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护理体会,探讨腰椎后路术后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行腰椎后路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体会.结果:采取术后健康护理的80例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MED联合纤维环缝合器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纤维环修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获得随访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分析,30例患者采用单纯MED手术,30例患者采用MED联合纤维环缝合器手术,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的VAS、ODI、JOA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单纯使用MED的患者及MED联合纤维环缝合器的患者术后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使用MED联合纤维环缝合器的患者治疗效果由于单纯MED组。结论:单纯使用MED及MED联合使用纤维环缝合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都能有良好疗效,MED联合使用纤维环缝合器疗效优于单纯使用MED。  相似文献   

3.
王其友  徐义春  戎利民  陈瑞强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1):1152-1152,1242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的患者,根据术前腰椎过伸过屈位片对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间Cage融合术。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3年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5.24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78分,平均手术改善率为73.4%。结论对于存在椎间失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间可扩张Cage融合术治疗,术中有限开窗,摘除髓核组织并重建椎间稳定性,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可获得良好的近期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本组11例11间隙腰椎间盘突出并退变性腰椎不稳,其中第4~5腰椎6例,第5腰椎~第1骶椎5例。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或MRI检查,手术方式为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然后行Cage椎间融合术。结果11例患者均获成功,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1例融合器塌陷,10例植骨获融合,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退变性腰椎不稳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并发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预防方法.方法 腰椎问盘突出110例中,采用开窗法髓核摘除法65例,半椎板切除法40例,全椎板切除法5例,对于其并发症比较分析.结果 110例腰椎间盘后路手术,发生各种并发症共10例次,其中症状无好转2例,症状复发4例,椎间隙感染1例,下肢皮肤感觉障碍1例,伤口感染1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肌疝形成1例.结论 在作髓核摘除手术时,尽量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好手术切口,手术操作要细致入微,显露摘除要仔细.  相似文献   

6.
人工髓核置换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冬媛 《现代医学》2004,32(4):235-23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主要以后路减压髓核摘除为主 ,近年来该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远期效果而言 ,椎间盘髓核摘除以后改变了脊柱正常的生理形态和生物力学环境 ,而人工髓核置换术被认为是可以弥补髓核摘除术不足的有效方法。本科目前已开展该手术 2 1例 ,现将该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术前护理1.1 一般护理  ( 1)常规备皮、备血 ,术前晚灌肠 ,术前导尿。( 2 )向患者介绍术前、术中、术后的体位要求和配合要点。1.2 心理护理 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加人工髓核置换术是新技术 ,病人对此了解少 ,故病人均存在顾虑、紧张情绪 …  相似文献   

7.
蒲小兵  代飞  周强  谢肇  何清义  许建中 《重庆医学》2007,36(11):1016-1018
目的 探讨标准程序化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及术后标准化的治疗与康复程序和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应用这一标准化治疗程序,我院在2003年1月~2005年1月期间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5例,男187例,女98例,平均年龄38.5岁.结果 208例获随访, 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其中疗效为优者190例(91.4%),疗效为良者13例(6.2%),疗效为可者3例(1.4%),差2例(0.96),优良率达97.6%.结论 应用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标准程序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优良率高而疗效稳定.术前、术中及术后操作、治疗和康复的标准程序化,利于治疗的标准化和技术的准确掌握及正确应用,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和常规化,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手术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 经后路髓核摘除+侧隐窝及神经根管扩大术。结果 手术治疗效果优良率达90%。结论对60岁以上本病患者应采用髓核摘除+侧隐窝及根管扩大术,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同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5,(8):963-965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解放军第十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之间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对其手术效果、不良反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术后可下床活动天数为3.5±4.5d,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6.5±11d,平均手术时间为45±20min,平均出血量在60±20ml,均明显优于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实验组Macnab评分优良率为92.9%,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优于术前。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在临床上进一步使用和推广的价值及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间对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23个月(12~62月),植骨全部愈合,优良率94.4%(34/36).结论对术前明确存在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施行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髓核摘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方法自1996年6月-2006年6月,我院共有3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髓核摘除术,其中椎板间开窗290例,半椎板切除29例,全椎板切除7例.结果有28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包括神经根损伤3例,硬脊膜损伤5例(其中脑脊液漏1例),硬膜外血肿1例,椎间隙感染2例,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极外侧型突出遗漏2例,术后腰椎失稳7例,原间隙髓核再突出6例.结论我们只要充分认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熟悉腰神经根的形状及走行,术前全面查体并常规拍腰椎X片,结合影像学资料认真分析,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式;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正确定位、仔细解剖、规范操作、取净髓核、严密止血、充分引流;术后加强管理,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以上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显微镜辅助下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的护理特点和注意事项.方法对50例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护理,体位练习.术后做好切口护理,指导正确翻身,功能锻炼.出院时做好宣教,交代注意事项.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3d下床,住院3-9d,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能够直接摘除突出髓核,解除压迫.且切口小,对神经根牵拉轻,对肌肉组织损伤小,避免了以往手术的各种并发症.护士在围手术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护理,能够缩短病人卧床时间,促进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局部浸润麻醉下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55例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且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手术治疗,接受局部浸润麻醉下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30例为A组,接受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小切口显微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25例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结果:A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B组(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疼痛程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阶段疼痛评分均降低,且A组术后1、3、6个月疼痛程度均低于B组(P<0.05);两组术前腰椎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阶段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前,且A组术后1、3、6个月腰椎功能评分均优于B组(P<0.05)。结论:针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局部浸润麻醉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全身麻醉小切口显微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均具有良好的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植入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微创小切口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植入加植骨融合术治疗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改善率优4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5.8%。3例出现术中硬膜撕裂,术后无根性疼痛复发和腰椎不稳症状,椎间高度及复位程度无丢失,融合区均骨性融合。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可扩张型椎体间融合器植入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术中应注意对硬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较好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运用了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腰椎融合术.摘除椎间隙65个,融合节段65个.结果 术后随访1~5年,复查X线片,无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45例,基本消失9例,无明显缓解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0%.结论 运用腰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办法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较好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运用了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腰椎融合术.摘除椎间隙65个,融合节段65个.结果 术后随访1~5年,复查X线片,无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45例,基本消失9例,无明显缓解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0%.结论 运用腰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办法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伴有腰椎节段性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采用JOA评定标准,全部病人术后随访2年以上,所有手术均为同一手术者担任,对单纯的髓核摘除、髓核摘除+内固定、植骨术进行分组比比较疗效.结果 在各组病人中,神经根受压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太大差异;在解决术后腰痛的问题上,髓核摘除+内固定、植骨组较单纯的髓核摘除术治疗效果差别有统计意义,内固定植骨组治疗效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髓核摘除加内固定、植骨可有效解决患者术后腰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经后路髓核摘除(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侧隐窝及神经根管扩大术。结果手术治疗效果优良率达90%。结论对60岁以上本病患者应采用髓核摘除+侧隐窝及神经根管扩大术,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同时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19.
梁现会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69-16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1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不稳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髓核摘除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月,定期行X线、CT、MRI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装置良好。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03例,良38例,可11例,差1例,优良率92.2%。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是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护理指导、效果、经验.方法对2010—2011年我院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护理指导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0例痊愈,无其它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康复指导及预防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我们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及科学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身体功能.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腰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椎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所以医学界认为腰间盘突出属“腰腿痛,痹症”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