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特异性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EPCs主要位于骨髓和外周血。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新生。肿瘤细胞可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在不同因子的趋化作用下EPCs从骨髓动员至外周血循环,然后迁移和定居到肿瘤组织,经细胞因子诱导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血管新生。VEGF/VEGFR-2信号途径在EPCs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糖尿病血管病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皮祖细胞(EPC)是能直接分化成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参与胚胎期及成体的血管生长。糖尿病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均有改变,使血管阻塞事件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有实验证实EPC存在并参与了出生后新血管形成。在动物肢体缺血模型中,EPC移植能扩大缺血组织的侧枝血管生长,恢复血流,改善缺血,这为糖尿病血管病变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裸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从人自愿者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置于EBM -2培养基内培养7d后 ,获得内皮祖细胞。将1×106个内皮祖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入下肢缺血裸鼠体内 (8只 ) ,对照组 (8只 )通过尾静脉注入等量的PBS。移植后第28d ,处死动物 ,进行组织学和生理学评估。结果内皮祖细胞组毛细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36.4±40.5)/视野 ,(53.65±14.02)/视野 (P<0.01)] ;内皮祖细胞组的肢体致残率 (25 % )较对照组 (50 % )减少。结论体外扩增的内皮祖细胞移植能够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 ,并能减少肢体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内皮祖细胞(EPCs)在小鼠肾癌(RCC)中的分布特征,探讨EPCs在肾癌新生血管化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BALB/c裸鼠7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35只)、B组(35只),另取6只作为对照组(C组)。A组小鼠右肾下极移植人肾癌细胞,B组为假手术,C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实验后21、28、35、42、49d,A、B、C组各时间点分别处死7只、7只和1只小鼠,收集标本评估C组右侧正常肾组织(NT)、B组右肾损伤肾组织(ST)、A组的癌组织(1Tr)和癌旁组织(AT)中EPCs水平及分布,以及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趋化因子受体(CXCR4)等mRNA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AT中EPCs水平在28d后逐渐升高,明显高于TT、NT及ST中的表达(P〈0.05);TT中EPCs水平则先升高以后逐渐降低,且明显高于NT中表达(P〈0.05)。免疫荧光检测EPCs主要聚集于A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T中MVD明显高于TT和NT,而TT中MVD则低于NT(P〈0.05);AT中VEGF、FLK、SDF-1和CXCR4 mRNA水平对比,TT和NT明显升高(P〈0.05)。结论 EPCs可通过分泌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参与血管形成来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化,并以此促进肾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内皮祖细胞(EPCs)是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祖细胞,参与了出生后的血管再生和受损内皮的修复过程。近年来围绕以EPCs作为种子细胞来促进血管新生、维持内皮功能完整并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方面展开了许多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诸多脑损伤实验表明,改善损伤组织缺血缺氧有助于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并有保护神经功能的目的。 目的:探讨挫伤型脊髓损伤后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其与创伤灶周围早期血管新生情况的关系。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Allen’s原理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只行椎板切除暴露脊髓,不予打击致伤。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24,48,72,168 h取大鼠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并于术前及术后1,4,7,14 d处死大鼠取脊髓,采用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创伤区血管的新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于伤后3 h均有所下降,6 h开始上升,24 h达高峰,随后逐渐达稳定水平。实验组高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微血管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大鼠脊髓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损伤组织的修复,最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 ,亦称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s)。新近研究表明 ,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育 ,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骨髓及外周血 ,在成体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目前血管发育生物学的重大发现 ,不仅为揭开血管新生机制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也为缺血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本文报告其有关进展。1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来源在胚胎期 ,随着卵黄囊所提供养分的耗尽 ,胚胎须从母体获得营养。因此在人胚胎的第13…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系统的建立始于两种方式: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传统理论认为血管新生即是出生后血管发生的代名词。然而,近的来发现循环中存在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并与出生后血管发生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这不仅拓展了干细胞的研究,也为缺血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本文简述了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细胞表面标志、生物学特性、生理病理意义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血管新生与疾病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很多疾病均伴有血管的变化。血管 ,特别是微血管 ,常与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密切相关。疾病时它们发生相应的改变。有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与微血管新生有密切的联系 ,治疗时要抑制血管新生 ,如肿瘤等 ;有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微血管的闭塞和退化 ,治疗时要促进微血管新生 ,如血栓性疾病等。因此近年来血管新生与疾病的关系在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下面作一简要介绍。1肿瘤的血管新生与抗血管新生治疗1.1肿瘤血管新生肿瘤是人体细胞异常分化增殖的恶性疾病。肿瘤在表现其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时与其中的微…  相似文献   

10.
11.
循环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损伤的情况下,可归巢到受损区域,增殖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并分泌营养因子,促进内皮新生。但是,由于其干细胞特性,在微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分化为功能细胞,甚至表达纤维化、成骨分化等表型,加速血管损伤。因此,纯化单一细胞群,稳定微环境,明确病程是决定循环内皮祖细胞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压状态下阿托伐他汀钙对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两肾一夹SD大鼠肾性高血压模型。研究动物随机分为高血压组、他汀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术后第4周他汀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kg-1.d-1灌胃8周。术后第4、12周测血压、血脂,第12周通过扫描电镜方法观察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检测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并测定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的数量及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凋亡情况。结果:他汀治疗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轻于高血压组,但重于假手术组,高血压组、他汀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循环内皮细胞数量(5.9×106、3.9×106、2.0×106)与CEPCs凋亡率(22.1%±2.1%、13.4%±1.6%、7.4%±1.3%)依次降低(均P0.01);而CEPCs数量(21.63±2.33、40.38±6.00、65.38±2.97)、CEPCs增殖能力(0.13±0.01、0.17±0.01、0.29±0.03)与CEPCs黏附能力(12.25±2.49、21.50±2.20、28.88±2.85)依次增高(均P0.01)。结论:(1)高血压状态可导致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CEPCs数量增加,而CEPCs数量与功能降低,凋亡率增高,继而引起CEPC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能力降低。(2)阿托伐他汀钙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直接保护作用,并可能通过提高CEPCs数量及功能、降低CEPCs凋亡、增强CEPC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能力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血管内皮细胞作为血管的内衬,一方面参与构成血管的通透性屏障,调节液体、气体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选择性通透;另一方面可分泌大量血管活性因子,参与对凝血与抗凝功能、纤溶系统和炎症发生发展等的调控,与血管功能和循环系统的稳定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激活是血管生成的先决条件~([1])。血管内皮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增殖迁移,为血管管腔形成提供内皮细胞数量的积累。血管生成因子与内皮细胞受体结合可激  相似文献   

14.
脉冲电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与其祖细胞黏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W  Zheng L  Wang Q  Guo S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28(4):689-93, 697
为探索脉冲电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与内皮祖细胞(EPC)之间黏附强度的改变,诱导培养外周血EPC,荧光标记后与单层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固定电压和频率为5 V和5 Hz,选择1、3、6、9 ms的脉宽对其进行干预,持续刺激24 h后检测贴壁EPC的荧光强度,以荧光比率衡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 ms刺激组荧光比率即显著增高,随着脉宽延长,6 ms组达到最大值,但9 ms刺激组却显著下降,提示适宜脉冲电刺激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与EPC之间的黏附,为电刺激促进血管新生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体外扩增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在体外扩增特性。方法:利用磁性活化细胞分选系统(MACS)系统富集CD34+细胞,在相同条件下与同批的单个核细胞(MNC)、CD34+和CD34-混和细胞进行对照培养,比较EPCs体外扩增效果。另外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传代培养对细胞分化、扩增动力学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细胞免疫化学和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定性定量分析。结果:MNC培养、CD34+和CD34-细胞混和培养明显高于CD34+细胞单独培养EPCs扩增率(P<0.05),一旦细胞形成线索样结构行传代培养明显低于未传代的细胞凋亡(P<0.05)。VEGF对细胞凋亡(P>0.05)无明显影响,这些分化的EP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D34、vWF、KDR、CD31阳性,并且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培养7d流式细胞检查CD34+、AC133分别占贴壁(AT)细胞的68.2%±6.3%(n=6)、57.2%±9.8%(n=6)。结论:MNC培养、CD34+和CD34-细胞混和培养提高了EPCs扩增率,早传代使凋亡率明显降低。VEGF对EPCs体外扩增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髓含有内皮祖细胞, 能够迁移至外周血并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生成、出生后的微血管新生以及肿瘤组织的发生。体内内皮祖细胞数量和活性受多种生理性及病理性因素的的影响。体外扩增后回输体内可以修复受损组织、器官的血管,促进器官功能恢复;抑制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内皮祖细胞为缺血性疾病以及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另一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人脐带血中内皮样前体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脐带血中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研究该前体细胞分化成熟所需条件。方法 采用常规分离方法,分离脐带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培养于含小牛下丘脑提取液和地塞米松的MCDB131培养液中,以获得具有粘附性的细胞,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两次一并记录。结果 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脐带血中存在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小牛下丘脑提取物对该细胞的生成有促进作用,而地塞米松对其生成有抑制作用。结论 初步证实脐带血中有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存在,并对其分化发育条件有了初步认识,为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及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表达成骨细胞表型的内皮祖细胞(EPC-OCN)含量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新华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48例,以钙化积分(CACS)定量评估冠脉钙化程度。其中冠状动脉无明显或轻度钙化的记为轻、中、重度钙化组。流式细胞术分析以CD34、KDR和OCN抗体所标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PC数量及EPC-OCN含量。结果:轻度钙化组EPC数量较中度及重度钙化组明显增多;重度钙化组表达EPC-OCN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钙化组;3组EPC-OCN数量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PC数量与钙化积分呈负相关;而EPC-OCN比例与钙化积分、血磷浓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钙化患者循环EPC数量减少,与钙化积分呈负相关;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患者EPC-OCN比例升高,并与钙化积分、血磷浓度、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