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30例电生理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穗晶  黄锐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96-6196
目的:探讨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患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30例因肌肉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患结合其临床表现,分析腓和胫神经的感觉及运动传导检测,同时检测胫前肌、腓肠肌和股二头肌针电极肌电图。结果:小儿多于成人,男性多于女性;单纯腓神经损害21例,单纯胫神经损害5例,腓神经、胫神经合并坐骨神经损害4例。结论:电生理检测对神经受损的定位、损害的性质、程度以及康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臀部注射致神经损害的临床和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害的临床和电生理表现。方法 对40例患结合其表现,分析腓和胫神经传导检测以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和股二头针电极肌电图之所见。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小儿多于成人(90.3%);单纯腓神经损害24例,单纯胫神经损害7例、坐骨神经损害9例。结论 电生理检测对确定受损神经、损害性质、损害程度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报道2例因久坐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对其肌电图进行分析。两例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末端潜伏期均异常,F波均异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异常,胫骨前肌、腓肠肌、趾短伸肌、股二头肌呈神经元性损害;股四头肌未见异常,说明胫神经腓总神经均受损,坐骨神经损伤。提示肌电图在坐骨神经损伤定位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报道2例因久坐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对其肌电图进行分析。两例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末端潜伏期均异常,F波均异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异常,胫骨前肌、腓肠肌、趾短伸肌、股二头肌呈神经元性损害;股四头肌未见异常,说明胫神经腓总神经均受损,坐骨神经损伤。提示肌电图在坐骨神经损伤定位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结果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M3202型肌电图仪和MEB5504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按常规方法检测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测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神经诱发电位。结果:51例患儿肌电图异常:胫前肌76.5%(39/51),腓肠肌内侧头23.5%(12/51);诱发电位异常:腓总神经72.5%(37/51),胫神经13.7%(7/51)。结论: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出现纤颤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二者是诊断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比较客观的神经电生理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神经肌电图对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结果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M3202型肌电图仪和MEB5504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按常规方法检测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测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神经诱发电位。结果:51例患儿肌电图异常:胫前肌76.5%(39/51),腓肠肌内侧头23.5%(12/51);诱发电位异常:腓总神经72.5%(37/51)。胫神经13.7%(7/51)。结论: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出现纤颤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二者是诊断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比较客观的神经电生理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坐骨神经损伤与单纯腓神经或胫神经病损的有效鉴别方法。对坐骨神经腓支损伤者167例、胫支损伤者48例,进行了股后肌群的临床检查及肌电图检查(腓支查股二头肌短头、胫支查半腱肌、半膜肌或股二头肌长头),阳性率均达80%以上。建议对坐骨神经损伤者,应将股后肌群的临床及肌电图检查列入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针肌电图(EMG)在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其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压迫的患者198例,所有患者于术前行针EMG检测,并定位存在压迫性损伤的神经根,将所得结果与术中探查所见进行对比.采用神经传导检测(NCS)检查胫神经及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腓肠及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和H反射.结果 EMG对病程在3周以上患者的阳性检测率(90.0%)高于病程在3周以内患者的阳性检测率(21.1%)(P<0.05).在EMG异常患者中,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92.1%.NCS检查中,46例患者胫神经、52例患者腓总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异常率为49.4%.所有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其中45例患者H反射消失,33例患者H反射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5 ms以上(P<0.05).结论 EMG对病程3周以上的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患者的阳性诊断率高,联合NCS检测对神经根损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强度超声(HighIntensityUltrasound,HIU)作用于兔坐骨神经干后,胫神经、腓浅神经动作电位幅度、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为HIU用于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不同的HIU剂量辐照兔坐骨神经干,然后分别观察从辐照点近端到远端踝部胫神经、腓浅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及辐照处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幅度随HIU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辐照15s,胫神经下降9.0%,腓浅神经下降40.3%;辐照35s,胫神经下降81.1%,腓浅神经下降87.0%。传导速度:辐照15,20,25s前后变化不大,而辐照35s后,胫神经传导速度下降77.5%,腓浅神经下降66.8%。组织学变化:光镜下,辐照15s,坐骨神经轻微脱髓鞘改变;35s则出现轴突断裂,髓鞘裂解。电镜下,辐照15s,髓鞘变形,分层;35s轴突变性,髓鞘脱失。结论:HIU剂量越大,兔坐骨神经损伤越重,动作电位峰值下降越明显。在相同剂量HIU辐照下,腓浅神经动作电位峰值下降幅度大于胫神经。HIU可以部分或完全阻滞兔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根型“坐骨神经痛”的电生理特点及肌电图诊断“坐骨神经痛”所致神经根压迫的可靠性。方法:检测一侧或双侧肢体的拇短屈肌、胫前肌、股四头肌内侧头、腓肠肌及椎旁肌肌电图,及胫后神经SCV、SNAP、CMAP。结果:50例根型“坐骨神经痛”患者肌电图上表现为受损神经根所支配肌肉的神经源性损害,而SCV、SNAP正常,CMAP潜伏期正常,波幅下降或正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根型“坐骨神经痛”具有重要意义,如肌电图上出现肯定异常的肌电位,则有肯定的诊断价值,但阴性的肌电图不能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12.
高强度超声对兔坐骨神经急性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高强度超声(High Intensity Ultrasound,HIU)作用于兔坐骨神经干后,胫神经、腓浅神经动作电位幅度、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为HIU用于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不同的HIU剂量辐照兔坐骨神经干,然后分别观察从辐照点近端到远端踝部胫神经、腓浅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及辐照处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幅度随HIU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辐照15s,胫神经下降9.0%,腓浅神经下降40.3%;辐照35s,胫神经下降81.1%,腓浅神经下降87.0%。传导速度:辐照15,20,25s前后变化不大,而辐照35s后,胫神经传导速度下降77.5%,腓浅神经下降66.8%。组织学变化:光镜下,辐照15s,坐骨神经轻徽脱髓鞘改变;35s则出现轴突断裂,髓鞘裂解。电镜下,辐照15s,髓鞘变形,分层;35s轴突变性.髓鞘脱失。结论:HIU剂量越大,兔坐骨神经损伤越重,动作电位峰值下降越明显。在相同剂量HIU辐照下,腓浅神经动作电位峰值下降幅度大于胫神经。HIU可以部分或完全阻滞兔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13.
掌握一种快速而彻底地检查下肢功能的方法 ,以评估外周血管损伤状况很有用。此检查法包括检测运动和感觉功能及血液循环状况 ,同时辨别畸形和疼痛的表现。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是非常直观的。坐骨神经分成胫神经、腓神经。腓神经绕腓骨颈处是神经易受损伤的部位。腓神经支配使足、足趾背屈和使足外翻的肌肉。触摸足背以测拭腓神经的感觉功能。通过要求患者背屈踝关节及在有抵抗的情况下背屈大拇趾以测试腓神经的运动功能。胫神经支配足底和小拇趾侧面的肌肉 ,使足内翻、足及足趾跖屈。触摸足底以评估胫神经的感受功能。要求患者跖屈踝…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肌电图检测是确诊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重要方法之一,但其早期异常表现,异常程度与病程的相关性及各项指标的差异比较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电生理特点.设计以诊断为依据临床观察分析.地点和对象104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确诊患儿,年龄4个月~14岁,病前均有明确臀部肌肉注射史,既往无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干预应用丹迪Neuromatic 2000 M型肌电仪检测患儿的患肢肌电图.主要观察指标检测患儿的患肢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末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末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distal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dCMAPA)、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SNAPA);同时检测坐骨神经支配肌的针极肌电图.结果肌注后2~7 d已可检出多项电生理异常.腓总神经支的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异常率(68.0%)明显高于胫神经支(43.5%)(x2=12.199,P<0.005).腓总神经SCV,SNAPA和dML,dCMAPA异常程度与病程正相关(r=0.306 8,P<0.005;r=0.296 3,P<0.005;r=0.337 6,P<0.001;r=0.215 7,P<0.05).8个月以上病程患儿的SCV, SNAPA和dML异常程度明显增加(F=3.105,P<0.05;F=4.095,P<0.01;F=5.904,P<0.01),较8个月内有显著差异.腓总神经NCV各项配对t检验发现运动纤维dML和dCMAPA异常程度重于感觉纤维SCV和SNAPA(t=2.070,P<0.05;t=3.520,P<0.001).结论化学药物对神经髓鞘传导功能有直接损伤.坐骨神经运动纤维的电生理异常早于且重于感觉纤维.腓总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检测是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8个月以上病程的损伤神经恢复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张磊  王心刚  李旭芬 《中国康复》2001,16(3):143-144
目的 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痛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差别。方法 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卧床休息、腰围保护,神经阻滞,牵引及运动疗法等系统康复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患肢肌电图检查,对比分析其差异。结果 31例患者治疗4周后患肢胫神经,腓总神经F波的出现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胫神经H反射弱化及消失的百分比显著降低。其他各项检测指标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系统的康复治疗后,肌电图反映其近段神经根的传导功能改善,而神经根受损所引起的其他电生理改变并未随临床症状的缓解而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技术用于小儿胭窝坐骨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拟行足踝部手术患儿40例,年龄2~10岁.分为神经刺激器阻滞组(对照组)、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器相结合阻滞组(实验组).分别进行胭窝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使用0.3%盐酸罗哌卡因(1 mL/kg).记录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局麻药起效时间,并评价感觉阻滞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均可在超声扫描图像中清晰辨认坐骨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分叉点距胭窝皱褶平均距离60 mm,坐骨神经平均深度15 mm.实验组穿刺用时较长,但较对照组试穿次数少,两支神经的局麻药起效时间短.注药后20 min内,实验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阻滞完善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小儿胭窝坐骨神经阻滞,试穿次数少,局麻药起效时间短,感觉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对68例病因治疗效果不佳的足下垂患者采用胫后肌移位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龄27~56岁,平均43·5岁。1·2足下垂原因单纯腓总神经损伤37例,坐骨神经损伤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腓总神经纤维瘤2例。于损伤后14个月~6年来本院治疗。左足32例,右足36例。11例18个月前行腓总神经和坐骨神经修复,肌电图示功能无恢复,症状无缓解。1·3临床表现本组均有跛行及足下垂,踝关节背伸肌肌力0~1级,23例足背及小腿外侧感觉障碍。1·4手术方法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先取足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神经损害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40例IGR患者(IGR组)、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40例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四肢神经传导检测,对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GR组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P<0.05);T2DM组各神经NCV均减慢(P<0.05),以胫神经、腓总神经减慢显著(P<0.01)。IGR组和T2DM 组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程度重于运动神经,下肢重于上肢(P<0.05)。FBG、2 hPBG、HbA1c水平是IGR患者发生神经传导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GR患者早期神经损害在血糖轻微出现异常时已出现,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临床病变,可用于IGR患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足踝部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择期行足踝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对照组行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外阻滞。比较2组操作时间、神经内注射发生率、注射成功率、麻醉成功率、足踝区域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术中添加芬太尼发生率及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神经内注射发生率、胫神经与腓总神经感觉起效时间、术中添加芬太尼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或P<0.01),注射成功率、麻醉成功率、胫神经与腓总神经感觉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2组胫神经与腓总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相比鞘膜外阻滞,操作时间更短,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快,能够很好地满足外踝手术所需的镇痛,且较少有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不一致的原因。方法 对7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的14条腓总神经及腓肠神经分别进行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两侧胫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等进行肌电图(EMG)测定。结果 患侧腓总神经MCV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同时患肢胫前肌EMG有不同程度的失神经电位,但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完全一致。结论 腓总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表现与神经电图不一致原因复杂,但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检查仍是诊断腓总神经麻痹的一种主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