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其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吐血之来,愚见有只吐一二口而止者;有来势颇急倾碗盈盂而吐者;亦有始吐数口继而大吐者。故治法根据证情,针对病势,当以止血为第一要着。盖血止虽有宿瘀而尚徐可图治;若血出不止,则血竭气越,  相似文献   

2.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县人。医学造诣深邃,临证经验丰富。关于吐血一证,缪氏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三要法。此论对后世治疗血证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谨按吐血三要法,试探析其义。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与止血是血证的两大治则。所谓行血,系指活血散血而言;所谓止血,系指固涩堵止而言。杨仁斋指出:“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缪氏从气逆血升是吐血的主要病机立论,认为:“直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  相似文献   

3.
缪氏吐血三要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希雍所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的"吐血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对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缪希雍“吐血三要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然亦有异议者,如李氏认为“缪氏之说,适与吾之临床观察所得相左”,“其所云吐血,当指虚劳久病而言,故治法如此示戒”,“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治疗吐血,无论何种原因诱发,必以止血为首要紧急措施”。对此,笔者研读探究《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以为缪氏所云“吐血”并非今所谓之吐血,兹述之,以求贤者雅正。 1 所言吐血,实指咳衄血血由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血由肺内来,经咳嗽而  相似文献   

5.
“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是明代医家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简称《笔记》)中提出的,至今对治疗吐血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临床有但见吐血,即按图  相似文献   

6.
明代医家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书中,提出了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此三法多为临床医者治疗血证所遵循,并奉为圭臬。然而,临证治血,有的用之辄验,有的用之罔效。其理何在?我们认为关键是治血三法尚不能统括出血病的一切治疗方法。所以,有必要对治血三法作一个初步评析,权衡利弊,使之更好地运用于临床。一、行血与止血缪氏治吐血第一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从条文来看,缪氏倡行血不宜止血论,意在因“血  相似文献   

7.
明季著名医学家缪仲淳的治血三要诀:“宜行血,不宜止血;宜养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数百年来尊为治血准则,众口一词,皆无二见。笔者认为尽管其见地有独到之一面,但毕竟是一得之见,一家之言。把其视若金科玉律,恪守  相似文献   

8.
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临床用于治疗吐血,有一定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明代医家缪希雍提出的止血三法,即"宜行血不宜补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运用于中医妇科,治疗经行鼻衄的临床疗效,体现了妇科血证皆一气的流转失常病理特点,从肝主藏血,介于水火之间,内寄少阳相火,要依赖脾土的栽培,肝随脾升,但升而无制,则化热化火,冲气上逆,则肺之肃降不及,出现经行吐衄,少阳内藏相火,胆随胃降,温煦下焦责成气化之本,胆气不降,则相火妄动,心主藏神,心动则五志之火内动,相火易起,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冲气上逆,从多点位,多层次进行考究,拓宽中医治疗范围,从气化的角度对其病理机制进行探讨,总结出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方法:筛选了60例2009年6月-2016年6月的门诊就诊的患者,将60例经行鼻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了缪希雍吐血三要法及所创的方药治疗,对照组采用中医妇科教课书中清肝引经汤、顺经汤辨证选方。两组均以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不但经行吐衄随访一年没有反复,而且月经正常,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其法及方药治疗行经鼻衄疗效显著,并有很好的促排卵、健黄体及调经作用,该法及方药治疗经行吐衄既符合妇女的生理特点,又切合经行吐衄的病机,从心肝脾肾肺五脏配五行的生环和克环关系调节气机的升降,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和法析要     
和法是中医主要治法之一,其治法精神源于<黄帝内经>,其治法内涵当首推<伤寒论>.但由于"和"在中医学中的含义甚多,因此导致和法的概念模糊,和法的含义纷杂.这对正确使用和法、探讨和法的作用机制等均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12.
高扬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8):1400-1400
祖国医学有关气血论述中最根本的一条原则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为血帅”…。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推动的密不可分的统领关系。笔者在临床中见到许多老年病如心血管、脑血管、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妇科疾病等等。都与气血不调有关 ,即本虚标实之气虚血瘀之证。1 胸 痹主 证 胸闷 ,胸痛 ,气短 ,自汗 ,乏力 ,动则加剧 ,夜眠不实 ,舌质紫暗或淡暗 ,边有齿痕瘀斑 ,苔白 ,脉沉弦缓或结代。临床观察 5 3例 ,男 4 3例 ,女 10例。年龄 5 0~ 80岁 4 8例 ,4 5~ 5 0岁 5例。治疗方法 :益气活血 ,宣痹通络。方药…  相似文献   

13.
14.
中医涌吐的治疗方法 ,始于《内经》,盛于张子和 ,在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张子和所用涌吐药共计 36味 ,曾被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全部录列 ,在此 ,结合《儒门事亲》对临床涌吐用药进行分类探讨。《儒门事亲》列涌吐药 36味 ,其中一些药物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也有一些药物的涌吐作用 ,后人疑惑颇多 ,有待求证。如木香、厚朴等。纵观张氏涌吐用药 ,可分以下 5类。一般涌吐药一般涌吐药是指主要以涌吐为效用的药物 ,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现代临床仍在使用。张氏罗列 14味。如瓜蒂、常山、皂角、远志、郁金、茶末、藜芦、晋矾、绿矾、胆矾、…  相似文献   

15.
总结刘常春老中医治疗吐血经验。刘老认为吐血有虚实之分,与嗜食醇酒厚味、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久病损伤有关,引起吐血的病因虽复杂,但其病机主要关乎火热偏盛致迫血妄行、虚失摄致血溢脉外。治疗须辨明轻重虚实,分别以止血、化瘀、宁血及补虚为治疗大法。以1例病案为佐证,以期提供救治吐血急症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吐血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维君 《新中医》1998,30(12):50-51
吐血,又称“呕血”,是指血液从胃中经口吐出的血证,乃中医急症之一。本病初起,大多由热迫血液上行所致,然吐血量多或日久不愈,每易由实转虚。笔者依据前贤所论,结合多年临床体会,兹将吐血的辨证治疗浅淡如次,以供同道参考。1实证吐血11胃热炽盛《济生方》...  相似文献   

17.
邱立新 《中医药学刊》2008,26(2):249-251
清代名医齐秉慧诊治吐血经验独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脾虚血停膈中为内因,治当辨寒热虚实;②吐血多兼咳喘,异病同治;③以脉辨病种、病位,脉症合参断生死:④法主甘药理脾健胃,善潜龙雷之火;⑤逆向思维、总结失治、误治经验;⑥博采众长,活法中病。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名医齐秉慧诊治吐血经验独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脾虚血停膈中为内因,治当辨寒热虚实;②吐血多兼咳喘,异病同治;③以脉辨病种、病位,脉症合参断生死:④法主甘药理脾健胃,善潜龙雷之火;⑤逆向思维、总结失治、误治经验;⑥博采众长,活法中病。  相似文献   

19.
治吐血有三诀质疑215400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丁争真明·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的“治吐血有三诀”(以下简称“三诀”),一直为后人所推重。但是,清·唐宗海《血证论》中的观点又有所不同。笔者在学习两家著作过程中,有如下体会。析三诀提出质疑众所...  相似文献   

20.
符思教授为中日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余年,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消化及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中医药辨证治疗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