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笔者所在科自2004年1月应用呼吸机抢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共75例,治愈出院50例,自动出院7例,死亡18例.近4年治愈有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的6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1.9%.观察组总有效率90.6%.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在机械通气的同时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优于仅用机械通气治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行机械通气治疗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对 2 7例ARDS患者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 (SIMV +PSV) ,应用较低潮气量 ( 6~ 10ml/kg) ,吸入氧浓度 (FiO2 ) <5 0 % ,PEEP≤15cmH2 O。结果  2 3例存活 (占 85 .19% ) ,4例死亡 (占 14 .81% )。结论 造成AR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早期控制原发病是ARDS治疗的关键 ,而机械通气是ARDS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相关护理措施,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6月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机械通气指证并给与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总结以往临床护理经验提出针对性全面性护理,主要包括预见性护理、饮食护理等,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30例患儿中死亡1例(3.3%),对照组死亡2例(6.7%),χ2=0.351,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57例患儿机械通气时间3~89 h,观察组≤24 h者15例(51.7%),24~72 h 9例(31.0%),72 h 5例(17.2%),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P、UEX发生率分别为5例(38.5%)、3例(10.0%),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应重视其护理措施,针对性全面性采取相关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确诊为新生儿RDS且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100例,在入院后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成枸橼酸咖啡因+机械通气治疗组(联合组)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机械通气时间、给氧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联合组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给氧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住院时间和院内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RDS患儿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给氧时间,但在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方面无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4例.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单独使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惠儿治疗有效率为71.4%,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治疗疗程结束后,所有患儿的PH值、PaO2、PaCO2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改善效果显著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机械通气予以治疗的同时,临河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将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观察组患儿同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改变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所占比例与有效所占比例之和)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 H值、Pa O2、Pa CO2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呼吸窘迫相关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探讨治疗晚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降低病死率。方法治疗晚期ARDS患者20例,均采用PB-7200型定容型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选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 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方式,机械通气参数:呼吸频率:16-24次/分,潮气量:8-10mg/Kg,FiO2:0.40,PEEP:0.490-0.981Kpa,PSV:0.784-1.176kPa,辅助以监护和综合治疗。结果本组病例16例  相似文献   

9.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59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肺氧合功能、呼吸机机械通气参数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患儿血PaO2和pH值升高值、PaCO2下降值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通气参数PIP、PEEP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总有效率100%.结论 应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NRDS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4例重症NRDS早产儿随机分为常频机械通气(CMV)组和高频振荡通气(HFOV)组,比较2组的血气指标、上机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肺气漏(PAL)、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脑室内出血(IVH)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HFOV组治疗2 h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上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明显下降,与CM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开始时、6 h、12 h、24 h的PaO2、PaCO2、O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FOV组上机时间明显短于CMV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组PAL、BPD、IVH发生率、存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HFOV用于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迅速改善肺呼吸功能,缩短上机时间,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好的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分析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均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保持仰卧位通气,观察组保持俯卧位机械通气。统计两组不同时段血流动力学和通气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24 h心率(103.2±3.6)次/min低于对照组(111.9±5.5)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9,P<0.001)。观察组24 hPaO2(95.2±11.1)mmHg、PaO2/FiO2(244.8±24.0)高于对照组(87.2±12.6)mmHg、(221.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9、3.167,P=0.011、0.002)。结论 对NRDS患儿以俯卧位机械通气干预,可更好地平衡通气/血流比,同时改善缺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患儿采用较低吸气峰压及吸入较低氧浓度策略,机械通气后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结果:9例ARDS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68.6±24·3)h,治愈7例(77.8%),平均住院时间(15.2±5.98)d,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例,多脏器损害2例,气胸1例,肺出血1例。死亡2例(22.2%)。结论:对ARDS患儿早期使用较低吸气峰压及吸入较低氧浓度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是一种肺泡毛细血管膜急性弥漫性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间质肺泡水肿的综合征,其特点为心源性肺水肿,低氧血症和弥漫I生肺实质实变。我科自2004年以来经呼吸机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治疗ARDS3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潮气量及压力支持通气(PSV)在早期生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按6-8ml/kg体重敢量机械通气,适当给予呼气末正压(PEEP),选用2PSV方式撤机,结果 早期ARDS按上述方法行机械通气治疗,可迅速改善肺换气功能,提高动脉血分压,减慢呼吸频率,撤机安全,可靠。结论该模式可靠,有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非心源性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ARDS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其早期阶段为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重度的ALI即为ARDS。  相似文献   

17.
周继红 《医学文选》2000,19(4):526-52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以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是全身炎症反应在肺部的表现 ,治疗难度大 ,死亡率高。我院救治 2 1例 ARDS患者中 ,在病因治疗及综合治疗的同时 ,采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机械通气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1例均为 1995年 11月至 1999年 11月我院收治患者 ,其中男 15例 ,女 6例 ,年龄 18~ 71岁 ,平均41岁。病因 :严重肺挫伤 5例 ,多根肋骨骨折 3例 ,胸腹联合伤 4例 ,重症胰腺炎 2例 ,吸入性肺炎 1例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感染性休克 2例 ,…  相似文献   

18.
张文明  陈宏香 《吉林医学》2012,33(13):2733-2734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选取早产儿NRDS患儿98例,随机分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组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上机时间、上机后血气分析、氧合指数(OI)以及出现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HFOV组上机后2 h、8 h、24 h的血气分析值和氧合指数明显优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胸、慢性肺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HFOV组明显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治疗早产儿NRDS较CMV能更好地改善氧合,更快地下调氧浓度,减少上机时间和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面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曾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有4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中患者利用机械通气方法来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利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方法来进行治疗,在完成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以及所出现的并发症。结果:在完成治疗之后,对两组患的治疗时间、动脉血气变化情况、氧合指数以及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比较,观察组中的治疗时间、动脉血气变化情况、氧合指数均优秀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观察组中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90.0%,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0%,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中所出现的并发症要少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患有呼吸窘迫征新生儿,利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治疗有效率较高,并且所出现的并发症也较少,是现代临床上一种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辰  翁心植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1):875-87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王辰翁心植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学认识的加深和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在机械通气方面产生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和治疗概念,可能有助于提高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