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脐带结扎术是胎儿娩出后必要的医疗操作。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早期结扎脐带(ECC)措施。但是,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分娩时采取延迟结扎脐带(DCC)措施,对增加新生儿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及铁储备、降低贫血发生率、改善心血管功能及氧合、增强免疫力等具有显著作用,而且对母儿均无严重不良影响。笔者拟就临床对适宜脐带结扎时间、胎盘输血影响因素、分娩时采取DCC对新生儿的影响及其潜在风险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延迟结扎脐带(DCC)不同时间对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产科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274例孕妇,随机数字原则分为常规组69例(分娩后10s内结扎脐带)、30s组69例(分娩后30s结扎脐带)、60s组68例(分娩后60s结扎脐带)、120s组68例(分娩后120s结扎脐带)。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新生儿资料,分析产妇产后24h出血量,产妇及新生儿血红蛋白(Hb)浓度及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变化。结果:各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Hb浓度及HCT水平以及新生儿脐血Hb浓度和HCT水平均无差异(P0.05);72h Hb浓度及HCT水平120s组高于其他各组(P0.05);新生儿出生后1d胆红素120s组高于其他各组(P0.05),出生后2d、3d新生儿胆红素无差异(P0.05),新生儿光疗率各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产妇,DCC可增加新生儿血容量及预防贫血,且不对产妇的血容量产生不良影响,但分娩后120s结扎脐带可能会增加新生儿出生后1d的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延迟脐带结扎(DCC)与脐带挤压(UCM)对胎龄34周早产儿黄疸、贫血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产科孕28~34周拟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孕妇5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脐带结扎(ICC)组、DCC组和UCM组,比较各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水平及光疗率、新生儿脐血及足跟血的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值、新生儿大脑中动脉(MCA)血流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阻力指数(RI)。结果:出生后1d,新生儿胆红素DCC组及UCM组均高于ICC组(P0.001),DCC组与UCM组无差异(P0.05);出生后2d、3d,3组新生儿胆红素及光疗率无差异(P均0.05);DCC组及UCM组新生儿脐血、出生后48h、72h足跟血Hb及HCT值高于ICC组(P0.05),DCC组与UCM组无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后2h、48h,MCA血流动力学指标Vs及Vm值DCC组及UCM组均高于ICC组(P0.05),但DCC组与UCM组无差异(P0.05),3组新生儿Vd及RI值无差异(P0.05)。结论:DCC与UCM在增加胎龄34周早产儿血容量、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方面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新生儿出生时立即结扎脐带为产科临床上的常规操作。但是,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延迟断脐(DCC)可改善新生儿营养状况与健康结局,而且该项技术受到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多个国际专业机构及组织推荐。目前研究结果表明,DCC有益于新生儿,具有可以增加新生儿血容量、降低其贫血发生率及减少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但是,对于DCC的最佳时机及其潜在益处、风险等问题,目前则尚未达成共识。关于DCC对新生儿生理意义的研究,不但可明确DCC的生理机制,还可更新医护人员对断脐时间的传统固有观念,对DCC的临床应用及推广具有积极作用。笔者拟就DCC时间选择、DCC与胎盘输血、DCC与新生儿呼吸功能及DCC对新生儿影响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胎盘输血对新生儿的益处已得到广泛证实,既可以补充新生儿血容量,改善生后早期脏器灌注,有利于胎儿血循环向新生儿血循环过渡,也可以减少输血治疗需求,促进新生儿出生时建立适应的生理机制和功能,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IC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增加新生儿血清铁储备,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新生儿远期预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本文涉及的胎盘输血措施主要包括新生儿分娩时采取延迟脐带结扎(DCC)和脐带挤压(UCM)。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推荐,对多数有活力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应采取DCC措施,达到胎盘输血的目的。笔者拟对胎盘输血的:(1)生理学基础;(2)对新生儿影响;(3)当前对其研究的重点方向等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脐带是联系胎儿与产妇之间重要的纽带,众多试验证明延期脐带结扎对新生儿与产妇有着积极的影响。延迟脐带阻断的其他好处包括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增加、铁储备增加、流向重要器官的红细胞增多、心肺适应更好、增加胎盘输血血量、减少对输血需求、减少脑室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增加从胎儿到新生儿生命的生理过渡时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脐带结扎应在新生儿出生后1~3 min,并且建议健康的新生儿最好不要在60 s内将脐带结扎。目前产后立即进行脐带结扎依然是大多数国家一直沿用的临床措施,本文就延迟脐带结扎对新生儿及产妇的影响进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延迟脐带结扎(DCC)对中晚期早产儿结局的影响,以期为改善中晚期早产儿结局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淮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出生的中晚期早产儿共116例,随机分为延迟脐带结扎(DCC)组(n=55)与早脐带结扎(ECC)组(n=61),比较两组早产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生后12 h、1周、4周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胆红素峰值,达峰时间,以及贫血、输血、红细胞增多症、颅内出血、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情况。结果 延迟脐带结扎组生后12 h、1周、4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高于早脐带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延迟脐带结扎组4周内贫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输血率均低于早脐带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早产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胆红素峰值、达峰时间,以及住院期间红细胞增多症、颅内出血、败血症、RDS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延迟脐带结扎可提升中晚期早产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降低其贫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输血概率,不增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改善中晚期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国新生儿脐带结扎(UCC)现状及实施延迟脐带结扎(DCC)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我国华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7个地区中,以2∶1比例随机抽取2~3个省,共计16个省的126家医院。以这126家医院工作的新生儿科医师、产科医师及助产士/师为调查对象。本研究自行设计《新生儿娩出后脐带结扎方式调查问卷》(以下简称为《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①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②被调查对象对DCC的认知程度;③被调查对象认为影响DCC实施因素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最终回收《调查问卷》为5005份,其中,来自综合性医院的符合填写要求《调查问卷》为2280份(45.55%),妇幼保健院为2725份(54.25%)。5005份《调查问卷》中,由助产士/师、产科医师、新生儿科医师填写分别为2253份(45.01%),1541份(30.79%)和1211份(24.20%)。②回收的5005份《调查问卷》中,知晓DCC相关知识者为4325位(86.41%),实施者仅为921位(18.40%)。③被调查者主要从专家讲座(62.87%)、科室规范(53.50%)、文献检索(42.94%)和国际指南(40.00%)等途径获取有关DCC相关知识。④对DCC实施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类型(OR=0.530,95%CI:0.355~0.837,P=0.006),医院等级(OR=0.450,95%CI:0.364~0.556,P<0.001),分娩方式(OR=35.772,95%CI:20.753~61.660,P<0.001),是否早产(OR=3.914,95%CI:2.178~7.033,P<0.001),认为操作是否便捷(OR=2.577,95%CI:0.001~0.014,P<0.001),是否有科室规范(OR=1.187,95%CI:0.767~0.838,P=0.015)和认为能否便于新生儿窒息复苏(OR=0.021,95%CI:0.010~0.142,P<0.001)是DCC实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目前,临床工作者对DCC的知晓率高,但实施率低。临床实施DCC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中国建立明确的实施DCC指南或专家共识,对优化产科新生儿分娩的UCC临床实践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延迟脐带结扎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延迟1~3分钟、等脐带停止搏动后再断脐。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延迟脐带结扎可以提高新生儿出生时的铁储备,降低婴儿期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延迟脐带结扎还可以降低早产儿发生低血压、脑室内出血、迟发性败血症等的风险。延迟脐带结扎不会增加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也不会导致第三产程延长。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延迟脐带结扎作为改善母婴营养和健康结局的适宜技术进行推广。我国自2016年起引入世界卫生组织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并制定了中国临床实施建议。该指南的核心干预措施包括规范的产前母胎监测与处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和彻底的擦干、母婴持续皮肤接触至完成第一次母乳喂养、延迟脐带结扎、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新生儿复苏技术等。这些干预措施作为操作简单、经济高效的适宜技术已被纳入我国的《健康儿童行动计划(2018-2020)》,将在全国逐步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迟结扎脐带对健康足月新生儿黄疸及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方法在吉林省妇幼保健院2014年6月-2015年1月分娩的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92例)和对照组(例508)。观察组延迟脐带结扎2 min,对照组娩出后10 s内结扎脐带。比较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每日经皮胆红素平均值、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胆红素脑病发生率、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等指标,分析延迟结扎脐带对新生儿黄疸及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结果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每日经皮胆红素平均值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胆红素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红细胞压积均值及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延迟脐带结扎对新生儿黄疸无明显影响,不增加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可增加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但均无高粘滞血症临床症状,不需治疗。不会对新生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脐带是由一根脐静脉和两根脐动脉以及周围的胶质样的胚胎结缔组织(华通氏胶)而构成[1].在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脐带被切断,几小时后脐带的残端变成棕色,逐渐自然干瘪、发黑,至3~7 d从脐根部自然脱落,10~15 d以后自行愈合[2].新生儿脐带临床护理关键步骤主要分两部分,结扎与消毒.结扎位置、脐带保留长度、结扎材料的选择、消毒方式与消毒材料的选择对脐带脱落时间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异.本研究对100例新生儿,分别进行气门芯橡皮筋结扎脐带与一次性脐带夹结扎脐带,并对2组新生儿的脐带结扎操作情况、治疗后脐带脱落时间和脐窝干燥时间、脐带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侯明良  张聪  程慧  吕健  刘凤琴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5538-5541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进行病原学分析,为制定控制新生儿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研究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及病原学,并对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脱脐时间、脐带贴卫生、手卫生等12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46例新生儿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肠道杆菌及耐药菌。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脱落时间、脐带贴卫生、手卫生对脐部感染有影响(P<0.05)。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贴卫生是脐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易发生脐部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脐带结扎位置距脐根<0.5 cm、脐带残端<0.5 cm、保持脐带贴卫生等可预防脐部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带二次结扎加暴露对新生儿脐带的影响及效果。方法将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73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气门芯结扎法,观察组在新生儿出生后24~36 h行脐带二次结扎加暴露,观察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短于对照组,脐部感染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脐带二次结扎加暴露法,能有效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减少脐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胞胎早产儿出生后延迟脐带结扎(DCC)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28+0~36+6周的多胞胎产妇及其早产儿.根据生后脐带结扎的时间分为立即结扎(ICC)组(即出生后立即夹紧并切断脐带时间<3~5s)与DCC组(即出生与断脐间隔30~60s),比较两组多胞胎产妇及其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预后指标.结果 共纳入多胞胎产妇53例(早产儿113例),其中ICC组26例(早产儿56例),DCC组27例(早产儿57例).两组产妇及其早产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在复苏情况、入院时生命体征、入院时血糖、出生后72 h内需扩容、峰值胆红素水平、光疗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主要并发症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组多胞胎早产儿入院时红细胞压积(Hct)高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0,P<0.05);DCC组早产儿上腔静脉(SVC)的速度时间积分、直径、流量高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76、4.808、2.383,P<0.05);出生后8周的Hct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比较,DCC组早产儿高于I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2.361,P<0.05).两组产妇产时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CC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2,P<0.05).结论 多胞胎早产儿出生后延迟30~60s进行脐带结扎可显著改善胎盘输血,并降低其生理性贫血的程度.但DCC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断脐时间与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长短与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的关系。方法:对536例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按时间不同分为A组(<1min)、B组(≥1min)。分别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中五项指标情况(即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和皮肤颜色的得分)。结果: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五项指标中,呼吸和皮肤颜色两项指标的评分A组高于B组(P<0.01);出生5min Apgar评分五项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新生儿Ap-gar低评分(Apgar评分≤7分)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正常足月新生儿娩出后结扎脐带以1min内完成较合适。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过长会增加新生儿出生Apgar低评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三产程中延迟脐带结扎对经阴道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出生后10 min内血氧饱和度(SpO_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2月该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延迟脐带结扎组及即刻脐带结扎组,采用脉压氧饱和度仪测定正常足月新生儿在正常呼吸时的血SpO_2,描绘两组SpO_2在生后1~10 min的第10~90百分位图表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生后4 min内,与即刻脐带结扎组相比,延迟脐带结扎组新生儿血SpO_2较高(P0.05)。结论延迟脐带结扎可提高新生儿出生后数分钟的血SpO_2,有助于新生儿出生后全身和脑组织氧合的平稳过渡,减少新生儿给氧、人工通气及输血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点结扎脐带对新生儿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清铁蛋白(S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定期产检且足月分娩的正常新生儿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脐带结扎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新生儿娩出后即刻结扎脐带组(A组189例)和新生儿娩出后延迟2min结扎脐带组(B组196例)。比较两组新生儿生后24h、1月龄和3月龄时Hb、HCT和SF水平的差异。结果 B组新生儿生后24h时的Hb和HCT水平较A组均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13.22、3.88,均P <0.01),而两组的SF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t=1.59,P>0.05)。B组新生儿1月龄时的Hb和SF水平均较A组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7.84、30.04,均P <0.01),而两组的HCT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t=0.93,P>0.05)。B组新生儿3月龄时的SF水平较A组明显增高(t=40.70,P <0.01),而两组的Hb和HCT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1.70、0.89,均P>0.05)。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及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χ~2值分别为0.13、0.65、0.93,均P>0.05)。结论相比新生儿娩出后即刻结扎脐带,延迟2min结扎脐带可有效改善新生儿铁储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最佳的新生儿脐带结扎时机,通过在不同时间点结扎脐带对新生儿的心肌细胞情况进行观察。方法2014年4-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共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例为采取延迟结扎脐带(延迟120 s结扎),对照组30例采用分娩后立即结扎脐带(生后15 s内)。生后8 h及72 h分别静脉采血测定人氨基端前心钠肽(NT-Pro ANP)、人氨基端前脑钠素(NT-pro BNP)、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1生后6 h实验组与对照组的NT-Pro ANP分别为5831.00(4915.50-6929.50)fmol/m L和5776.50(4560.00~6937.50)fmol/m L,NT-pro BNP分别为222.50(186.75~276.00)fmol/m L和250.50(199.50~311.00)fmol/m L,CK-MB分别为51.00(39.7~68.25)U/L和44.00(32.75~55.25)U/L,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后72 h实验组与对照组的NT-Pro ANP分别为4849.00(3775.00~5882.00)fmol/m L和4666.50(3720.50~5479.50)fmol/m L,NT-pro BNP分别为267.00(203.00~299.25)fmol/m L和266.00(198.75~312.50)fmol/m L,CK-MB分别为29.50(22.00~35.25)U/L和22.50(20.00~28.50)U/L,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结扎脐带在增加新生儿血容量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新生儿的心肌细胞的负荷,亦没有导致心肌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院》2017,(10):1515-1518
目的评价行两种不同脐带结扎时机的足月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和铁储备情况,探讨新生儿脐带结扎时机的选择。方法选取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本院分娩的156例新生儿,分为延迟脐带结扎组(观察组)74例和常规脐带结扎组(对照组)82例。观察组出生后2分钟结扎脐带,对照组则立即结扎(≤15秒)。对比两组新生儿出生时、24~48小时、2个月及4个月龄时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P<0.001,平均差异6.789 g/L,95%CI:3.696~9.882);观察组新生儿24~48 h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P<0.001,平均差异6.781 g/L,95%CI:3.030~10.533);观察组新生儿2月、4月血红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及24~48 h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新生儿2月时血清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P<0.001,平均差异19.808 ng/m L,95%CI:13.207~26.409);观察组新生儿4月时血清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P<0.001,平均差异18.598 ng/m L,95%CI:11.917~25.279)。结论脐带延迟结扎新生儿有更好的初期血红蛋白水平及2~4月时更好的铁储备,有利于新生儿发育、降低缺铁性贫血发生。  相似文献   

20.
该文提供了延迟脐带结扎对母亲及足月新生儿出生结局影响的简要概述。延迟结扎脐带不会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并有很好的证据显示可改善新生儿的血容量及铁储备,其作用可延续至婴儿期,减少婴儿期贫血的风险。另外,在影响新生儿黄疸方面,脐带早期和延迟结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