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胆道手术患者的胆汁成分与胆石形成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胆道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胆汁成分与其他生化检测数据。结果:1胆结石患病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2年龄分布以40~60岁组最多;3病种以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居首;4结石性质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胆固醇为主的混合结石;5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及腹壁脂肪厚度显著高于胆色素结石患者,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胆色素结石主要为胆道细菌感染后形成。结论:胆结石患者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等特征;胆固醇高易发胆固醇石,不易发生色素石,可能与胆固醇有易溶解胆色素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消化道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与胃粘膜的菌谱构成。方法:对75例消化性溃疡和57例胃癌患者胃液与胃粘膜进行菌谱分析。结果:(1)胃粘膜细菌阳性检出率溃疡组为94.23%,胃癌组为100.00%,胃液细菌检出率溃疡组和胃癌组分别为36.00%,78.95%。(2)细菌阳性检出组胃液pH均值为4.77±2.44,阴性组为2.05±0.8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pH值升高与细菌检出率呈正相关。(3)胃液菌谱主要由四联球菌、甲型链球菌及奈瑟氏菌等构成,胃粘膜菌谱以厌氧菌为主。(4)溃疡组与胃癌组菌群构成不同,后者亚硝化菌株、类杆菌及梭菌等检出较前者多。  相似文献   

3.
胆色素结石与肠屏障关系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SD  Su Y  Fan Y  Jin JZ  Zhang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1498-1502
目的 探讨胆色素结石形成与肠屏障功能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 豚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20只、成石组(PS)30只、肠黏膜保护组(GLN)30只,分别给予正常饲料、胆色素结石致石饮食、添加肠黏膜保护剂谷氨酰胺的致石饮食,饲养8周建立胆囊胆色素结石模型.检测并比较各组胆结石成石率、血浆二胺氧化酶(DAO)、血浆内毒素、尿甘露醇/乳果糖排泄率、腹腔淋巴结细菌移位和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β-G酶)活性.临床病例59例,分为对照组、胆同醇结石组、胆色素结石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DAO、血浆内毒素.另选临床病例130例,分为对照组、胆固醇结石组、胆色素结石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尿99mTc-DTPA排泄率.结果 豚鼠模型中,成石组成石率为73.9%,与正常组相比,成石组血浆DAO、血浆内毒素水平、尿甘露醇/乳果糖排泄率、腹腔淋巴结细菌阳性率和内、外源性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高.肠黏膜保护组成石率下降至44.4%,除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外其余各指标均较成石组降低.临床实验中,结石组患者血浆DAO、血浆内毒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胆色素结石组患者尿99mTc-DTPA排泄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动物模型中胆色素结石豚鼠和临床实验中胆结石患者均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胆色素结石形成与肠屏障功能异常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肠屏障功能异常可能通过细菌移位机制在促进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人工种植牙患者接受治疗后厌氧菌感染的情况 ,我们取5 3例种植牙患者 (试验组 )的牙周刮取物进行细菌培养 ,并与 3 0例健康查体者 (对照组 )进行对照分析。两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厌氧培养 ,试验组中有 49例检出 2 2种无芽胞厌氧菌 ,一种以上厌氧菌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为 92 5 % ;对照组中有 2 0例检出 12种无芽胞厌氧菌 ,检出率为 66 7%。两组厌氧菌的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 ≈3 0 1,P <0 0 1)。厌氧培养的主要厌氧菌种类依次为 :产黑色素类杆菌 ,消化链球菌 ,不产黑色素类杆菌 ,韦荣球菌 ,梭形菌 ,普雷沃氏菌等 ,两组无显著…  相似文献   

5.
细菌L型与胆囊结石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细菌L型在胆囊结石、胆囊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高渗培养抚育地胆囊结石、胆囊炎病例130份的胆囊胆汁标本进行了普通菌及L型菌联合培养。另外对其中胆囊切除标本行革兰染色,于光镜油镜下观察。结果:胆囊疾病组细菌L型总检出率为59.23%,对照组为5.0%;各种类型胆囊结石胆汁中以胆色素类结石检出率最高,为88.89%,其次为混合性胆石(80.0%),胆固醇类胆石(54.84%)和黑色结石(50.  相似文献   

6.
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厌氧菌谱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9例胆结石患者胆汁进行厌氧培养及自动检测分析。结果厌氧菌检出率为52.5%(31/59),其中4例专性厌氧。厌氧菌株中以脆弱类杆菌为主(37.8%)。通过该研究认为胆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厌氧菌感染存在联系;专性厌氧菌感染具有病史长,抗菌治疗效果差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胆色素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薇  唐乾利 《医学综述》2008,14(9):1351-1353
胆色素结石是中国常见的一类胆管结石,确切的成石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较公认的有以下几点:①细菌和寄生虫感染;②胆管梗阻、胆管狭窄与胆汁淤积;③肝细胞的代谢与胆汁成分的改变。当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肝细胞的代谢与胆汁成分的改变促进结石的形成,以及基因研究方面。文章对近年来有关胆色素结石的成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海南地区胆结石患者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98例胆结石患者胆汁细菌培养与药敏的结果及意义.方法:对1998年10月-2000年5月98例胆结石患者胆汁进行需氧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分析其结果.结果:有47例细菌培养阳性,总阳性率48.0%.其中G-杆菌33例,大肠埃希氏菌占19例;G+球菌14例,肠球菌占8例.对G-杆菌敏感性最高有丁胺卡那霉素、泰能、菌必治,分别为88.9%、87.4%、75.4%,对G+球菌敏感性最高的有氨苄青霉素/舒巴坦、万古霉素、氨苄青霉素,分别为85.3%、83.6%、81.8%.结论胆结石胆道感染以G-杆菌为主,抗生素首选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舒巴坦等廉价的药物为宜.  相似文献   

9.
胆石净溶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胆石净(由大黄、陈皮等组成)治疗胆结石的机理。在40只新西兰兔胆囊内植入人胆石,并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A)组、胆石净(B)组、胆宁片(C)和UDCA(D)组,除A组外分别予相庆药物治疗8周,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结石重量变化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胆石净对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均有溶解作用;并可增加胆汁中胆汁酸含量,减少胆汁中的胆固醇分泌,使胆汁胆固醇去饱和;降低肝脏、胆汁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及胆汁中游离胆红素含量。其作用与胆宁片相似。提示胆石净具有和胆宁片相同功效,其优化组方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0.
287份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引起胆道感染的主要病源菌及其对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287例胆道病患者在手术中无菌引流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测试,其中有14份胆汁同时做了厌氧培养.结果287份胆汁中有168份标本培养出细菌;阳性检出率58.5%.共培养出细菌18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12株(占60.8%);革兰氏阳性球菌68株(占36.9%);厌氧菌3株(占1.6%);真菌1株(占0.5%).用K-B纸片扩散法做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对多种类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除氨苄西林、磺胺耐药率67.5%-58.1%外,其余类药物耐药率均小于31%.而铜绿假单胞菌、其它非发酵菌、肠杆菌属及粪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则出现多重交叉耐药.对青霉素类、磺胺耐药率在80%,头孢类耐药率大于70%.结论胆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粪肠球菌、克雷伯菌、肠杆菌及其它链球菌.对三代头孢、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及亚胺培南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旨在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菌感染与胆固醇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 ,以期阐明胆固醇结石发病的分子机理和探讨可能防治的新途径。  方法 :从 36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中提取 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 NP- PCR)技术 ,从中特异性地扩增细菌 DNA片段。  结果 :发现 30例 ( 83.33% )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 DNA存在。其中胆固醇含量在 30 %~ 69%之间 6例 ( 6/ 6) ;70 %~ 90 %之间 14例 ( 14/ 17) ;>90 % 10例 ( 10 / 13) ,尚未发现结石中胆固醇和水分含量多少与细菌 DNA存在与否有关。采用 16S r RNA基因序列对照分析鉴定细菌种类 ,在 10例( 2 7.78% )胆石中发现与大肠杆菌相似的 DNA片段 ;从 8例 ( 2 2 .2 2 % )胆石中得到痤疮丙酸杆菌型 DNA序列 ;2例 ( 5.56% )胆石中残留的细菌 DNA片段与化脓性链球菌相关 ;8例 ( 2 2 .2 2 % )胆石内细菌的 DNA片段具有多样性 ,类似于大肠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化脓性链球菌、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或其它未鉴定细菌 ,可能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另有 2例胆石的细菌 DNA分子量较低 ,不同于大肠菌、痤疮丙酸杆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色假单胞菌 ,归类于其它未鉴定细菌。  结论 :证实多数胆固醇结石内有细菌 DNA存在。至于这些微生物在胆固醇结石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柴胡颗粒高、中、低剂量(4.4、2.2、1.1 g/kg)组和熊去氧胆酸(50 mg/kg)组。采用饲料法复制胆色素结石豚鼠模型,观察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成石率、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1分钟胆红素水平、血浆和胆囊组织胃动素和生长抑素(SS)水平,以及胆汁内总胆酸(TBA)、磷脂、总胆固醇(TC)、黏蛋白量的影响;肝脏和胆囊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变情况。结果 大柴胡颗粒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结石成石率;其3个剂量组均可降低胆囊SS水平;其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血浆和胆囊胃动素水平,降低血清γ-GT、1分钟胆红素水平和胆汁黏蛋白的量;其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血清AST和TB、血浆SS和胆汁中TC水平,升高胆汁中TBA的量;而低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胆汁中磷脂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大柴胡颗粒可显著改善胆囊上皮增生,减轻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肝脏脂肪变性、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减少肝胆细胞损伤、调节胆汁成分、促进胆汁分泌等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结石形成中,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汁中胆汁酸的变化对胆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豚鼠高胆固醇饮食造胆结石模型.按喂养时间不同分对照组和致石Ⅰ、Ⅱ组,小肠各段埋置四对银丝电极.记录各组各肠段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胆汁中胆汁酸成分。组间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结石形成中致石组小肠IMC总周期延长,Ⅲ相时限、振幅缩短;上端起源Ⅲ相数量下降,下传到末端回肠的比率下降.小肠传输时间延长,回肠传播速度降低;胆汁中结合脱氧胆酸(DCA)含量和比例增加。结论:豚鼠高胆固醇饮食过程中,小肠各段消化间期IMC参数在结石成形前即发生变化,传输效能下降并通过胆汁酸成分改变促进胆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14.
欧刚卫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4):346-348,351
目的研究儿童近端空肠菌群分布。方法取儿童近端空肠粘膜活检组织,提取总DNA,经PCR扩增后对16SrRNA基因扩增片段克隆,并对克隆片段进行DNA序列测定,根据序列结果分析细菌组成。结果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儿童近端空肠菌群包括6个细菌门类,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占总细菌的89.3%;拟杆菌门、梭杆菌门、TM7和未分类细菌占10.7%。链球菌属和奈瑟菌属为儿童近端空肠粘膜相关菌群的主要菌属,韦荣菌属、孪生菌属、放线菌属、罗氏球菌属、嗜血菌属、普雷沃菌属和颗粒链菌属占较高比例。结论儿童近端空肠具有独特的菌群分布。  相似文献   

15.
刘晶华  李吗啉  黄华 《医学综述》2008,14(9):1408-1411
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是一种新兴的微生物生态学技术,以胆囊内的微生物群落16S rDNA为目标,利用此技术对胆囊结石患者体内结石和胆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与正常人体内的胆汁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胆结石患者与正常人体胆囊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胆囊结石的发生提供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药胆宁片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骨桥蛋白(OPN)酶联免疫吸附(ELISA)快速检测法,分别检测正常人群、胆固醇以及胆色素结石患者血清及胆汁中的OPN浓度。另取60例术后诊断为胆固醇结石患者按随机序贯原则等分为胆宁片治疗组、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胆宁片对患者胆汁OPN浓度的影响。结果  胆固醇结石患者血清及胆汁中OPN浓度低于正常人群以及胆色素结石患者(P <0.05);胆宁片治疗2周后,胆固醇结石患者血清及胆汁中OPN浓度明显升高(P <0.05)。结论  胆宁片能提高血清和胆汁中抑成核因子OPN的浓度,进而降低患者罹患胆固醇结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非手术条件下了解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主要致病菌情况,探讨通过导管引流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对35例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用导管抽吸胆汁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培养出41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8株(68.29%),其中大肠埃希菌14株(34.15%),肺炎克雷伯菌8株(18.51%);革兰阳性球菌12株(29.27%),其中肠球菌8株(19.51%);真菌属1株(2.44%)。结论:胆道感染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导管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8.
不同中药对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的生化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对豚鼠胆囊胆色素结石模型的生化学影响。方法:雄性豚鼠皮下注射林可霉素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并设立空白组、模型组、清胆胶囊干预组和养肝利胆颗粒干预组,观察各组动物的成石率、胆汁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游离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和钙离子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胆胶囊组和养肝利胆颗粒组成石率均显著降低(P〈0.01),胆汁中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浓度也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可通过降低胆汁中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含量而逆转成石胆汁,起到预防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探讨细菌在胆结石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胆汁中5种需氧菌和4种厌氧菌DNA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0.
胆总管结石的成因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胃肠激素及胆汁生化在胆总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分为胆总管结石(CBDS)组(n=56)、非结石胆总管梗阻(NCBDS)对照组(n=16). ①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抽取胆汁作需氧菌培养及进行总胆汁酸(TBA), Ca2 , P2 和胆固醇(CHO)测定. ② ERCP术中取结石用PCR法行结石大肠杆菌检测. ③采静脉血行胃动素及生长抑素检测. 结果:① CBDS组56例胆汁标本需氧菌培养中,有53例检出细菌(95%),NCBDS组16例胆汁标本中,有8例检出细菌(50%),两组细菌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用PCR方法对11例CBDS患者结石进行大肠杆菌DNA片段检测,3例出现阳性(27%). ② CBDS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NCBDS组明显偏低(202±151 vs 315±161) ng/L,而生长抑素则明显升高(15±5 vs 12±3) ng/L,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③ CBDS组胆汁中Ca2 显著高于NCBDS组[(1.4±0.9 vs 0.7±0.3) mmol/L, P<0.05],TBA则显著低于NCBDS组[(12±6 vs 16±7) nmol/L, P<0.05]. 结论:胆汁理化性质改变、胆道感染及胃肠激素紊乱在胆管结石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