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急性寄生虫病,经由按蚊叮咬传播,在人体内先后经过肝内无性繁殖和红细胞内有性繁殖,成批破坏红细胞而致病.该病特征性表现为间歇性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大汗缓解.……  相似文献   

2.
<正> 哺乳动物感染疟疾是从按蚊叮咬或注射其涏腺内感染期子孢子而开始的。子孢子侵入肝细胞,进行红外期无性增殖(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体释放裂殖子,后者侵入红细胞,形成反复的感染周期,疟疾的典型症状即与此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对红内期疟原虫裂殖子感染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NO发生剂(NOC)5和NOC18于体外预处理约氏疟原虫裂殖体,然后接种小鼠,尾静脉采血,吉姆萨薄血膜染色,计数小鼠感染率。结果 伴随NOC处理浓度的升高或处理时间的延长,小鼠出现感染的时间明显滞后,感染率显著下降。结论 NO具有明显削弱约氏疟原虫裂殖子感染力的作用,这种效应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在全球尤其是热带地区肆虐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疟原虫主要在人类宿主体内发育繁殖,具有复杂的生命周期,包括疟原虫入侵、迁移、逃避免疫攻击、肝细胞内分裂增殖、入侵红细胞并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周期性释放等系列过程,最终导致疟疾患者症状周期性发作。本文重点围绕疟原虫(即子孢子、裂殖子)人体红细胞外、红细胞内入侵及发育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疟疾疫苗研发和疟疾防控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伯氨喹啉属8——氨基喹啉类的药物。一般认为对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和配子体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作用甚微。因此在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休止期抗复发治疗时都采用和亲裂殖体药物合并使用的方法。近年来,我区采用大面积单服伯氨喹啉30毫克五日疗法作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此联想到伯氨喹啉对  相似文献   

6.
从已发表的有关疟原虫免疫学的报导来看,随着裂殖子的入侵红细胞的研究,需注视这样一个不寻常的问题。即:如何了解在疟原虫表面株和株内抗元变异与识别红细胞特异性受体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个问题现在应受到实验研究的关心。  相似文献   

7.
用纤维素(CF—11 cellulose)过滤去除白细胞后再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提纯分离间日(Pv),恶性(pf)和伯氏(pb)三种疟原虫。经纤维素过滤后,pv病人血和pb感染鼠血中白细胞去除率分别平均达94.7%和75.4%,而且不影响原虫密度和各期构成比。多个Percoll连续梯度离心测试三种疟原虫裂殖期、滋养期、环状期和未感染红细胞的相对平均密度(kg/L):pv分别为1.059、1.072、1.096和1.099;pf分别为1.070、1.079、1.10和1.10,配子期1.085;pb分别为1.059、1.062、1.103和1.104。并据此选择各自合适的Percoll梯度分离三种疟原虫,将裂殖和滋养期同环状期分开,获取原虫纯度(原虫数/100红细胞)在pv由分离前0.8%至分离后达93.5%,pf由2.3%至100%,pb由3O.6%至93.0%,分别提高113.8、43.4和2.0倍。  相似文献   

8.
将约氏疟原虫子孢子经尾静脉接种到大鼠体内和培养的肝细胞中,48h后,分别观察约氏疟原虫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在体内及体外的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原虫大小不等,其直径范围为16.8-45.5um。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和其他形状,分化程度不同,发育明显不同步,且体外与体内的原虫的形态极为相似,另将培养成熟的红细胞外期裂子接种给正常昆明小鼠,5d后查血,有60%以上的小鼠出现原虫血症,再用斯氏按蚊吸阳性鼠血,15d后解剖蚊唾腺,在唾腺中见到大量成熟子孢子,提示经培养的鼠肝细胞在体外能完成的氏疟原虫红细胞外期发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疟原虫冻存方法的改良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李承邰,黄炳成,张志华常规冻存方法疟原虫复苏后只能使疟原虫的环状体存活,大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不能存活,这不但使冻存后复苏得率低,也使冻存工作本身受到时间的限制而造成诸多不便。为此,我...  相似文献   

10.
诺氏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是一连续过程,它包括:附着红细胞膜,红细胞膜广泛变形,通过入胞作用,最后是膜和空泡的封闭。本文对其可能机理予以讨论,另外,重点详细讨论了 Duffy 血型系在疟原虫入侵中的作用。Apicomplex 亚门的特点就是虫体顶端区具有棒状体、微线体和特殊的膜细胞器。它们在入侵时顶端区首先进入宿主细胞。在超微结构的研究中,顶端区胞浆膜附着于宿主细胞膜上,由于疟原虫剧烈活动以及宿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例国外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患者为非洲东南部马拉维务工人员,回国后数月因发热、发冷、头痛而就医,人院血膜镜检见多期“间日疟原虫”,环状体粗大,大滋养体期,裂殖体期颗粒较粗,受染红细胞明显变形,呈伞状、齿轮状等多种不规则形状,经广东省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血液疟原虫基因检测(PCR法)鉴定为卵形疟,并进行网络直报订正,对患者使用规范化治疗后病愈出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一例越秀区首例输入性猴诺氏疟疾病例。方法经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诊断确诊。结果患者到马来西亚旅游,回国10d后因发热、全身肌肉关节痛、头晕、头痛、乏力就医,医院以"间日疟"收治。血膜镜检见双核或多核环状体,大滋养体呈阿米巴样,胞浆致密,类三日疟"带状"滋养体,裂殖体不占满红细胞,疟色素颜色较深。经广东省疾控中心疟原虫基因检测(PCR法),确证为猴诺氏疟疾。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人感染猴诺氏疟疾后并无特有的临床表现,其镜检诊断时红内期形态与三日疟基本一致,需结合PCR检测鉴别。  相似文献   

13.
影响疟原虫红细胞外期发育因素的研究进展罗树宏,综述,刘多,审校(湖南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410078)疟原虫生活史复杂,目前对红细胞内期、蚊期的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疟原虫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寄生在宿主的肝实质细胞内,有关红外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1968年 K.H.Rieckmann 报告,将含有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的病者血液,放入盛有葡萄糖的试管内,在恒温水浴(38~40℃)中培养24小时,70%左右的环状体可发育为具有两个核和两个核以上的裂殖体。在疟原虫敏感性正常情况下试管内加入一定量的氯化喹啉,疟原虫的发育受到抑制,裂殖体数目减少。当药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则疟原虫发育完全受抑制,  相似文献   

15.
疟疾是由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与破坏,导致全身与局部循环改变及机体免疫反应,造成脑、肝、脾、肾、肺等多脏器损害。现把6例恶性疟疾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疟疾的病理及临床表现武汉冶金医学专科学校(430080)胡昌仁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及红细胞内,在红细胞内寄生的疟原虫进行裂体增殖,使患者发冷、寒战、发热、出汗并伴有全身不适,多次发作后可出现贫血、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子孢子随感染蚊叮刺进入人体后引起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多重巢式PCR技术对一例输入性疟疾混合感染病例进行诊断和鉴定。方法采集镜检初诊为输入性卵形疟患者血样,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检测、显微镜镜检复核、多重巢式PCR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经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为非恶性疟原虫阳性;镜检复核查见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环状体、大滋养体和配子体,根据形态鉴定为卵形疟;多重巢式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在760bp和205bp处有特异性扩增条带,测序后经Blast比对,分别与Gen Bank数据库中卵形疟原虫变异亚种和恶性疟原虫部分序列的一致性为99.00%。结论该患者经多重巢式PCR和序列分析确诊为湖北省首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变异亚种与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副衣原体在棘阿米巴内的生长发育变化特征。方法 采用阿米巴共培养技术,通过染色和电镜观察了解不同时期滋养体中副衣原体生长的形态变化。结果 在电镜下,可见副衣原体BN9存在典型的二个生活形态:即网织体和原体,在滋养体内可形成成熟的吞噬内体,网织体在吞噬内体内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然后发育成成熟的原体颗粒,吞噬内体中,可见原体与网织体并存;胞浆中可见较多的游离原体颗粒。在成熟囊胞中,胞浆内可见较多的游离原体颗粒。感染后期,观察到成堆的的圆形裸露的颗粒,有原体和网织体,而宿主阿米巴的细胞结构已被溶解,吉姆尼兹染色表现为蓝紫色。结论 副衣原体在阿米巴内可形成吞噬内体,出现二个发育期:网织体期和原体期,可发生胞内释放,反复形成吞噬体而复制繁殖,最终导致阿米巴滋养体裂解或溶解;轻度感染的滋养体可发生囊胞化,成熟囊胞的胞浆内可携带有感染能力的原体颗粒。  相似文献   

19.
红内期疟原虫与宿主红细胞膜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随着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宿主细胞膜的结构和渗透性发生了改变。然而,疟原虫造成红细胞膜改变的详细的分子和生化机制尚未被阐明,在红细胞膜的胞浆面有一蛋白质网状结构,称为膜骨架,主要包括谱蛋白、肌动蛋白、钩状蛋白、区带4·1和4·9等。细胞骨架通过钩状蛋白和区带3的连结以及区带4.1和血型糖蛋白连结而与双层脂质的整个细胞膜蛋白质相关连。疟原虫合成了某些蛋白质,并与红细胞  相似文献   

20.
郑丽  冯辉  刘军  潘艳艳  李莹  延娟  曹雅明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0):1326-132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疟原虫红内期侵袭相关分子MSP-1、AMA-1和Py 235转录水平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1×106个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感染红细胞,疟原血症达到60%~80%,腹腔注射NO短效发生剂NOC 5,孵育30 min,纯化疟原虫成熟裂殖体,提取总RNA,通过实时定量PCR相对定量方法检测MSP1、AMA1和Py 235转录水平。结果NO处理后MSP1和AMA1 2种分子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2)和(0.37±0.01),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作为疟原虫毒力标志的检测基因PYO 5054mRNA表达水平呈下调表现(P<0.05)。结论NO抑制疟原虫侵袭关键分子转录水平,从而可能影响疟原虫的侵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