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374-1375
哮病既是肺系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使用经方治疗寒哮、热哮、风哮、痰哮等证型取得良好疗效。除此之外,使用黄龙舒喘汤、安肺化痰汤、清咽止嗽方、温肺止咳方、止哮平喘汤等单纯中医中药治疗临床常见的咳嗽变异性哮喘亦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3.
1痰为哮病宿根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至明代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在《证治要诀·哮喘证治》中首次提出哮喘有宿根:“喘气之病,哮吼入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素有此根,  相似文献   

4.
哮病,又称哮喘病、哮证。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它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  相似文献   

5.
刘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在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间质性疾病等肺系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哮病的中医诊治上,既承继了前人之经验又能在现代医学对哮病的病理、发病机制方面的新发现、新认识的基础上,对哮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不泥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对于"痰"在哮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多有论述,不一而足。从哮病的临床治疗角度,联系传统中医典籍中的相关论著,依据哮病起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痰"属性的不同进行归纳,以加深对中医哮病及其治疗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姚雯  严季澜 《吉林中医药》2010,30(11):1006-1007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古代又有哮、哮喘、哮吼、哮嗽、哮拔、天哮、水哮、久哮、喘鸣、喘呼、喘喝、喘吼、齁(鼻合)、齁鼾、齁喘、(鼻叚)齁、呷咳、呷嗽、呴嗽等多个相关称谓,各称谓含义从文字角度看虽略有差别,却均能体现哮病发作时的症状特点——气喘且喉中有痰鸣声,因此,均为哮病的相关病名。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060-1062
哮病是慢性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哮病具有"夙根",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反复性,顽固性,常常迁延难愈,长期的服药导致患者依从性不好,对此,笔者从食疗的重要性、哮病应用食疗的依据和如何对哮病进行辨证用膳进行了研究总结探讨,建议临床中哮病患者可"辨证用膳"予食疗,进行"养""疗"结合,以食代药,实践表明"药补不如食补",且哮病的食疗服用方便,故对于哮病的防治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哮病是一种有宿根的、急性发作的以呼吸困难、喉间有哮鸣音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对哮病的治疗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现就近年中医治疗该病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机理中医认为哮病的病因是宿痰内伏于肺、膈,外感六淫而发。西医认为本病是因过敏体质者吸入过敏抗原微粒或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多而导致发病。多数学者同意以上看法,但也有部份学者认为以上看法仍有不全面之处。宁卫国〔1〕、全权〔2〕、何琴〔3〕及邱志楠等〔4〕认为本病尚与肺经瘀血有…  相似文献   

10.
哮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中医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哮病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等方面有诸多论述,但各时代对其称谓却不统一。因此,弄清哮病病名在历代的沿革情形,不仅有助于阅读古代医学文献,准确把握文献含义,还有助于有关哮病科研的开展。故主要从历史源流角度对哮病病名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1.
介绍刘建秋教授治疗哮病的经验。认为发当攻其邪,根据风、热、痰、气、寒、瘀六种主要致病因素,提出了祛风涤痰法、清热宣肺法、温肺化饮法、活血化瘀法、温阳理气法、扶正固脱法六法。未发当扶其正,根据肺、脾、肾三脏虚损是其致病基础,提出了健脾益气法、调补肺肾法二法。  相似文献   

12.
从发作时间而言,哮病受痰饮影响多在夜间或饱餐之后,情志刺激亦是其诱发因素,这是临诊时常易忽视的问诊要点;从痰色质量而言,痰量的多少与痰色的改变亦充分反映了哮病痰饮证候的轻重;体质量的增减变化亦是临床常易忽视的症状表现,急性发作时,水津不布,痰饮内停,体质量增加;症状缓解时,水津疏泄,痰饮布散,体质量复常。这不仅为临床医生初步判断痰饮停积的多少做出量化上的裁定,也为评估哮喘病情轻重做出了及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哮病辨证体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 ,哮病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按寒热辨治 ,缓解期从脾肾入手。但该体系不能充分反映哮病的证治规律 ,亟需发展完善。根据哮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把其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 ,同时以脏腑辨证为纲 ,把哮病归纳为鼻哮、肺哮、肝哮、脾哮、肾哮五个证型 ,称之为“三期五证”辨证体系。其特点有二 :强调了鼻、肝在哮喘发作中的重要性 ;哮喘发作期患者有相当一部分应从脾肾治疗 ,不应墨守寒热辨证的陈规。  相似文献   

14.
李海鹰 《光明中医》2016,(13):1962-1963
哮病是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为北方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冬春季。常突然发病,迅速缓解,也可常年反复发作。发作期有寒哮、热哮之分。缓解期有肺虚、脾虚、肾虚之分。因证型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所以在临床护理中,除需要一般护理外,更应根据哮病的证型实施辨证施护,以达到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缩短病程、减少发病次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风痰调治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德新  潘丰满 《四川中医》2005,23(12):13-15
本文从风邪犯肺、风痰伏肺、哮病治风治痰等方面论述了风、痰与哮病的发病观及治疗特点.认为风、痰与哮病发病相关.外风伤肺,内风扰肺,外风引动内风、痰浊,是哮病发作的根本.治疗当以疏风解痉,祛风降气化痰与调理脏腑并重.  相似文献   

16.
病因、病机是中医研究和阐述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理论,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大概经历了4个时期,终提炼、升华成因、机框架:一为秦汉起源期,从《黄帝内经》对哮病病因、病机最早的文字记载,到张仲景《金匮要略》,形成了哮病病因、病机理论的早期认识;二为晋隋唐发展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对哮病的病因、病机认识逐渐扩展;三为宋金元丰富期,《普济本事方》、《丹溪心法》丰富了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四为明清完善期,继承并完善了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同时按照空间维度,将哮病病因、病机理论进行归纳、提升,分为外感、内伤和病理产物致哮。  相似文献   

17.
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大概经历了4个时期,一为秦汉起源期,从《黄帝内经》对哮病病因、病机最早的文字记载,到张仲景《金匮要略》,形成了哮病病因、病机理论的早期认识;二为晋隋唐发展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对哮病的病因、病机认识逐渐扩展;三为宋金元丰富期,《普济本事方》《丹...  相似文献   

18.
19.
哮病之本在于痰饮,多反复发作而难愈,现通过两则哮病发作期的病案,反思哮病发作期重视脾胃,扶助正气之重要性。所持观点与中医内科教材提倡的"发时攻邪,缓时扶正"略有不同,尤其对于年老正气虚患者,扶正应贯穿于哮病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姜良铎教授哮病辨治12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文浩 《河南中医》2004,24(2):19-20
姜良铎教授从事内科临床30余载,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呼吸热病的辨治颇具心得,现将其辨治哮病12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