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分布规律。方法:采集4个研究单位诊治的929例DR患者的四诊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事先未经经验辨证的四诊指标提取证候要素。结果:得到23个公因子(即证候要素),经合并后,初步诠释为阴虚、气虚、血瘀、阳虚、痰、血虚、精亏、气滞、湿、热(火)10种病性类证候要素,其中阴虚、气虚、血瘀、阳虚位居前4位,为DR的多见证候要素,此与中医关于DR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一致。结论:因子分析是确定DR常见证候要素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取的证候要素,可作为DR辨证论治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of diabetes patients,LEA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因发病率高且波及全身大血管及微血管系统,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突出,最终导致糖尿病足坏疽而致残,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及致命的终点事件的发生[1]。本研究利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调查表》对LEAD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归纳分析,试图寻找LEAD的证候分型,为LEAD的诊治体系规范化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of Diabetes Patients,LEA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因其发病率高且波及全身大血管及微血管系统,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突出,最终导致糖尿病足坏疽而致残,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及致命的终点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1]。然而单纯的对症治疗对本病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中有其优势。中医药治疗体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中医证候学研究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中医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利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调查表》对LEAD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归纳分析,试图寻找LEAD的证候分型,为LEAD的诊治体系规范化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近30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主题检索及关键词检索方法检索1978—2010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糖周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证候要素分析研究糖周的证候特点。结果:符合入选要求文献22篇。入选病例1912例,涉及10个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其中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6个证候要素检出率大于10%。南方、北方患者主要证候要素分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近30年糖周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表现了其本虚标实的病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近30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主题检索及关键词检索方法检索1978—2010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糖周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证候要素分析研究糖周的证候特点。结果:符合入选要求文献22篇。入选病例1912例,涉及10个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其中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6个证候要素检出率大于10%。南方、北方患者主要证候要素分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近30年糖周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表现了其本虚标实的病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视觉电生理的关系。方法:将39例78眼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测。结果: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各证型组的P100潜时延长,与正常人组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Ps波的改变基本随单纯期→增殖期的发展而减弱,增殖期趋向于熄灭,其中以血瘀气滞证偏多。结论:DR中医证型对P-VEP的潜时、波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F-ERG的b波波幅有一定影响,面中医证型各组间的b波无明显差异,血瘀气滞证对OPS波波幅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2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型规律.方法 采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病例(症状表现),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的数据库.最后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证候可分为毒瘀神络、气阴两虚,毒瘀神络、气阳两虚和毒瘀神络、阴阳两虚三类.结论 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目前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出现的证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不同证型患者量表积分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方法] 将202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兼血瘀、气阴两虚兼湿热、阴阳两虚组,进行量表评测,研究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气阴两虚兼湿热组与阴阳两虚组糖尿病控制状况评价量表评分、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评分依次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阴阳两虚型患者糖尿病控制状况及生存质量最差,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患者较好,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最好。研究显示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不同证型之间的发病规律、疾病控制状况及生存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患者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DN)的中医证候分型进行研究,为其辨证论治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193例患者,收集四诊信息,将资料录入数据库。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再结合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点,归纳出DN的中医证型。结果糖尿病肾病拟定3类证型:气阴两虚夹瘀、气虚湿阻及阳虚血瘀,经与专家辨证结果比较,Kappa值0.75,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糖尿病肾病上述3种证型均反映DN在某个阶段的变化特征,可供中医临床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导致患者视力的显著下降,严重时会引起失明,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1],也是临床治疗的重点、难点.DR属于中医学视瞻昏渺、萤星满目、血灌瞳仁、暴盲、云雾移睛等范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客观定量地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为其先验概率分布情况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BM、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2020年6月4日,采用双人双机独立检索并交叉核对,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为临床辨治及证候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CBM、VIP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2月31日的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中医文献,提取文献四诊资料、证候要素、证候要素靶位等信息,进行数据规范化及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35篇,其中糖尿病本病期文献287篇,累计提取889个证型,1 544个证候要素,504个证候要素靶位,6 190个四诊条目;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文献48篇,累计提取205个证型,378个证候要素,67个证候要素靶位,1 572个四诊条目。本病期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阴虚、气虚、实热、痰湿,大血管病变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阴虚、血瘀、气虚、痰湿;本病期常见证候要素靶位依次为肾、脾、胃,大血管病变常见证候要素靶位依次为脉、脾、肾;本病期常见高频症状依次为口干口渴、乏力、多饮、多尿、尿频,大血管病变常见高频症状依次为肢体疼痛、乏力、口干口渴、心悸、头晕,与本病期表征差异显著。结论:阴虚、气虚是由糖尿病本病期进展至大血管病变阶段的贯穿疾病全程的基本证候要素,随疾病进展临床症状谱复杂化、多样化,痰湿、血瘀逐渐加重,呈由虚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64例糖尿病并血脂异常与600例血脂异常的人群中医证侯研究.发现二者虚证所占比例均较高,且前者虚证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发现,前者中医确定证侯明显高干后者.糖尿病直接影响了血脂异常中医证侯特别是虚证的形成.治疗糖尿病并血脂异常应在关注血脂异常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并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建议应以补虚为主.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中医证候特征、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基于"十一五"临床数据采集平台,对DN中医证候进行多中心、分层、横断面调查。结果 DN症状以神疲乏力、咽干口渴、面足浮肿、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络脉色紫怒张等多见;气虚证、血瘀证3期构成比均在60%以上,阴虚构成比呈下降趋势,而阳虚呈现上升趋势,Ⅳ、Ⅴ期普遍存在湿浊证,Ⅴ期血虚证构成比为80%;证素组合多达几十种,组合规律表现为随病程发展由少及多、由简单及复杂趋势。结论 DN证候具有虚实夹杂、证素组合等多维复杂性特点,但其证候分布及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方  曾霞  彭清华 《中外医疗》2009,28(7):148-149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群,它可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血糖代谢紊乱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欧美各国四大致盲病中占前列的眼底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DM)、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增生性DR(PDR)患者以及非增生性DR(NPDR)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分析其易感体质。方法:采用标准化的调查表对DM、DR、PDR、NPDR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结果:DM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以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为主,DR患者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PDR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为主,NPDR患者以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为主。结论:体质决定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症,DR)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的104例186眼,按中医辨证分组,分别以不同的空间频率(0.388Hz,1.55Hz)、不同颜色图象组合(黑/白、红/洋红、蓝/青)作刺激条件,检测在100ms检测点上的P-VEP(P100)的潜时(t)和波幅(V)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104例186眼中,气阴两虚型有103眼,以单纯性糖网症为主;而气滞血瘀型及阴阳两虚型各有47眼和36眼,均以增殖性糖网症为主,糖网症无论中医辨证分属哪种证候,其P100潜时均延长,波幅均下降,其中以气滞血瘀的潜时延长最为突出,阴阳两虚组的波幅下降最明显,而气阴两虚组的潜时和波幅改变最小。[结论]不同中医证候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P-VEP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因此,可以认为不同刺激条件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有可能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社区人群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发病因素调查。方法对T2DM并发DPN患者189例,使用中医证候量表分析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发病因素。结果(1)单证出现频率依次为气虚证102例(53.96%)、阴虚证89例(47.08%)、血瘀证69例(36.5%)、痰湿证49例(25.92%)、血虚证44例(23.28%)、火热证40例(21.16%)、阳虚证21例(11.11%);(2)轻度气虚证出现频率为60%,中度阴虚证、血瘀证和阳虚证出现频率分别为46.66%、44.44%、9%,重度阴虚证、血瘀证出现频率分别为55.88%、58.82%;(3)轻度单证出现率最高51.05%,中度、重度复合证出现频率分别为93.55%和100%;(4)证候组合形态有26种,轻度中气虚证出现率8例(17.02%),中度中气阴两虚出现率17例(18.27%),重度阴阳两虚血瘀证出现率10例(20.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年龄以及多伦多量表得分高是阴阳两虚夹痰瘀证的危险因素。结论气虚证、阴虚证是发病率最高的中医证候,随着DPN病变程度的进展,中医证型从气阴两虚证往阴阳两虚夹痰瘀证转变,且患病病程、年龄以及多伦多评分高低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所讨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标准是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研究、整合、优化以往中医糖尿病标准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际,研究而形成的能够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诊疗标准,文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鉴别诊断、处理原则、辨证施治、成药治疗、辅助疗法、西医治疗等分别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广和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的特色与优势,规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疗行为,促进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3型,每型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统计T2DM大血管并发症主要中医症状及与性别、体重、痛程等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中医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腰酸膝软(7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