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全大补汤对小鼠结肠癌原发肿瘤(先前接种肿瘤)切除后皮下移植瘤、肝内转移瘤及切口种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十全大补汤抑制原发瘤切除引起的转移瘤生长的内在机制。方法:构建3种荷瘤小鼠原发肿瘤切除模型,随机分为原发瘤切除组、原发瘤未切除组、十全大补汤组。分别采用原发瘤切除及十全大补汤治疗10d,摘除眼球取血,剥离瘤体,并测量其大小和质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治疗后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水平。应用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肿瘤转移灶情况;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移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及细胞增殖;采用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nick—end—labeling,TUNEI.)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原发肿瘤切除后,皮下转移瘤模型中,十全大补汤组平均转移瘤体积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明显变小(P〈O.01),转移瘤发生率为50%;肝转移瘤模型中,十全大补汤组平均肝转移结节个数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转移瘤发生率为40%;切口移植瘤模型中,十全大补汤组平均转移瘤体积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明显变小(P〈0.01),转移瘤发生率为30%。在皮下、肝脏、切口转移瘤模型中,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十全大补汤组肿瘤组织Ki67明显降低(P〈0.01),TUNEL指数明显增高(P〈O.01),MVD明显降低(P〈O.01)。ELISA检测显示,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十全大补汤能够降低血清中VEGF及上调ES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瘤切除可使荷瘤小鼠体内的VEGF、AS和ES比例失衡,有利于肿瘤血管生成及促进转移。十全大补汤能明显抑制小鼠原发瘤切除后转移瘤生长,明显抑制转移瘤血管生成以及与之相关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作用,并且可抑制转移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故原发瘤切除后及时应用十全大补汤对降低转移瘤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十全大补汤对小鼠结肠癌原发肿瘤(先前接种肿瘤)切除后皮下移植瘤、肝内转移瘤及切口种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十全大补汤抑制原发瘤切除引起的转移瘤生长的内在机制.方法:构建3种荷瘤小鼠原发肿瘤切除模型,随机分为原发瘤切除组、原发瘤未切除组、十全大补汤组.分别采用原发瘤切除及十全大补汤治疗10 d,摘除眼球取血,剥离瘤体,并测量其大小和质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治疗后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水平.应用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肿瘤转移灶情况;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移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及细胞增殖;采用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labeling,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原发肿瘤切除后,皮下转移瘤模型中,十全大补汤组平均转移瘤体积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明显变小(P<0.01),转移瘤发生率为50%;肝转移瘤模型中,十全大补汤组平均肝转移结节个数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转移瘤发生率为40%;切口移植瘤模型中,十全大补汤组平均转移瘤体积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明显变小(P<0.01),转移瘤发生率为30%.在皮下、肝脏、切口转移瘤模型中,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十全大补汤组肿瘤组织Ki67明显降低(P<0.01),TUNEL指数明显增高(P<0.01),MVD明显降低(P<0.01).ELISA检测显示,与原发瘤切除组比较,十全大补汤能够降低血清中VEGF及上调ES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瘤切除可使荷瘤小鼠体内的VEGF、AS和ES比例失衡,有利于肿瘤血管生成及促进转移.十全大补汤能明显抑制小鼠原发瘤切除后转移瘤生长,明显抑制转移瘤血管生成以及与之相关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作用,并且可抑制转移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故原发瘤切除后及时应用十全大补汤对降低转移瘤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原发性肝癌模型大鼠组织VEGF及微血管密度影响。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姜黄素组各15只,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以间断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溶液(DEN)诱发大鼠肝癌作为模型对照组,以在模型建立的同时接受姜黄素干预的大鼠作为姜黄素组。比较各组血清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功能指标以及微血管密度。结果:模型对照组以及姜黄素组血清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谷丙转氨酶以及谷草转氨酶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姜黄素组血清中上述指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不明显,模型对照组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高表达,姜黄素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降低(P0.05)。模型对照组以及姜黄素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姜黄素组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姜黄素可有效抑制原发性肝癌模型大鼠的血管生成,降低微血管密度,降低VEGF表达。  相似文献   

4.
汪力慧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0):1182-1184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小鼠体内Lewis肺癌生长、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影响。方法将荷Lew is肺癌的C57鼠进行不同剂量组的内皮抑素血管内皮抑素和顺铂干预,观察肿瘤生长、移植瘤及转移瘤体内的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及转移发生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管内皮抑素对鼠Lewis肺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下调移植瘤及转移瘤内微血管密度,减少肿瘤肺转移率,其作用程度与内皮抑素剂量呈现明显正相关,且血管内皮抑素中未见获得性耐药现象发生。结论血管内皮抑素可以通过下调肿瘤组织中的MVD,抑制肿瘤生长及减少转移的发生,不会诱发肿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现象发生,值得在抗癌治疗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翟光林  姜藻  吴巍 《现代医学》2006,34(3):157-160
目的 探讨超声辐射微泡对小鼠皮下H22肝癌移植瘤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H22肝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分组进行局部单纯超声治疗、超声微泡治疗。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对治疗后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用CD34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细胞.以微血管密度作为定量检测指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结果超声微泡组与对照组比较,瘤体积缩小(P〈0.05),VEGF蛋白表达减低(P〈0.05)。VEGF表达与MVD间呈正相关(r=0.9947,P〈0.01)。结论超声辐射微泡可显著抑制H22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和发展,其机制可能为降低肿瘤VEGF合成与分泌,破坏与减少肿瘤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联合介入治疗肝癌中血管生成的研究。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8月,27例肝癌患者中15例多次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12例内皮抑素联合TACE,在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标本中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和平均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差异。结果 单纯组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内皮抑素组(P〈0.05);单纯组MVD值显著高于内皮抑素组(P〈0.05)。结论 内皮抑素联合TACE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减少肿瘤增长及转移的机会,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拓扑替康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及抗血管生成作用。 方法:将Lewis肺癌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及拓扑替康小、中、大(0.312、0.624 和1.248 mg•kg-1)剂量组各15只,第21天处死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原发瘤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 结果:拓扑替康各剂量组较对照组小鼠的肿瘤生长缓慢,原发瘤抑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拓扑替康大、中剂量组MV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剂量组VEGF阳性率均较对照组低。 结论:拓扑替康明显地抑制小鼠Lewis肺癌原发瘤的生长,并可抑制肿瘤的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顺铂治疗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予以达卡巴嗪+顺铂治疗,观察组予以达卡巴嗪+顺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统计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EGF、MVD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3.91%(17/23),高于对照组43.78%(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4,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VEGF、MVD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6只结肠癌荷瘤小鼠分为实验组(ES组)与对照组(NS组).实验组左侧腋部皮下注射ES 6mg/kg,对照组于左侧腋部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0.2ml,1次/d,连用14d.用药结束后测量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检测VEGF,计数微血管密度,分析NS组与ES组肿瘤体积、VEGF及微血管密度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ES组肿瘤平均体积小于NS组,ES组平均体积为(3892.74±820.14)mm3,NS组平均体积为(2686.84±1382.24)mm3,差异有显著性(P<0.05);ES组VEGF表达低于NS组(P<0.05);ES组MVD计数低于NS组(P<0.05).结论 内皮抑素能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分泌VEGF来减少肿瘤血管的形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尚无光动力学疗法(PDT)治疗肝癌后微血管和促血管生成因子变化的研究报道.本实验旨在探讨PDT对Heps肝癌移植瘤微血管及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作用. 方法:56只ICR小鼠建模后分为PDT组(n=28)和空白对照组(n=28).两组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DT治疗后2、6、24、和72h内4个时间点Heps肝癌移植瘤微血管及肿瘤细胞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 结果:PDT治疗后4个时间点内肿瘤微血管呈现扩张淤血、血流停滞、出血及管壁破坏的渐进性变化.微血管密度(MVD)呈进行性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细胞VEGF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1),治疗后6h达最高值. 结论:PDT可破坏微循环,有效杀伤肝癌细胞.PDT治疗后残存肿瘤细胞VEGF分泌增加,可能诱导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对实验性肝癌的生长和肿瘤内部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在已建立的肝癌裸鼠皮下种植瘤的瘤灶旁 ,多次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 ,用 CD3 1 的免疫组化标记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内皮细胞 ,用肿瘤的长轴×宽轴估计肿瘤的大小。结果 :在注射方案结束 1,2周后 ,同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肿瘤大小受到明显抑制 (P <0 .0 0 1和 P <0 .0 5 ) ,2周后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P <0 .0 0 1)。结论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能通过抑制肿瘤内部微血管的生成 ,抑制实验性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兔移植性肝癌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MVD和VEGF的相关性及其与影像和临床病理的关系,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兔VX2肝移植瘤血管生成及其疗效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提供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 将36只荷瘤兔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6只、粒子组30只.分别于接种后1周、2周、1月、2月、3月取材.测量肿瘤体积并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VEGF、CD31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肿瘤体积较前增大,粒子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两组间相互比较粒子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 粒子组VEGF、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植入粒子不同时期VEGF、MVD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可以明显降低肿瘤VEGF、MVD的表达,可以有效地破坏植入粒子边缘肿瘤组织的微血管,有效地抑制血管形成并减少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灭活植入粒子边缘肿瘤组织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纯TACE治疗组、恩度加TACE治疗组、恩度联合TACE治疗组,每组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治疗前、后肿瘤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在术后3 d均显著升高,术后1个月恩度加TACE治疗组、恩度联合TACE治疗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MV密度明显低于单纯TACE组(P均<0.05),恩度联合TACE治疗组明显低于恩度加TACE治疗组(P<0.05)。结论: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肿瘤的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内皮抑素(Es)瘤内与尾静脉两种给药途径联合腹腔注射阿霉素(Adm)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移植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H22肝癌细胞接种到40只小鼠的背部皮下,肿瘤直径约1 cm时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隔日瘤内、腹腔注射生理盐水;Es瘤内组:隔日瘤内注射Es+腹腔注射Adm;Es静脉组:隔日静脉推注Es+腹腔注射Adm;Adm组:隔日静脉推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Adm.每3 d测量皮下肿瘤直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第15天每组处死5只小鼠,检测血浆VEGF含量、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观察剩余小鼠生存期.结果 Es瘤内组小鼠肿瘤体积大小、VEGF及MVD表达均小于其他3组(P<0.05),Es瘤内组生存期与Es静脉组比较均较阿霉素组、对照组延长(P<0.05),但两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联合Adm在抑制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方面,瘤内应用Es抑瘤效果优于静脉应用,但前者小鼠生存期的延长较后者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内皮抑素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自行制备的内皮抑素多克隆及单克隆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水平.结果血清内皮抑素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人分别为(39.76±15.85)ng/ml及(28.58±7.92)ng/ml,原发性肝癌患者显著高于健康人(F=7.23,P<0.05);血清内皮抑素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无远处转移与伴有远处转移患者分别为(34.63±12.56)ng/ml、(45.07±21.47)ng/ml,血清内皮抑素水平与肿瘤有无远处转移有关(F=6.97,P<0.05);血清内皮抑素含量在肝癌肿块直径>10cm为(38.94±16.97)ng/ml,而在肿块直径小于10cm的患者为(29.62±11.78)ng/ml,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F=6.13,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水平显著增高并与肿瘤的大小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肝癌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于16只裸小鼠右腋窝皮下注射HepG2细胞建立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8只。实验组:皮下接种肿瘤1d后给予奥曲肽[100μg/(kg·d)]腹腔注射,连用14d;对照组:予以相同容积的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用14d。14d后处死小白鼠,检测肿瘤大小、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皮下接种7d后实验组肿瘤的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0.01)。实验组MVD、VEGF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0.01和0.05)。结论奥曲肽对裸小鼠肝癌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对肿瘤MVD及VEGF的抑制作用可能为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 方法 4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TACE治疗,治疗组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ACE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VEGF的表达变化和MVD.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术后7d、30d血浆VEGF水平(292.34±70.74)pg/ml、(189.49±72.66)pg/ml与对照组(371.36±81.20)pg/ml、(319.24±70.54)pg/ml比较呈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2.149,P<0.05).术后30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EGF表达强度分别为(158.4±38.9)和(60.75±14.0),和MVD分别为(56.6±15.1)和(21.7±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2.576、t2=2.328、P均< 0.05).结论 TACE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明显降低肝癌VEGF表达和MVD,对肿瘤再生血管有一定抑制的作用,巩固和加强了TACE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Ad-endo)对人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人胰腺癌Capan-2细胞经Ad-endo感染后,PT-PCR方法检测人内皮抑索基因的表达.收集Ad-endo感染Capan-2细胞的条件培养液,观察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体外增殖的影响.建立人胰腺癌Capan-2细胞移植瘤模型,观察Ad-endo对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分析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RT-PCR方法检测到人内皮抑素基因在Capan-2细胞的表达,Ad-endo感染Capan-2细胞的条件培养液能明显抑制HUVEC的增殖.Ad-endo显著减缓了人胰腺癌Capan-2细胞移植瘤生长(P<0.05),同时也明显减少了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人内皮抑素基因能明显抑制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与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9.
孙新刚  沈晓文 《当代医学》2010,16(29):554-555
原发性肝癌TACE后残存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能刺激新生血管的生长,有助于残存癌细胞的存活,并可能在TACE术后残癌组织血供重建中起重要的作用;内皮抑素可以特异性作用于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诱导其凋亡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生长;内皮抑素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将有一个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内皮抑素对小鼠体内Lewis肺癌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XP  Xiao TH  Meng LB  Yun CH  Ti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91-3093
目的 研究内皮抑素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用40只小鼠建立Lewis肺癌模型,然后分为两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重组内皮抑素endostar(治疗组).记录并比较两组肺表面肿瘤数、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分析内皮抑素对肿瘤微淋巴管密度(MLVD)和VEGF-C表达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肺表面肿瘤数、肿瘤平均长径均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MLVD分别为7.8±1.6、5.7±1. 6,两组分别有8例和2例见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EGF-C表达阳性率为66.7%(12/18),治疗组为27.8%(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皮抑素对小鼠肺癌生长、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内皮抑素对VEGF-C表达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