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凤兰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8):2678-2679
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血管内膜的基础上产生病变,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常导致脑梗塞而出现偏瘫等神经症状。临床上多数在50岁以后起病,男性较多,常在休息、睡眠、安静状态下发病,其症状视病变程度部位而异,通常不出现意识障碍,若为大范围的脑梗塞,可有意识障碍,生命征异常。常见有肢体麻木,吐词不清,重者可出现偏瘫、失语。常见的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此病为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治疗和护理上均有其特色,现就其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脂蛋白(a)[Lp(a)]是一种特殊的脂蛋白,具有促进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特征.Lp(a)是一个独立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1].尤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较大,有资料[2,3]提示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Lp(a)水平与糖尿病之间有种关联. 相似文献
5.
对经脑CT证实脑血栓形成85例作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在发病6小时后入院作颅脑CT确诊。男58例,女27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28岁,平均59±10岁,其中25~岁组5例,41~岁组9例,51~岁组38例,61~岁组20例,71~岁组8例,>81岁组5例。1.2临床表现特点:安静时发病52例(61.18%),在活动、劳累及情绪改变时发病24例(28.24%)。大多数病人舒张压不超过14.6kPa,收缩压不超过26.6kPa,而以21.3/12.skPa以下水平发病占首位,ZI.4~26.6/12.6~14.6kPa次之。本组85例患者中,有高血压史56例,就诊… 相似文献
6.
脑血栓形成随老年人口增加,其发病率亦相对增多。笔者从1983年1月~1992年12月10年间共收治脑血管意外276例,其中脑血栓形成149例(53.98%)。本文仅就资料较完整、首发的急性脑血栓形成96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发病诱因、危险因素及先兆预报,以便早期诊治。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8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1.52∶1,年龄41~80岁,以51~70岁为多,占66例。多在安静时发病占53例(55.20%),在活动、劳累及情绪改变时发病者29例(30.21%),偏瘫逐渐进展达高峰时间分别为4小时内12例,4~24小时37例,2~3天26例,4~7天14例,… 相似文献
7.
我院1984年8月至1992年10月收治脑血栓患者462例,其中并发癫痫19例(4.1%)。本文仅对19例并发癫痫病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9例中男14例,女5例,年龄52~79岁,平均59.8岁。所有病例无癫痫家族史,52岁以前无癫痫发作史,肢瘫后癫痫6例,肢瘫急性期癫痫1例,无肢瘫型脑血栓以癫痫为“首发”症状12例,癫痫多无明确诱因,夜间睡眠中发作14例,白天活动中起病5例。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既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影响周围神经系统,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较为常见,但糖尿病对中枢神经的影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糖尿病患者患脑血栓其死亡率高,且致残率高,许多患者留下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伴有糖尿病的脑血栓患者,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均有别于非糖尿病患者,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蚓激酶治疗老年性脑血栓形成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3年2月~1994年5月,我们用抗血栓新药蚓激酶(博洛克)治疗老年性脑血栓形成患者55例,取得较好疗效,且患者血浆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及分组 脑血栓形成75例,均经CT检查证实有脑梗死灶。将患者随机分为博洛克组(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无昏迷病例。1治疗组:55例。男38例,女17例,年龄61~83(平均66.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56天,平均24天。首次发病18例,第2次以上发病37例。梗死灶最小0.9cm×0.6cm,最大3.25cm×2.86cm… 相似文献
10.
探讨2例糖尿病性基底节区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疗效及影像学变化的异同。方法 对2例糖尿病性基底节区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变化及治疗经过进行比较,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的起病原因均为血糖长期未能控制。其中1例为糖尿病非酮症高血糖症, 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偏侧舞蹈症。另1例为酮症高血糖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症状及偏侧肌张力增高,但影像学上可见双侧对称性病变。2例患者的症状改变与其血糖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 糖尿病性基底节病变多见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的高血糖症患者,病变部位以纹状体为主,影像学上有其特征性变化。控制血糖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发病率和发病总数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较正常人群高3~4倍.血脂异常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作者旨在对糖尿病血脂代谢与其并发症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治疗意见.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其主要病因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本研究旨在观察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贾桂芝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6):839-840
脑梗塞最常见的原因是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的颅内、外段在内膜病变基础上形成血栓。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受阻,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因缺血、缺氧或低血糖而软化和坏死即脑梗塞。血栓形成后根据其进展速度,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1)完全性卒中:亦称为急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较严重,较完全,发展较迅速,一般6小时内达高峰。(2)进展性卒中:局限性脑缺血逐渐进展、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呈逐渐加重、在数小时至1~3天亦长达3~5天内仍不断进展。 相似文献
14.
李剑鸣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广州)》2003,(64):30-31
急性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表现之一。致残致死率较高,患者血糖控制欠佳,部分表现为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部分初次诊断为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本文通过对28例临床资料的分析,以加深对该病变的认识,为临床医生的观察和预防提供帮助,以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引起的植物神经病变。未被人们认识和重视,为此我们检查了120例5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发现基本上都有植物神经病变,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随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病史询问,植物神经系统检查及一定的临床检查。病人的年龄在55~82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38例,病程在5~30年不等,10年之内者72例(61.6%),10年以上者48例(38.4%)。我们主要观察心血管反射、消化系统反应、膀胱及性功能异常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范玫 《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山东)》2007,9(2):35-35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发病率高,也是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所以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至关重要。我科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6例现将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感染多重耐药菌(MDROs)的分布特点、DFU感染MDROs的危险因素及对DFU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57例DFU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是否感染MDROs分为两组,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MDROs感染及糖尿病足溃疡结局的单因素分析,logistics回归进行MDROs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MDRO阳性组中共分离出MDROs78株,居前三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6.7%(13/78)、肠杆菌16.7%(13/78)、铜绿假单孢菌15.4%(12/78).MDROs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两组在糖尿病病程、入院前住院次数、入院前抗生素应用时间、溃疡类型、溃疡大小及骨髓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ogistics回归分析,入院前住院次数、入院前抗生素应用时间、溃疡类型、溃疡大小、骨髓炎是MDRO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DRO阳性组截肢率高于MDRO阴性组(60.9% vs 37.0%,P<0.05).结论 入院前住院次数、入院前抗生素应用时间、溃疡类型、溃疡大小及骨髓炎是DFU感染MDROs 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MDROs影响溃疡的结局,增加截肢的风险,更好的控制MDROs是改善DFU预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生化指标的特点,分析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比较单纯糖尿病与合并DR患者的病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尿蛋白水平.[结果]DR的发生、发展与病程、血糖、HbA1C、血脂水平有关,且可通过尿蛋白的发生与否及严重程度预示DR的存在.[结论]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监测及控制尿蛋白,定期检查眼底,可预防DR的发生及延缓DR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朱芳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6,5(10):79-80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在糖尿病诊断及监控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按WHO诊断标准诊断的糖尿病180例,健康对照组70例,用DS5型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HbA1C。结果 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糖尿HbA1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空腹血糖水平越高HbA1C含量越高(P〈0.01)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结论 检测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诊断及治疗具有临床意义,是评价血糖控制方案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0.
谢灵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5):71-73
目的:分析冠脉CT血管造影(CTA)评估糖尿病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6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疑似糖尿病冠脉临界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CTA及CAG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A在糖尿病冠脉临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另评估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结果:经CAG诊断共存在265个节段狭窄,显著性狭窄85个节段;经CTA明确诊断76个显著性节段狭窄,另误判显著性狭窄节段22个;CTA在诊断糖尿病冠脉临界病变中灵敏度为89.41%,特异度为87.78%,准确度为88.30%,阳性预测值为77.55%,阴性预测值为94.61%.结论:CTA在评估糖尿病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病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