补的提取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提取次数是骨碎补有效成分提取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溶媒用量,提取时间和乙醇浓度为最次要因素。结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14倍量55%乙醇回流提取3次,2h/次。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生姜在胃肠道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先进加工工艺超微粉碎在生姜精深加工中的作用。生姜保护胃肠道的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等,超微粉碎可以明显提升生姜加工品的品质,应积极推动超微粉碎姜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化橘红不同粒径粉末的粉体学特性和体外溶出特点,探索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化橘红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粉末粒径;采用生物显微镜观察不同粒径粉末的显微特征;采用固定漏斗法测定休止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橘红不同粒径粉末中柚皮苷的体外溶出度。结果化橘红超微粉碎前后粉末的粉体学特征、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差异较大,超微粉中柚皮苷的相对累积溶出率高于普通粉碎所得粉末。结论化橘红微粉化可使植物药细胞破壁,促进有效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8.
现代研究表明,生物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药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唯一地归功于该药物的化学组成,还应与药物的物理状态等密切相关。当颗粒尺寸达到纳米级时,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粒子呈现出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这就是应用中药纳米技术可能使药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乃至产生新的特性依据所在[1]。国内外学者在中药纳米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2~4]。徐辉碧等将矿物中药雄黄[5]和石决明[6]粉碎到纳米级,理化性质和疗效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  相似文献   

9.
骨碎补中柚皮苷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碎补不同溶液制备中柚皮苷含量的最佳测定方法。方法供试品溶液分别采用回流3 h与6 h、称质量回流3 h、索氏回流3 h与6 h等5种方法制备。HPLC法测定含量,以Hypersil C18色谱柱为固定相;甲醇-醋酸-水(40∶3∶6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83 nm。结果柚皮苷在0.15~1.22μg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加样回收率为98.5%,RSD=1.8%(n=6);5种不同制备方法所得供试液中柚皮苷的含量分别是1.19%、1.11%、1.29%、1.18%、1.15%。结论该法操作简单,结果更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柚皮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骨缺损修复逐渐受到学者重视,在支架材料中植入具有成骨作用的中药或其活性成分成为骨缺损修复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骨碎补及其主要成分骨碎补总黄酮、柚皮苷可促进骨组织再生,促进成骨,进而修复骨缺损。本文对负载骨碎补或其主要活性成分的支架材料在骨缺损修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市售骨碎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为骨碎补的品种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方法对购自全国各地共33批骨碎补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利用LC-MS指认特征色谱峰,并结合药材性状特征探讨品种鉴别方法。结果 建立了33批市售骨碎补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色谱峰。将化学组成与药材性状特征进行了关联,骨碎补药材分为4大类,其中包括正品槲蕨与常用混淆品种大叶骨碎补,另外两类药材的原植物尚待鉴定。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可应用于骨碎补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张琴  刘莉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1):1796-1799
目的 研究超微粉碎前后川芎的粉体学性质,为超微粉碎对含挥发油类药材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粉末粒径及粒度分布;生物显微镜进行显微学研究;测定粉体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25 ℃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粉体的吸湿性。结果 川芎超微粉和普通粉的D50分别为14.58、58.54 μm,且超微粉粒度分布均匀性较好;显微镜下可见超微粉和普通粉在显微特征上都有较大的区别,油滴显著减小;超微粉碎对川芎粉体的流动性、堆密度和吸湿性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超微粉碎后细胞破壁率显著增大,均匀度得到改善,其中油滴的显著减小为挥发油类药材超微粉碎形成“乳化结构”的证实提供了初步的依据和借鉴。流动性、堆密度和吸湿性无显著变化,说明富含挥发油的川芎在粉体学性质上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优选复方骨碎补接骨片一步制粒的工艺条件。方法 以制得颗粒的粒度合格率、含水量为指标,应用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优选影响复方骨碎补接骨片一步制粒过程的各因素。结果 最佳一步制粒工艺条件是将一定量的辅料置于一步制粒机中,开启引风机和加热器,使物料在流化状态下均匀升温至60 ℃,开启喷雾按钮,喷入中药浸膏,进料速率500 g/min,雾化压力0.25 MPa,进风温度90 ℃,物料温度60 ℃,观察物料流化状态,直至浸膏全部喷入。继续干燥30 min,降温出料。结论 一步制粒技术应用于该产品的生产中,工艺先进,改变了传统制粒工艺多环节、辅料用量大、劳动强度大等不足,提高了制剂水平,可用于复方骨碎补接骨片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优选出分离纯化骨碎补总黄酮的最佳树脂。方法 采用静态吸附的方法对5种不同的树脂进行筛选,并采用优选树脂对骨碎补总黄酮的分离工艺进行了优化,同时对优选树脂的吸附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 树脂Ⅱ(HPD-BJQH)在解吸液为50%乙醇液时所得到的干膏中总黄酮的量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的吸附稳定性。结论 在室温及pH值约为4.0的条件下,分离纯化骨碎补总黄酮的最佳树脂为HPD-BJQH,最佳解吸液为50%乙醇溶液,最佳流量为10 mL/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市售黄连染色品中化工染料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TLC、HPLC-PAD、HPLC-MS法,对多批市售黄连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共检测42批市售品,有15批检出金胺O,其质量分数在0.26~1.65 mg/g。结论 黄连染色用化工染料为金胺O,本实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可满足定性定量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大黄干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以大黄外观色泽、干燥耗时、折干率和有效成分的量为指标,考察大黄适宜的干燥方式。方法 供试用大黄品种为掌叶大黄,外观色泽考察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用热浸法提取浸出物;HPLC法测定蒽醌、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量。结果 低于65 ℃烘干、阴干、晒干和熏干的大黄色泽良好,断面呈黄棕色,而高于65 ℃烘干的大黄药材断面深棕色;在大黄有效成分方面,浸出物和蒽醌的量以晒干大黄为最高,分别为34.32%和1.90%,次之为45 ℃烘干大黄,分别为33.53%和1.68%;干燥温度过高,蒽醌的量显著降低;不同温度的恒温烘干处理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量均呈递减趋势。结论 大黄适宜的干燥方法是45 ℃恒温烘干或晒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导致半夏干燥过程中发生褐变的机制。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干燥过程中半夏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使用色彩色差计测量半夏表面颜色的变化值,考察酶促反应是否是发生褐变的唯一机制。采用HPLC-ELSD法检测半夏中还原性糖的种类及含量,分析半夏中的氨基酸种类,判断其发生羰氨反应的可能性。结果 导致半夏褐变的反应并不唯一,酶促反应对其颜色变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干燥前期,羰氨反应对半夏褐变也有影响。结论 导致半夏干燥过程中发生褐变的机制并不单一,酶促反应和羰氨反应都对其颜色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参芦头多糖的组成与质量分数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方法 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分析人参芦头多糖的质量分数,采用T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采用HPLC-HPSEC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用硫酸-咔唑法测定多糖的量。结果 紫外光谱扫描未发现在260和280 nm附近有特征吸收,经TLC分析,芦头多糖水解后的单糖成分为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及葡萄糖醛酸,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1×103~1×106,提取的人参芦头粗多糖含多糖按半乳糖醛酸计为12.2%(RSD=0.6%,n=6)。结论 经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人参芦头多糖中蛋白质及核酸等杂质较少,不影响后续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采用硫酸-咔唑法定量测定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离黄精炮制过程中新产生的化学成分并研究其量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提取分离和LC-MS法确定产生的2种化学成分的结构,通过HPLC法分析3个品种黄精炮制前后以及不同炮制时间2种成分量的变化,测定市售15个批次酒黄精中2种成分的量。HPLC色谱条件: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92);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45 ℃。结果 炮制过程中新产生的2种成分为5-羟甲基麦芽酚(DDMP)和5-羟甲基糠醛(5-HMF)。多花黄精中DDMP的量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至炮制24 h达到最高,随后开始逐渐降低;5-HMF的量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3个品种黄精炮制后均产生这2种成分。15个批次市售酒黄精中,有13个批次中DDMP的量在1.395%~5.265%,14个批次中5-HMF的量在0.079%~0.708%;自制3个品种酒黄精(16 h)中2种成分的量均在上述范围内。结论 酒黄精中2种成分的量随着炮制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为酒黄精饮片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并为酒黄精炮制时间终点的确定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