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包括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TIA)和脑梗死。国外研究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前循环相似,而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见。我们收集了236例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PC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缺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缺血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近20年来,随着MRI及血管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能够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由Caplan教授领衔的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卒中登记研究的结果,有力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1],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有研究者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之后,此概念被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概念。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为了改变此状况,国际上用后循环缺血(PCI)取代了VBI概念。2006年,我国发布《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明确指出PCI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但这一概念在我国仍有被错误解读的现象。就此,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辩论场以“PCI应该随同VBI一起取消吗?”为题,探讨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同凯  杨光福 《河北医学》2011,17(12):1687-1689
后循环缺血(PCI)以前又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国际上已趋向用PCI取代VBI概念。目前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的脑缺血性疾病症候群,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bemia,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发病规律。【方法】对200例PCI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CPR和VR图像,记录钙化、斑块、狭窄、解剖走行及发育变异等表现,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200例患者,诊断为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者148例、后循环脑梗死52例。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147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53例CTA未见异常者,22例明确有心脏病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21例考虑与颈椎骨质增生后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有关,余1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PCI的病因分析:(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仍是其主要病因。(2)椎动脉起始部和V2段的迂曲折叠及钩椎关节骨刺形成,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是PCI的重要病因,甚至较动脉硬化狭窄更常见。(3)栓子脱落是引起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4)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也可引起PCI的发作。(5)脑盗血综合征。(6)罕见病因:颅内动脉炎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对42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血流速度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分析。结果:(1)椎基底动脉与颈内动脉相比,血流速度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高低范围内均可发作,而脑血栓形成及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则集中在椎基底动脉低血流速度范围内。(3)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与脑梗死发病率呈正相关(r=0.9983,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严重的患者有发生脑梗死的高度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联合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将125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73例,同时行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例。比较脑梗死组和TIA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的稳定性、狭窄程度,评估颈动脉狭窄对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所检出的斑块中,易损斑块占66.3%(61/92),高于TIA组39.7%(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5.4%(34/52),高于TIA组的42.5%(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50%狭窄的发生率为32.7%(17/52),高于TIA组16.4%(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发现前循环盗血的PCI患者11例,其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峰值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联合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有助于发现PCI患者合并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易损斑块,评估前后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评估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状况。方法 228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1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16例,行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例。比较脑梗死组、TIA组和对照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结果脑梗死组和TIA组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和减慢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流速减慢较多见;搏动指数亦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和颅外段峰值流速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有利于准确评估PCI患者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10.
后循环脑梗死(PCI)是指椎-基底动脉(VbA)和(或)大脑后动脉(PCA)系统缺血引起的脑梗死。PCI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多不典型,因而早期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238例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PCI的认识及诊断、治疗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患者142例,均给予MR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组(n=80)、非VAD组(n=62);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n=64)、后循环组(n=78),其中伴VAD的前循环患者25例,伴VAD的后循环患者55例。分析影响VAD患者合并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及基底动脉迂曲与VAD的关系,并就相关典型病例进行说明。结果 VAD合并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比例低于VAD合并后循环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弯曲为影响VAD患者合并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OR=2.273,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VAD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r=...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51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分为变异组(有变异)186例和对照组(无变异)32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包括小脑上动脉区(SCA)、小脑后下动脉区(PICA)、大脑后动脉区(PCA)及基底动脉区(BA)]发生率。将变异组186例患者根据变异类型分为2个亚组:一侧椎动脉优势组(VAD组)84例和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组(VBD组)102例,比较2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结果变异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及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变异组脑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BA区梗死及SCA区梗死为主,分别为40.32%、27.42%、15.59%;对照组脑梗死类型以PCA区梗死及其他类型脑梗死为主,分别为27.83%、39.76%。变异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PICA区梗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CA区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D组与VBD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及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增加了后循环脑梗死发病风险,其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为主。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导致完全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所致的偏瘫,讲话困难,意识模糊,一过性晕厥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所致的跌倒发作,眩晕,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复视,视野缺失,短暂遗忘等。在临床上多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及改善脑循环药物。我院自2002年2月~2005年6月,共收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32例,观察应用西比灵胶囊、葛根素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对42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速度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分析。结果:(1)椎基底动脉与颈内动脉相比,血流速度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高低范围内均可发作,而脑血栓形成及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则集中在椎基底动脉低血流速度范围内。(3)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与脑梗死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刘丽  白雪 《医学综述》2012,(24):4267-4269
目的应用减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探讨不同的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在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住院患者102例,根据CTA或DSA检查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分析不同的侧支循环与PCI的相关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脑梗死发病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31);无侧支循环重症脑梗死患者比例较有侧支循环组高(P=0.043);有侧支循环组发病后30 d临床表现的好转率较高(P=0.021);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组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侧支代偿方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发病率低、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以多种侧支循环方式代偿的PCI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评价侧支循环在椎基底动脉狭窄致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狭窄致PCI患者76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无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健康体检者75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PWI检查。结果病例组PWI检查呈低灌注改变,对照组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与颈内动脉血管显示良好,血管腔畅通,血管壁光滑完整。病例组微小动脉团显示、软脑膜动脉显示与后交通动脉开放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rMTT明显延长,rCBV、rCBF值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与DS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检查符合率94.74%。结论 PWI可准确评价侧支循环在椎基底动脉狭窄致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代偿作用,了解缺血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为治疗方案制定与预后评定中提供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2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我们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克林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所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常见的症状为阵发性眩晕(约占50%),常伴恶心、呕吐,很少出现耳鸣(与美尼动乱综合征不同)。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临床表现为头位及体位变化引起的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笔者从2005—03~2007—06,应用克林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60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现象的相关性以及VAD患者合并PC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TIA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VAD组和非VAD组,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PCI组有VAD的危险比前循环组高2.363倍,而存在VAD的病例出现PCI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1.639倍。在128例伴有VAD的脑梗死/TIA患者中,后循环组冠心病患者比例(11.0% vs 28.3%,P=0.013)显著小于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比例(86.6% vs 19.6%,P=0.000)显著高于前循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P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05,95%CI:9.778~71.850,P=0.000)。结论 VAD与PCI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合并P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