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发生于鼻部,可逐渐向后、向下蔓延至鼻咽、口咽、喉咽、喉、气管等处,又称呼吸道硬结病。本病较少见,发病隐匿,病程长,临床症状表现不一,极易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1982~2006年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5例鼻硬结病患者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5例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56岁,平均36岁。病程2个月~3年。主要症状:鼻塞14例,涕多5例,鼻出血2例,鼻干燥1例,鼻臭1例,头痛2例,视力下降1例。经前鼻镜、鼻内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中、下鼻道菜花状或息肉状新生物10例,下鼻甲表面结节状肿物6例,鼻道脓性分泌…  相似文献   

2.
鼻硬结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先发生在鼻部,可逐渐向后、向下蔓延至鼻咽、口咽、喉咽、喉、气管等处,又称为呼吸道硬结病。本病为克雷伯鼻硬结杆菌(Frisch杆菌)感染,其形态为形短、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轻度的传染性,其传染方式有待研究。可能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4岁。1999年5月开始因鼻腔干燥感、鼻塞、间断性鼻出血在基层医院诊断为萎缩性鼻炎和慢性鼻炎,给予鼻炎康、维生素口服及薄荷油滴鼻,症状改善。2002年1月5日因症状加重伴声音嘶哑来我院就诊。检查:全身情况好,外鼻无畸形,鼻腔黏膜萎缩改变,鼻腔内见淡黄色脓痂,不易取出,无臭味;喉黏膜慢性充血,声带稍肥厚,运动尚可。加用抗生素、中成药,结合雾化等疗法,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4.
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鼻硬结病的组织理学和临床特点,探讨鼻硬结杆菌对宿主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 以24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S(Wa rthin-Starry)染色,其中11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 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肉芽肿期15例,纤维瘢痕期9例。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细胞外偶见。电镜下Mikulicz细胞内出现大量吞噬体,将细胞器挤到一侧,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很少。在病变组织内T淋巴细胞很少,Mikulicz细胞的溶菌酶抗体表达较弱。结论 鼻硬结病患者显示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特点, 的免疫反应是导致组织 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6.
鼻硬结病较罕见 ,我院 1 5年间曾遇 2例。早期均误诊为萎缩性鼻炎 ,而误行鼻底硅胶填充术。报告如下。例 1 男 ,5 5岁。因鼻内干燥 ,咽部不适就诊。门诊按“鼻前庭炎”、“慢性咽炎”间断治疗半年 ,症状不见缓解 ,自动放弃治疗。后因症状逐渐加重再次来院求治。检查 :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7.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病变 ,目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 ,但治疗时间较长 ,患者症状解除缓慢 ,长期用药易产生毒副作用。为探索鼻硬结病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 ,我院 1 998年以来应用微波热凝加链霉素治疗鼻硬结病 8例 ,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8例中 ,男 2例 ,女 6例 ;年龄 2 6~ 48岁 ,平均36岁。病程 5个月~ 7年 ,平均 3年 2个月。均有口服一般消炎药或外涂药膏等治疗史。主要症状为鼻塞 ,在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前端 ,以及上唇等处出现结节状肿物 ,表面血管扩张 ,质硬。全部病例活组织标本均取…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诊治一家族中同胞姐弟4人相继同患鼻硬结病.例1,女,45岁.因鼻堵5年,渐重1年,12年前来诊.检查见双侧鼻腔黏膜明显增生,有肉芽形成,鼻腔狭窄.病理报告为鼻硬结病.经每日肌注链霉素1.0g,共90g,3个月后症状消失,鼻腔黏膜光滑,肉芽及增生消退.经12年随访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鼻硬结病为一种少见的慢性肉芽肿性传染性疾病,一般先发于鼻腔,易侵及上颌窦和筛窦,可蔓延至上呼吸道各部。病变侵及眼眶者文献也曾有报道,但并不常见。我院于2004年3月诊治一例鼻硬结病引起双眼固定性内斜视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鼻硬结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感染性肉芽肿疾病,通过回顾性观察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学和组织学特点,初步探讨鼻硬结病的发病、发展及转归。方法 以43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arthin-Starry(W-S)染色,其中13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 全部标本均检测到鼻硬结杆菌,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全部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13例辅助手术治疗,3例辅助放疗。随访1~26年,11例复发,31例一次治愈,1例未控。结论 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分析有助于鼻硬结病早期诊断。宿主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是潜在致病机制。以抗生素为主包括放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清除鼻硬结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鼻硬结病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点,探讨鼻硬结杆菌对宿主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以24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S(Warthin-Starry)染色,其中11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肉芽肿期15例,纤维瘢痕期9例。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细胞外偶见。电镜下Mikulicz细胞内出现大量吞噬体,将细胞器挤到一侧,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很少。在病变组织内T淋巴细胞很少,Mikulicz细胞的溶菌酶抗体表达较弱。结论鼻硬结病患者显示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特点,宿主的免疫反应是导致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科收治1例鼻硬结病患者误诊为鼻前庭囊肿,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22岁,以“发现左鼻腔肿块1周”为主诉于2007年10月2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1周前偶然发现左鼻腔有一肿块,无疼痛及鼻塞,无伴鼻漏,未曾诊治,肿块无渐进性增大。患者出生后就未去过任何地方。体检:左鼻前庭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0cm×1.0cm的肿块,质中,无压痛,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 ,30岁。左侧鼻塞、反复涕血 ,左面部肿块 4个月余。于 2 0 0 0年 1月在当地医院CT检查 ,疑为“左上颌窦癌”。因患者不愿手术 ,要求保守治疗而收入我科。检查 :左侧面部轻度隆起 ,皮肤呈紫色 ,无肿胀 ,无压痛 ;可扪及约 3cm× 3cm大小包块 ,不活动 ,质硬 ,边界不清 ,与周围组织粘连。左鼻腔外侧壁向中线突入 ,下、中鼻甲无肿大 ,表面光滑 ,未见新生物 ,通气差 ,有淡血水样分泌物 ,无明显恶臭。口腔左侧前庭饱满 ,压之无乒乓球样感 ,牙无松动 ,开口度 3.5cm ,咀嚼正常。鼻前庭及鼻咽部均正常。右侧鼻腔正常。柯 瓦位片示 :…  相似文献   

14.
呼吸道硬结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呼吸道硬结病(respiratory sclerorna)是由鼻硬结杆菌(klebsiella rhinoscleromatis)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先发于鼻前庭与皮肤交界部位,可向下、向后侵至鼻咽、口咽、喉咽、喉及气管等处,导致相应部位的结构和功能损害,因为约98%的患者鼻部受累,又称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笔者从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因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呼吸道硬结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是由鼻硬结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目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治疗时间较长,患者症状缓解较慢,且长期用药易产生不良反应。我们自2002年1月-2006年6月采取鼻内镜下手术联合环丙沙星治疗肉芽肿期鼻硬结病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报告对4例未经治疗的肉芽肿期鼻硬结病变扫描和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结合电镜所见,扼要讨论了鼻硬结杆菌侵入的可能途径及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道硬结病致瘢痕性喉狭窄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导致瘢痕性喉狭窄的呼吸道硬结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对4例单纯喉瘢痕性喉狭窄者,行喉裂开成形术,术后随访7-14年,无复发;喉及颈段气管瘢痕性狭窄2例,行喉气管成形腔内扩张术和舌骨肌瓣成形术各1例,术后分别随访6年和8年,均无复发;1例声门下狭窄患者术后声门下腔宽敞,但术后3个月复查时,肉芽肿病变增生致声门下闭锁,手术失败。结论:瘢痕性喉狭窄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术中须避免过多的粘膜损伤,以防再度狭窄;对严重的喉气管狭窄者应用粘膜瓣、骨肌瓣等组织充分增加狭窄部的管壁以解除狭窄。  相似文献   

18.
呼吸道硬结病(scleroma of respiratory tract)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炎症,进展缓慢,常侵及呼吸道,以鼻腔最为常见,亦称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喉硬结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1年 5月~ 2 0 0 2年12月收治的 4 3例经病理证实的喉硬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  4 3例中声嘶 4 3例次、呼吸困难 19例次。喉部病变以萎缩期为主 2例 ,肉芽肿期为主 35例 ,瘢痕期为主 6例。主要病变局限于声门区 13例 ,局限于声门下区 1例 ;累及声门上区和声门区 18例 ,累及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8例 ,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均受累 3例。采用抗生素治疗 2 4例 ,手术治疗 7例 ,放射治疗 2例。采用抗生素治疗 2 4例中 ,18例治愈 ,另 2例复发后再进行抗生素治疗治愈 ;2 4例中 4例伴 2度或 3度喉阻塞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1例伴 2度喉阻塞的肉芽肿期患者采用手术和抗生素结合的方法治愈。 6例伴喉狭窄的瘢痕期患者通过手术成形治愈。 1例采用放射治疗后 4年复发 ,1例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放射治疗与抗生素结合的方法治愈。结论 硬结病可侵犯喉部导致发声困难和喉阻塞 ,抗生素治疗对多数喉硬结病患者有效 ,治疗后有必要进行长期随访。对喉硬结病导致瘢痕性喉狭窄的患者需手术成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鼻前庭肿块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2年 5月~ 2 0 0 3年4月收治的 6 0例鼻前庭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径路。结果  6 0例鼻前庭肿块中良性肿瘤5 1例 ,炎性疾病 5例 ,恶性肿瘤 4例 ,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无并发症 ,痊愈出院。 5 1例良性肿瘤和 5例炎性肿块患者中 ,37例随访 5个月~ 15年 (平均 97个月 )无复发和恶性变 ;2例复发再次手术治疗 ;6例死于其他疾病 ;11例失访。 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 ,2例恶性黑色素瘤分别于术后 1年、4年 10个月复发 ,再次行鼻侧切开肿瘤切除 ,分别于第 2次术后 1年 3个月和 6年 10个月死于复发和肝转移 ;乳头状瘤癌变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已无瘤生存超过 17年和 5年 2个月。结论 鼻前庭解剖区域虽小 ,但各种性质的肿块均可发生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手术途径根据肿块的位置、大小及性质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