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淑青 《光明中医》2009,24(8):1533-1535
免疫性不孕,是指患者排卵及生殖道功能正常,无致病因素发现,配偶精液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但有抗生育免疫证据存在;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引起.近年对免疫因素的研究,认为主要有抗精子和抗卵子透明带两种免疫性不孕,由于目前对后者的研究尚少,故临床所指的免疫性不孕多半指的是抗精子免疫性不孕.  相似文献   

2.
康幼雯  任亚萍 《光明中医》2011,26(9):1879-1880
目的:探讨免疫性不孕的中西医合参治疗的方法。方法:将临床上确诊为免疫性不孕的患者,随自愿分为两组,一组为中西医结合组,进行中西医合参治疗;另一组单纯西医治疗。结果:中西医合参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纯西医组。结论:中西医合参治疗免疫性不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精子抗体(AsAb)阳性是导致免疫性不孕的重要因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28例(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56例(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AsAb转阴连续复查3个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低,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肯定、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4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挺 《山西中医》2002,18(4):33-34
采用自拟转阴丹内服并配合地塞米松,维生素C口服治疗免疫性不孕44例,并设单用地塞米松及维生素C治疗44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受孕27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5.5028,P=0.0205)。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肾调周疗法结合强的松治疗免疫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把102例免疫性不孕患者随机分3组,中药组34例,采用中药补肾调周疗法,西药组33例,服用强的松,观察组35例,采用中药补肾调周疗法和强的松。结果:总体疗效方面,观察组明显好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1);妊娠率方面,观察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Ab滴度下降方面,3组均匀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下降程度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总体疗效方面、妊娠率、AsAb滴度下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调周疗法结合强的松治疗免疫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和单纯西药,是治疗免疫性不孕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机体免疫系统自我识别功能发生紊乱或受到破坏时 ,产生与自身抗原发生反应的抗体。女性生殖系统的各个靶器官若产生自身相应的抗体 ,均可降低妊娠的可能 ,导致生育不能或困难 ,因此 ,免疫性因素是致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 ,随着基础免疫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对与生殖相关的自身抗体的检测已十分方便。我们在近年的临床工作中 ,通过对抗精子抗体 ( As Ab)、抗子宫内膜抗体( EMAb)、抗卵巢抗体 ( Ao Ab)、抗心磷脂抗体( ACAb)的检测 ,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一般资料不孕 1~ 1 2年、年龄 2 1…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免疫性不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免疫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6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对照组168例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对AsAb、AEmAb、AOVAb、AhCGAb的转阴率为95.2%,而对照组为69.6%。妊娠率2组分别为78.1%和23.9%。2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免疫性不孕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免疫性不孕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属临床难治性疾患,单用免疫抑制剂难以奏效,且易产生干扰生殖功能的不良反应。2001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免疫性不孕症76例,并对其疗效等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90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等免疫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组在 2个疗程以上痊愈率为 6 0 .0 %~ 73.2 % ,受孕率为 6 1.0 % ;对照组在 3个疗程以上痊愈率为 5 6 .6 %~ 6 6 .6 % ,受孕率为 36 .6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疗程短 ,且受孕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抗精子抗体 (AsAb)阳性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 ,据报道约占女性不孕患者的 2 0 % [1] 。近年来 ,笔者采用自制消炎丹配合西药泼尼松治疗 32 6例 ,并设对照组对比观察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研究共观察 5 0 6例 ,均系我院不孕不育专科2 0 0 0年 9月— 2 0  相似文献   

11.
精子、精浆、透明带和卵巢等生殖系统抗原在特定的情况下均可产生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 ,产生相应的抗体 ,阻碍精子与卵子的结合 ,从而导致不孕。近两年来我院应用中医药治疗抗精子抗体阳性的不孕症患者 5 5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 2 0 0 0年 3月~ 2 0 0 2年 3月间来我院就诊的不育不孕患者 ,排除子宫、输卵管病变及内分泌异常等因素 ,经 EL ISA检测血清或男性精浆中的抗精子抗体有一项以上阳性者 ,其中男性 2 4例 ,精浆抗体阳性者 1 8例 ,年龄 2 1~ 5 3岁 ,平均 30 .5± 4.1岁 ;女性 31例 ,年龄 2 1~ 45岁 ,平…  相似文献   

12.
免疫性不孕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孕的原因很多,与夫妇双方都有关系。常见的因素有女方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全、输卵管阻塞、男方精液异常。还有部分是由于免疫因素所致,其中较多见的情况是夫妇双方或一方存在抗精子抗体。精子是一种具有抗原性的生殖细胞,正常情况下,它只存在于生殖道。当男子生殖道发生炎症、损伤、精索静脉曲张者,精子通过受损的血睾屏障进入血循环,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精子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若女子生殖道有炎症或出血,或配偶精液中某种免疫抑制物质的缺乏,也可引起对精子抗原的免疫反应,产生同种抗体。 在不孕夫妇当中,约有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患者随机分三组,中药组35例服用滋阴消抗汤;西药组38例服用强的松;观察组41例服用滋阴消抗汤和强的松,各组治疗期间均采用避孕套避孕。结果:观察组与西药组、中药组比较,妊娠率、AsAb转阴率均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与西药组、中药组比较,平均治疗疗程明显缩短(P〈0.01)。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和单纯西药,并可明显缩短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 87%,对照组为74. 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深入的观察及分析.方法:随机抽取自2011年4月-2012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不孕不育患者,随机将上述病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我们予以西药强的松与克罗米芬,而观察组在予以西药强的松与克罗米芬的基础上再使用活血促孕方,90d为1个治疗循环,2个治疗循环后再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超过了89.01%,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P=0.003.结论:中药的活血促孕方与西医进行联合,对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症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症18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7.
不孕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免疫因素引起者占15%~20%〔1〕。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免疫性不孕症1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简介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18例,均为夫妇同居2年以上、未采用过任何避孕措施而未受孕者;18例不孕者男方精液常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共收治的96例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实验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实施单纯西医治疗,然后2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精心治疗后,实验组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较好,总有效率为91.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受到许多患者的支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科学养生》2008,(9):54-54
应用滋阴降火中药治疗免疫性不孕症,妊娠成功率可达25%。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大金教授等完成的免疫性不孕及不育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