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老年患者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对骨代谢和骨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髋膝关节置换的60例老年患者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依诺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予利伐沙班口服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代谢指标和骨关节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后14d、35d和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 isomer of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P<0.05),治疗后14d、35d,两组患者的骨钙素(osteocalcin,OCN)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P<0.05)。治疗14d、35d和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OC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β–CTX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35d和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AL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5d和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和Ⅹa因子抑制剂进行抗凝治疗可影响患者骨代谢水平,但利伐沙班的影响相对较小。与低分子肝素相比,在关节置换抗凝治疗后期,利伐沙班更有利于老年关节置换术后的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依若肝素和非抗凝治疗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疗效,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154例,按治疗方式分成利伐沙班组(A组)、依若肝素钠组(B组)及非抗凝组(C组)。观察各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术前及用药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伤口情况;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A组与B组术后无静脉栓塞症发生,C组出现静脉栓塞症3例;A、B、C三组术前与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显性失血量高于A组(P<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回访时间点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药物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确切,利伐沙班与依若肝素疗效相当;抗凝治疗不会增加术后失血量及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术后膝关节中期功能恢复无影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使用抗凝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可。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和髋膝等各大关节,至今病因不明,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髋膝关节晚期严重畸形施行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强直性脊柱炎本身的病理特点,晚期脊柱骨性强直同时伴有髋膝关节骨性强直、严重的屈曲畸形、多关节受累,骨质疏松等,给关节置换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操作及术后功能恢复带来很大的困难。我院成功地为1名强直性脊柱炎双髋双膝完全强直卧床6年的患者一次麻醉下4关节同时进行了关节置换手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39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39个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分析,探讨如何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39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采用4种手术入路:①前外侧切口(Smith-Peterson,S-P切口)3髋,②后外侧切口(Gibson切口)12髋,③后侧切口(Moore切口)髋,④改良Hardinge切口(外侧切口)8髋。假体类型有3种:①国产假体23髋;②合资假体10髋;③进口假体6髋。26髋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13髋采用非骨水泥固定技术。原发疾病为骨性关节炎10髋,类风湿性关节炎6髋,强直性脊柱炎4髋,股骨颈骨折5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1髋,髋臼骨折1髋,翻修术2髋。参照Harris评分法,将手术后疗效的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尚可、差4级。优≥90分,良≥70分,尚可≥50分,差<50分。结果:35例39髋中,术中猝死1例。获得随访28髋,随访时间平均3年6月(6个月-21年5月)。优8髋,良8髋,尚可9髋,差3髋,优良率为57.2%。结论:①术中猝死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本例似与使用骨水泥有关,对术前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病人,使用骨水泥更要谨慎。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有多种手术入路,改良Hardinge切口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显露良好,患肢术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③国产假体型号如与手术关节相匹配,并且操作技术熟练,假体安放位置准确,同样可取得满意效果。④病人术前的全身状况对手术疗效有很大影响,对合并膝、踝关节病变者,术后应继续给予治疗,以提高疗效。老年骨质疏松症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应在手术治疗的同时重视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讨阿司匹林广泛用于高危血栓、栓塞抗凝的预防治疗应用。方法查阅参考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新口服抗凝药疗效终点卒中和体循环栓塞方面为基准。结果界於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所涵盖的风险和差异因素,后期华法林与新口服抗凝药可能取舍或并存。结论在危险分层,卒中抗拴防凝治疗中,我国房颤患者不建议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和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不同处理方法以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为以后临床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有关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文献,收集我院骨科近期收治的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162例,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探析行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特点、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及引发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患者膝关节的总优良率达到85.80%,疼痛、关节功能以及活动范围的评分都比手术前有明显的提高(P0.01)。且只有少数患者出现局部感染、疼痛或血栓等并发症。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术前关节功能的评估、正确的选择假体,精细的手术操作和严格的术后康复,是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和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李刚  张杰  张彦龙  张亚辉  耿周 《海南医学》2014,(24):3696-3698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80膝),随机将其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非髌骨置换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KSS膝评分与功能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指标。结果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PS评分明显升高,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髌骨置换组比较,髌骨置换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KSS功能评分、PS评分较高,VA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胫骨角、髌韧带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置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术后膝前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陈洪菊  周立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3):1493-1494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膝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髋、膝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膝关节运动功能的手术,在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外科治疗中,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式。某些患者下肢双关节受累,严重影响生活,具有双关节置换的指征。  相似文献   

10.
黄海舟 《中外医疗》2011,30(24):2-3
目的总结临床路径在骨科髋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实施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2例实施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模式,实验组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统计2组在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相关数据,并比较其差异。结果所有方面的数据显示,实施临床路径的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有优势。结论骨科髋膝关节置换术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制造合乎生物力学的关节代替患者出现疼痛且失去关节功能的关节的一种医学治疗方法,它是一项能够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纠正畸形的外科手术。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随着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增多,关于此项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也越来越多。同时为了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缩短住院时间,骨科医师及相关专业康复护理人员对于围术期干预措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很多研究证实正确的围术期干预能够提高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涂少龙  陈自主  庄显叶 《河北医学》2014,(11):1811-1814
对比分析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122例进行髋膝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1例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手术前后服用阿司匹林;观察组61例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手术前后注射低分子肝素;两组均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41.00%、19.67%,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都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是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置换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92例(含双髋置换11例)老年髋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采用Harris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103个髋关节手术后Harris评分为(66.82±9.63)分,术后6个月为(86.90±11.70)分,术后12个月为(91.48±12.13)分,随着术后时间延长及进行功能锻炼,髋关节的功能明显改善。103个髋关节治疗效果:优65髋,良23髋,可15髋,优良率为85.44%,总有效率100.0%。假体类型分别为骨水泥型36髋,非骨水泥型54髋,杂交型13髋。结论全髋置换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疾病具有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活动早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与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7例,根据HFIM评分标准并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骨质情况、关节疼痛度及活动度等情况,分为2组:A组(21例)和B组(26例).A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B组的15.38%(P<0.05).A组患者髓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术式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需结合患者年龄、全身疾病状况、身体条件、预期寿命等情况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试验选取了80例在2010年12月份到2011年10月份在我科室进行治疗的膝关节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后进行统计及比较所有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效果优秀的人数有32例(40.00%),良好的人数39例(48.75%),尚可的人数有39例(48.75%),差的人数有1例(1.25%),与治疗前相比效果显著,得出P〈0.05,有较为显著的差异。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好,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建议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单髁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配对比较临床早期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配对比较,观察小切口单髁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单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2001年6-12月,新加坡中央医院采用小切口单髁置换连续治疗50例内侧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同时对在年龄、临床症状、膝关节的X线分级上进行配对比较的50例内侧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小切口单髁置换组,男9例,女41例;年龄52-85岁,平均64岁。全膝关节置换组,男8例,女42例;年龄55-80岁,平均67岁。临床均表现为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Ahlback X线分级I-Ⅲ级。结果:小切口单髁置换组与全膝关节置换组比较,具有出血量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创伤小、康复快、费用少等优点。结论:对于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小切口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其早期临床结果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科室成立11人的QCC小组,通过主题选定、制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原因分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与实施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总结等九大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我科2013年4~5月32例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可控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对策,对2013年6月至7月35例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进行对策实施.结果: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12 h重度疼痛发生率由活动前的84.4%下降到应用后的28.6%,我们制作了《骨科疼痛护理记录单》并制定了《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护理流程》,此外,圈员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8.
李晓娟 《甘肃医药》2022,(5):469-470+477
目的:对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我科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8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Harris评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6%,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髋置换技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38年Willess首次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到临床后,该术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髋假体材料得到不断发展,假体形态不断改善,置换手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笔者对人工全髋置换术(THR)中不同假体材料的使用、置换技术及固定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与发展情况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 对本医院在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之间收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本组实验共收治患者50例,共54膝.患者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之后进行术前、术后HSS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与分析.结果 HsS术后评分,优45膝,占83.3%,良3膝,占5.6%,一般6膝,占11.2%.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HsS术前评分为35.24士11.76,术后评分为89.61士10.37,评分明显上升;骨性关节炎9例HSS术前评分为44.37士10.19,术后评分为91.47士15.58,术后评分明显上升;创伤性关节炎4例HSS术前评分为39.23士11.56,术后评分为90.61士13.2,术后评分明显上升.将几种类型的患病原因手术前后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整体优良率为96%.患者在手术后的康复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疗效是较为明显的.在手术之前应该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全面把握,制定有针对性并且科学的手术计划.合理的手术治疗加上科学的术后康复训练,可以保证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