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索应用^131I标记CEA单抗治疗结肠腺癌肝转移后对荷瘤裸鼠血清、腹水和癌组织中CEA水平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人结肠腺癌裸鼠肝转移后10min(早期治疗组)、10d(中期治疗组)、20d(晚期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CEA单抗;并以模型建立后经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的正常小鼠IgG作为对照组。于接种癌细胞4周后,采集血、腹水和癌结节,分别检测其CEA含量。结果 早期治疗组的血、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早期应用^131I标记抗CEA单抗能有效地降低荷瘤裸鼠的血清、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应用1 31 I标记抗CEA单抗治疗结肠腺癌肝转移后对荷瘤裸鼠血清、腹水和癌组织中CEA水平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人结肠腺癌裸鼠肝转移后 10min(早期治疗组 )、10d(中期治疗组 )、2 0d(晚期治疗组 )经尾静脉注射1 31 I标记抗CEA单抗 ;并以模型建立后经尾静脉注射1 31 I标记的正常小鼠IgG作为对照组。于接种癌细胞 4周后 ,采集血、腹水和癌结节 ,分别检测其CEA含量。结果 早期治疗组的血、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早期应用1 31 I标记抗CEA单抗能有效地降低荷瘤裸鼠的血清、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结肠皮下易位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并对其肿瘤生物学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10只BALB/C nu/nu裸鼠,将其盲肠转移至皮下,并将携带荧光的肿瘤移植在盲肠处;对5只荷瘤裸鼠予以20 mg/kg的氟尿嘧啶(5-FU)腹腔注射(处理组),另5只作为对照.观察成瘤裸鼠肿瘤生长情况、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转移情况.结果 10只裸鼠模型均成功构建,肿瘤移植后荧光灯下最早发现肿瘤时间为3~9(4.7±1.3)d.5-FU处理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1例,对照组淋巴结转移1例,腹膜转移1例;原位肿瘤、淋巴结和腹膜转移肿瘤病理检查均为低分化癌.结论 结肠皮下易位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有建立方便、成功率高、肿瘤易早期观察、可反复取材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结肠癌新模型.  相似文献   

4.
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种植癌及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建立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为研究结肠癌的转移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人结肠腺癌细胞株SWlll6接种于裸鼠皮下,形成稳定传代的皮下种植瘤。再取该肿瘤组织块原位种植于裸鼠结肠壁,建立类似于临床的结肠癌模型。观察原位种植肿瘤的成瘤率,生长情况,转移率和腹水出现率。结果 原位种植成瘤率为l00%(24/24),区域淋巴结转移率l00%(24/24),腹膜转移率为9l.7%(22/24),肝转移率为75.0%(19/24),腹水出现率为25.0%(6/24)。荷瘤裸鼠晚期出现消瘦和全身衰竭,中位生存期为l0周。结论 该实验的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的生物学行为与临床病程非常相似,为研究结肠癌转移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s2O3对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NF-kB p65、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共22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顺铂组及不同浓度(1.5、3.0mg/kg)的As2O3组(简称As2O3组)。用原位杂交法检测survivin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NF-kBp65、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瘤中NF-kB p65蛋白及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密度As2O3组明显低于顺铂组和对照组(P〈0.01),顺铂组也低于对照组(P〈0.01);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则相反(P〈0.01)。NF-kB p65蛋白、survivin蛋白及survivinmRNA阳性表达间相互呈正相关,而三者的表达均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As2O3可能通过抑制NF-rBp65的活性抑制survivin,从而激活caspase-3,诱导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的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经皮肝穿刺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价值及其适应证。方法:在B超引导下,使用RF2000射频仪对23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共39个转移结节)进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CEA、瘤体血供及大小的变化。结果:术后7d肝功能恢复至正常,78.3%患者血清CEA术后30d内降至正常范围(P<0.05)。彩色B超及CT复查显示:瘤体直径<5cm者,于术后1-6个月内其瘤体血供消失、体积缩小甚至消失。瘤体直径≥5cm者,于术后1-6个月内瘤体血供消失、体积缩小。结论:经皮肝穿刺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疗效确切、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通光敏剂profrinⅡ纳米化后光动力疗法(PDT)对结肠癌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超声乳化法构建profrinⅡ纳米微粒,建立人结肠癌LOVO细胞裸鼠种植瘤模型,把荷瘤裸鼠分为对照组:不注射光敏剂,不用激光照射;纳米微粒光敏剂组:注射profrinⅡ纳米微粒悬液,不用激光照射;普通光敏剂PDT组:注射profrinⅡ后3h,激光照射30min;纳米微粒光敏剂PDT组:profrinⅡ纳米微粒悬液注射后3h,激光照射30min。经小鼠尾静脉注入profrinⅡ纳米微粒(30mg/kg体重),光敏化3h后用半导体激光仪垂直照射肿瘤30min(能量密度9J/cm^2)。然后连续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及荷瘤裸鼠生存时间,瘤体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分析。结果纳米微粒光敏剂PDT组在治疗后早期产生明显的抑制肿瘤增殖作用,瘤体组织坏死,腺腔样结构解离破坏,微血管坏死,血栓形成。纳米微粒光敏剂PDT组与对照组和纳米微粒光敏剂组相比,延命率提高65.2%和58.3%(P〈0.05),抑瘤率增加87.9%和87.5%(P〈0.05);与普通光敏剂PDT组相比,延命率提高18.8%(P〈0.05),抑瘤率增加56.0%(P〈0.05)。结论纳米微粒光敏剂PDT可明显抑制裸鼠结肠种植瘤生长,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病例1,女,49岁.因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10 d于2011年7月11日入住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AFP3.8 μg/L.B超检查:肝右后叶内实性结节;CT检查:肝右叶包膜下乏血供结节,诊断为肝转移癌(图1);无肝炎病史;2009年9月因结肠腺癌行根治性手术,术后定期复查肿瘤无复发.入院诊断:继发性肝癌.2011年7月16日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肝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侧膈肌,压迫肝脏使肝脏表面形成凹陷,肿瘤完全嵌于肝实质内,但与肝脏界限清楚,遂行膈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膈肌转移腺癌,考虑为结肠来源(图2).2011年7月26日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无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无肝转移、术时合并肝转移和术后发生肝转移的各30例结直肠癌组织以及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对照组)中的COX-2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年龄、Dukes分期等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比较无肝转移、术时肝转移、术后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COX-2表达水平。结果COX-2表达情况: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在术时肝转移组和术后肝转移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等级、病理类型、术前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19-9(CA19-9)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COX-2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肝转移相关,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抗黏附药物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抗黏附药物丹参、蛇毒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用24只Balbc/c裸鼠,用保脾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4ml(对照组)、丹参0.7 ml(丹参组)、蛇毒(3.125×10~(-2))U(蛇毒组)、丹参0.7 ml加蛇毒(3.125×10~(-2))U(丹参加蛇毒组);比较各组原位移植瘤生长及肝转移发生情况,肝表面转移癌结节数与结节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关系。结果 实验各组均有脾内原位移植瘤生长,24只裸鼠均存活。对照组和丹参加蛇毒组各有5只裸鼠发生肝转移,丹参组和蛇毒组各有4只裸鼠发生肝转移。各组间肝转移结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对照组高于丹参组(P=0.018)和蛇毒组(P=0.018)及丹参加蛇毒组(P=0.008)。平均肝转移癌结节数与癌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抗黏附药物可减少肝转移结节数目,有效干预实验性结肠癌的转移,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癌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ConA损伤组、CGRP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n=20),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ConA损伤组用ConA诱导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CGRP干预组在用ConA诱导建模前体外注射CGRP,各组中10只于处理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肝脏的平均血流灌注量,另10只活体观察肝脏微循环流速,最后处死,全部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CGRP干预组肝脏的平均血流灌注量和血液流速较ConA损伤组明显增加(P〈0.01),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2组的血细胞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RP能够通过改变肝脏组织的灌注影响急性肝损伤时肝脏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靶向治疗效果.方法 脂质体法转CD基因至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45只BALB/c裸鼠采用经门静脉注射转CD基因LoVo细胞(LoVo-CEACD,0.2 mL,107/L)至裸鼠体内建立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即对照组、前药治疗组及前药热疗组.3组分别经腹腔注射42℃生理盐水和38℃5-FC及42℃5-FC.5-FC剂量为500 mE/(kg·d),连续21 d后,待动物自然死亡,观察自然生存期、肝脏转移率、肝脏转移结节数;切取肝脏转移瘤组织,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大肠组织,行RT-PCR检测各组织CD基因表达,观察各组织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目的基因在肝脏转移瘤组织中能有效表达,在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大肠组织中无表达.3组的自然生存期分别为(25.80±3.65),(34.27±4.08).(41.87±3.91)d;肝脏转移率分别为100.0%(15/15).40.0%(6/15),13.3%(2/15);平均肝脏转移结节数分别为(2.93±1.16),(0.80±1.01).(0.20±0.56)个.前药治疗组和前药热疗组的自然生存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3组间的肝脏转移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分别为4.59%,9.87%,17.4%,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有明显的靶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胞嘧啶睨氨酶(CD)基因联合5-氟胞嘧啶(5-FC)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30只BALB/c裸鼠经门静脉注射人结肠癌Lovo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转基因组和非转基因组,每组15只.转基因组:经腹腔注射病毒上清(0.2 mL/d,共5d)进行原位基因转染;非转基因组经蝮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d,共5d),2组同时腹腔注射42℃500 mg·kg-1·d-1)5-FC.治疗21 d后将动物处死,观察肝脏转移率和转移结节数,PCR法检测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的整合,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的表达,观察肿瘤病理学变化.结果:目的基因成功转染并在肿瘤组织中有效表达.转基因组与非转移基因组肝脏转移率分别为26.7%(4/15)、100.O%(15/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转移结节数分别为0.60±0.83、2.40±0.99(P<0.001).镜下转基因组肝内转移癌细胞变性,染色体消失,可见凋亡小体,而非转基因组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原位基因治疗联合前药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与患者复发及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根治性手术的127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生存及预后情况。结果:25例(19.7%)联合脾或脾、胰体尾切除术(切脾组),102例(80.3%)未行脾切除术(保脾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保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1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仅1例(4%),为肝转移;而保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6例(5.9%),其中腹腔内种植转移致大量腹水3例,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1例,腹腔内淋巴结转移1例。2组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患者5年存活率为18.2%,而保脾组为41.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切2脾与否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复发及转移无明显影响,但保留脾脏能延长患者术后的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转染人白细胞介素-18(hIL-18)基因的大肠癌细胞株,并研究IL-18基因转染后SW480细胞肿瘤原性的改变。方法:将携带hIL-18的质粒pcDNA3.1-hIL-18转导入人大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中,通过药物G-418进行筛选,利用RT-PCR和ELISA法对IL-18的表达进行检测;通过裸鼠致瘤实验观察肿瘤原性的改变。结果:IL-18基因成功转导入SW480细胞中并能顺利表达;RT-PCR电泳结果显示IL-18基因在mRNA水平有表达;ELISA结果显示,106个转染细胞在24 h内分泌IL-18的含量是(145.71±4.42)pg;空载体转染的细胞未检测到hIL-18;生长曲线显示转染hIL-18基因后的细胞生长明显减慢;黏附曲线显示SW480-hIL-18组的黏附率在各个时相点均明显升高,而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致瘤实验表明,接种SW480-hIL-18细胞的裸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SW480组和SW480-pcDNA3.1组;抗瘤实验结果显示,放射灭活的SW480-pcDNA3.1细胞和SW480-hIL-18细胞免疫接种裸鼠后,再接种SW480细胞于裸鼠左侧背部皮下,SW480-hIL-18细胞免疫接种组肿瘤长出的时间比SW480-pcDNA3.1细胞免疫接种组明显延长,并且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SW480细胞免疫接种组。结论:hIL-18基因能成功整合到SW480细胞基因组中,并且能在转染的肿瘤细胞中持续表达。hIL-18基因转导后的SW480细胞生长受到抑制,黏附能力增强h,IL-18基因转染降低了SW480细胞的肿瘤原性;hIL-18基因修饰的SW480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为大肠癌基因工程肿瘤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肝入肝血流加肝静脉阻断术在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行半肝入肝血流加肝静脉阻断术42例(A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术30例(B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术30例(C组),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第1、3、6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53.5±87.9)、(612.8±101.6)和(646.7±136.6)mL,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第3、6天的血清ALT、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C组,而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01),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术后腹水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半肝入肝血流加肝静脉阻断术可显著减少肝切除术中的出血,减轻术中、术后肝功能的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对SD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锻手术组、肝缺血再灌注(IR组)、肝缺血再灌注加S-腺苷蛋氨酸干预组(SAM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暴露肝门并游离十二指肠韧带,20min后关腹。IR组和SAM组均以肝脏缺皿20min后再灌注的方式造模。SAM组于术后1h腹腔注射思美泰100mg·kg。·d^-1,假手术组和IR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第1、4、7、10天各处死6只大鼠,测定其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含量,同B寸取肝左叶部分组织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SAM组各个时相点血清ALT、AST、TB水平均明显低于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M组肝组织病理学损害明显轻于IR组(P〈0.01)。结论:S-腺苷蛋氨酸能够明显刚氐转氨酶、TB,减轻肝病理损伤,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应用亚硝基胍(NTG)诱导鼠伤寒沙门菌(ATCC14028)形成营养缺陷型细菌,以观察其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裸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用NTG诱变鼠伤寒沙门菌(ATCC14028)后,用葡萄糖基础培养基+氨苄青霉素筛选出营养缺陷型沙门菌,将其静脉注射入10只无瘤裸鼠尾静脉,观察其毒性;同时将其注入20只荷瘤裸鼠中观察其治疗作用。结果:1只注射入营养缺陷型沙门菌的裸鼠死亡,而注射野生型沙门菌的裸鼠均死亡。20只荷瘤鼠1周后肿瘤组织均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结论:营养缺陷型沙门菌对裸鼠毒性弱,对肿瘤组织有趋化性及肿瘤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Smo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6例结肠癌组织中Smo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术后肝转移的关系。结果:正常结肠组织中Smo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结肠癌组织(34.6%vs 66.7%,P<0.05),高T分期组、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低T分期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Smo蛋白阳性表达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o蛋白阴性表达组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时间显著迟于阳性表达组([48.73±8.02)月vs(27.98±6.86)月,P<0.01]。结论:结肠癌组织中Smo蛋白异常表达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mo蛋白表达情况可以作为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巨大肝癌的可行性及其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巨大肝癌的临床资料,并对外科治疗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6例肝癌患者中合并乙肝肝硬化76例,丙肝肝硬化2例。合并门静脉、肝下腔静脉(IVC)癌栓分别为10例和5例。86例中行Ⅰ期和Ⅱ期肝切除术分别为60例和26例;其中规则性右半肝和左半肝切除术分别为9例和8例、联合肝段切除术69例。术前门静脉栓塞(PVE)6例;全肝、患侧半肝、第一肝门、无血流阻断切肝术分别为10例、例、606例、例。术中行门静脉和IVC癌栓取出术分别为10例和5例。86例中治愈81例(占94.2%);围手术10期死亡5例(占5.8%)。术后1年生存率达77.9%(67/86)。结论:巨大肝癌的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术前充分评估,术中仔细探查以及手术者的技术水平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