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对比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0月~~2008年10月进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7例资料。平均年龄74.5岁,小切口组45例,标准切口组42例。记录患者的身高、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应用助行器时间、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资料患者年龄、术前诊断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平均体重指数小切口组小于标准切口组。其余各项指标小切口组均优于标准切口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技术熟练的手术者,经后外侧小切口行THA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比后外侧标准切口术后早期疗效优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如何保证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安全.方法:采用经后路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7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99例.术前积极治疗合并疾病,术后尽早行功能锻炼,围手术期根据需要予以输血治疗.结果:99髋中,全髋关节置换34例,人工双极头置换65例.31例(31.3%)接受输血,其中术后输血15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8例(8.1%).术后1周内91例(91.9%)患侧下肢可完成直腿抬高,95例(96%)可以利用助行器下地行走.结论: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及时、正确的术后处理,保证了整个围手术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与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外侧小切口组24例,予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路小切口组24例,予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以及6个月后的Har is评分。结果①与外侧小切口组比较,后路小切口组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Har is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侧小切口组比较,后路小切口组无差异。结论相对于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恢复更加有优势,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6月期间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5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31例;左髋19例,右髋32例;平均年龄为(75.6±9.7)岁。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情况。评价术前、术后3 d、6个月及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结果51例患者均获12~18个月随访。手术切口长度(6.5±1.7)cm,手术时间(40.9±12.6)min,住院时间(6.5±1.8)d,术中出血量(138.7±30.5)m L,下地行走时间(1.6±0.8)d。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DVT、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 d与术前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67.3±6.3)分,(12.1±4.3)分]比较;术后6个月与术后3 d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84.7±4.5)分,(67.3±6.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早期疗效明显;不仅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还能降低术后关节脱位等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失败后再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结果的比较,为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的43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冉次行髋关节置换术(A组)和52例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2年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Charnley评分法评定手术侧髋关节的疼痛、活动度和运动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晕评分EQ-5D评分体系评定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9±0.2和1.4±0.2小时、525.6±50.8和462.3±47.8ml、13.4±2.3和15.2±2.4、0.67±0.26和0.72±0.25分,两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固定失败后再次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较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差,对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缺血坏死的病例宜直接选择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直接前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诊治的老年单侧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73例,其中采用直接前路36例(直接前路组),后外侧入路37例(后外侧入路组),分析其手术用时、切口长短及愈合时间、手术出血及伤口引流量、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VAS),术前、术后1、3、6、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脱位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量评分(EQ-5D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3.6个月。直接前路组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小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下地行走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月、3月、6月直接前路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基本接近。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健康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局部红肿,后外侧入路组1例患者出现假体脱位,1例出现切口周缘麻木,两组患者无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结论直接前路和后外侧入路均能有利于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早期临床疗效较好。直接前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假体脱位发生率低,术后早期疗效好等优势,但直接前路手术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65例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2组:DAA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6±9.7)岁;后外侧入路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8±12.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的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情况。结果 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中出血量2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DAA组有2例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后外侧入路组有2例髋关节后脱位发生。结论 DAA入路具有切口短、损伤小、术后疼痛轻的优点,可以实现快速康复,短期内优势明显,但长期效果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优势不明显。另外,DAA手术技术要求高,早期并发症多,学习曲线较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应用双极Ⅱ型人工股骨头治疗股骨颈骨折86例,取髋关节后外侧切口。手术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和安置假体。结果:患木后1-2月恢复行走。结论:该手术剖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以及疗效。 方法 2013 年8月- 2016 年8 月采用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321例,男170例,女151例,年龄在46~84岁,平均76岁,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3月跛行率及Trendelenburg 征阳性率、并发症,随访髋关节Harris 评分。 结果 切口长度平均为8.4cm(7.0~10.0)cm,术中出血量平均165ml(110~300)ml,手术时间平均40 min(30~50)min,术后平均下地行走时间为2.5d(2~5 d),术后3个月跛行率及Trendelenburg 征阳性率3%,未出现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情况,随访时间最短3月,最长达3年,平均Harris 评分达94.5 分。 结论 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微创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sparing approach,Mis-PL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44例高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入路随机分为DAA组(n =22)和Mis-PLA组(n =22)。2组均完成术后2年随访调查,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早期疼痛及并发症情况、术后早期坐位的能力、弃拐独立行走的时间、术后6周及2年患者功能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2年死亡率。 结果 (1)与Mis-PLA组相比,DAA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后72 h患肺炎的人数较少,术后24 h VAS评分减低,术后患者可坐位1 h的时间及弃拐独立行走的时间较早(P<0.05)。(2)术后6周,DAA组在穿袜系鞋带及坐椅子方面Harris评分优于Mis-PLA组(P<0.05),两组上楼梯方面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在功能活动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随访2年,2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AA入路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可以较Mis-PLA入路更有效地降低术后长期卧床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更早更快地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SuperPATH:即为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 assis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的简称,上方关节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技术。该入路具有不切断外旋肌群并保留髋关节囊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明显降低。 全髋关节置换:是采用人工髋关节替代自身髋关节,适用于终末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老年股骨颈骨折等,手术方法是切除自身的股骨头和股骨颈,将金属关节假体置入股骨近端和髋臼侧,使之替代人体髋关节进行活动。 背景: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出现多种微创入路,其中CHOW等于2010年提出Superpath入路。该入路具有不切断外旋肌群并保留髋关节囊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明显降低。 目的:对比分析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72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组,其中30例采用SuperPATH入路,42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及开始负重活动时间,于术后第1,2周及第3个月分别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②术后第2周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期间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其中传统后外侧入路组有2例患者出现髋关节后脱位,均急诊在全麻下行手法牵引复位;③与对照组相比,SuperPAT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减小,开始负重活动时间较早,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但2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SuperPATH组术后第1,2周 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术后第3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提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为微创手术,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并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术后髋关节疼痛不适,降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但由于手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导致术中出血量并无明显减少,由经验丰富的关节外科医生施行手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ORCID: 0000-0002-9280-8802(胡正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并对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的常规术式及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用术式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为主;全髋置换术较单、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平均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关节功能恢复好;对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术式选择存在较多争议。结论: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股骨颈骨折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其术式选择应视患者病情、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AIMS: Our primary aim was to evaluate whether there is really less bleeding in patients for whom the 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ior approach is us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direct lateral approach fo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Our secondary aim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functional results after six months as well as the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ic result. METHODS: In a comparative non-random prospective study, 76 adult patients underwent elect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sing one of two approaches. The 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ior approach (34 cases; mini-incision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direct lateral approach (42 cases; control group). RESULTS: Lower total estimated bleeding (means of 1083.5 ml versus 1682.3 ml; p < 0.001) and lower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means of 745.6 ml versus 1282.8 ml; p < 0.001) were found in the mini-incision group. There was, however, no difference in the volume of blood drained after the operation (means of 340 ml and 399 ml; p = 0.77). There was also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garding the need for allogenic transfusion (8.8% in the mini-incision group versus 28.6%, p = 0.02). We observed a better clinical result in the mini-incision group (p = 0.002) despite the lack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relation to the radiographic result. DISCUSSION: Our results draw attention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other authors may have underestimated blood losses when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es. CONCLUSI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gave rise to a positive final impression with regard to lower blood los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早期脱位的危险因素,为患者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且有术后随访资料的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患者共247例为研究对象,对8个可能与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性别、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直径大小等因素在有脱位组与无脱位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862)、手术方式为后外侧入路(OR=3.478)、人工股骨头直径为22 mm(OR=2.558)可作为预测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当股骨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mm(OR=0.635)时则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建议术前、术中应将各危险因素纳入考虑并选择个体化最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直接前入路:改良于Smith-Peterson入路及Heuter前入路,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单切口Smith-Peterson入路,利用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及缝匠肌之间的肌间隙直达髋关节,是一种真正从肌间隙进入的微创入路, 有着较好的肌肉保护、不易损伤运动神经、术后脱位率低、 康复快等先天优势。但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与传统入路相比存在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等发生风险。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有询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一系列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目的。其核心内容包括:①围术期多模式镇痛;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③术后早期进食水;④避免或减少使用引流管等;⑤控制性输液,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液体输注。其成效主要体现在: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安全康复;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整体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背景:后外侧入路是全髋关节置换的最常用手术入路。近年来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并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目的:比较仰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35-70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前入路组(n=45)和后外侧入路组(n=45)。术后随访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假体初始固定质量、髋臼杯安全范围。试验干预及治疗方案获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14个月;直接前入路组发生2例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股神经损伤、20例阔筋膜张肌损伤,后外侧入路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②直接前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直接前入路组44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后外侧入路组43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2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直接前入路组髋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范围的比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100%,82%,P < 0.05);⑤结果表明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仰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早期快速康复,获得更精准的髋臼假体角度,更有利于获得双下肢等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但该技术操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经历学习曲线,同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入路的并发症。 ORCID: 0000-0002-6796-6438(李永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行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60例,其中20例采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手术(改良组),40例实施常规后外侧入路手术(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首次下地时间。 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较早、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较小、术后2周髋关节Harris评分较高、术后24 h 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传统组1例患者出现术后假体后脱位,予手法复位外展支具固定1月后未再发生脱位。术后半年随访,两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发生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具有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7例,骨性关节病伴髋半脱位1例.结果:27例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13个月,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90分以上11例,80~89分14例,70~79分2例,平均91.3分.结论: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切口定位方便.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由于多数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经历过长期牵引或失败的内固定手术,髋部已严重骨质疏松,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及关节囊挛缩或股骨头缺血坏死,下肢短缩,临床治疗很困难。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5例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股骨髁上骨牵引、双下肢和骨盆正位片X射线测量,置换中股骨颈截骨水平及软组织松解程度,调整假体头颈长度等对下肢短缩进行纠正。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6例置换前短缩3.0~4.0 cm,置换后仍然1例短缩在1.0 cm,其余5例及29例短缩在2 cm以内者置换后双下肢等长。置换后1年Harris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提高(P < 0.05)。说明全髋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快而稳定,优良率高,近期随访效果良好,是治疗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