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颈动脉顺应性及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顺应性和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8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PP≤40mmHg组(PP1)25例,40mmHg60mmHg组(PP3)29例,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及心脏各指标。结果PP3组与PP1、PP2组比较,颈动脉紧张度与扩张性明显降低,而僵硬度明显增高。PP3组较PP1和PP2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增加。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室内径(LA)、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重量(LVM)与颈动脉紧张度呈负相关,而与颈动脉僵硬度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PP与颈动脉顺应性密切相关。PP升高,颈动脉顺应性降低,心肌肥厚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的意义.方法将初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47例经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左室肥厚组(n=45例)和非左室肥厚组(n=102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n=52例)和非内-中膜增厚组(n=95例),经询问病史、体检、测定动态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 h平均收缩压(140.7±14.1)比(128.3±12.3)mm Hg(1 mm Hg=0.133 kPa),24 h平均舒张压(86.4±8.9)比(81.6±9.3)mm Hg,白昼平均收缩压(142.8±13.9)比(130.9±11.1)mm Hg,白昼平均舒张压(86.9±8.8)比(83.4±9.0)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9.0±13.2)比(114.6±11.4)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2±9.4)比(67.5±8.1)mm Hg,24 h脉压(54.2±10.2)比(46.9±9.6) mm Hg,白昼脉压(55.9±10.5)比(47.5±9.1)mm Hg,夜间脉压(51.8±10.7)比(47.1±8.7)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8.4±2.0)比(7.2±1.9),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9.5±2.2)比(8.0±2.1),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55.6%比25.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与非内-中膜增厚组的上述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增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24 h PP)与左心室肥厚(LVH)及主动脉根部(AOD)扩张的相关关系。方法对6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 h 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患者30例作为A组,24 h PP<60 mm Hg的患者30例作为B组。结果A、B两组LVH和AOD扩张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24 h P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密切相关(P<0.01),与脉压和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AOD与24 h PP、24 h SBP、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 h PP与LVH及AOD扩张密切相关,24 h 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杂志》2006,14(7):592-592
该文目的是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检测的意义。方法:将初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47例经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左室肥厚组(n=45)和非左室肥厚组(n=102),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n=52)和非内一中膜增厚组(n=95),经询问病史、体检、测定动态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评价PPI反映左心室肥厚的价值。方法: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128例高血压患者的PPI,按PPI≤0.40(28例)、0.41~0.50(47例)、0.51~0.60(35例)和>0.60(18例)分为4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量各种参数,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比较各组LVMI的差异。结果:随着PPI的增加,LVMI明显增大(P<0.05);经Spearman's相关分析,PPI与LVMI的相关系数r值(0.467)大于PP、SBP及DBP的r值(0.423,0.304,0.296)。结论:PPI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HRV时域分析法,检测与分析80例高血压病(EH)患者时域分析指标及心率变异指数,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重量指数(LVMI)。30名健康者被同期检测,以作对照。结果80例高血压病患者时域分析指标及心率变异指数均比健康人明显降低,合并左室肥厚患者心率变异指数减低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同组其他高血压病患者。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损害参与了高血压的左室重构机制,且其损害程度可能伴随左室重构过程而加重。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 ( LVH)患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我们对 70例高血压患者的 2 4小时动态血压 ( ABPM)进行了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并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70例高血压患者均符合 WHO制定的诊断标准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伴 LVH40例 (观察组 ) ,男 2 5例 ,女 1 5例 ;年龄 45~ 64( 5 8± 4)岁。高血压不伴 LVH30例 (对照组 ) ,男 2 0例 ,女 1 0例 :年龄38~ 62 ( 5 2± 6)岁 ;均为 期高血压。两组均停用降压药物 1周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 IVST)、左室后壁厚度 ( 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重构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重构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经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斑块及两侧颈总动脉内径、扩张性(CD)、顺应性(CC)。EH组分为LVMI正常组及LVMI增高组。所测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H组CCA-IMT高于对照组,LVMI增高组最高;EH组颈总动脉CC和CD较对照组均低;EH组中LVMI增高组斑块检出率及严重程度最高,LVMI正常组次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EH颈动脉重构与LVH存在相关性,颈动脉重构发生早于LVH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左室肥厚组(A组)65例和无左室肥厚组(B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左室肥厚是判断高血压预后的指标,应有效控制血压并逆转左室肥厚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及收缩压昼夜差百分比(ΔSBP%)分为4组,杓型组(n=125):ΔSBP%≥10%但20%;非杓型组(n=92):ΔSBP%≥0%但10%;反杓型组(n=41):ΔSBP%0%;超杓型组(n=22):ΔSBP%≥20%。比较分析4组患者间双侧颈动脉IMT增厚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44.0%、非杓型组58.7%、超杓型组77.3%、反杓型组80.5%,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30.4%、非杓型组44.6%、超杓型组50.0%、反杓型组61.0%,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间颈动脉IMT增厚合并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20.8%、非杓型组34.8%、超杓型组40.9%、反杓型组48.8%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对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学特征具有独立预测的能力(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形态节律异常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以了解其造成心肌肥厚的原因。方法:将未予治疗的高血压患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64名,肾性高血压组64名,比较2组的脉压(PP)、血压变异性(BPV)、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彩色多普勒测定心肌重量指数(LVMI),统计分析LVMI与各动脉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肾性高血压组的PP、BPV、LHVI较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增高,2组的dSBP、dDBP、nSBP、nDBP差异无显性;2组的LHVI均与PP、BPV明显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心肌肥厚均与PP、BPV相关,提示PP、BPV可能是心肌损害的预测因子;而在平均动脉压相同的情况下,肾性高血压比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肌的损害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与左室肥厚 (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方法检测 93例EH患者与 32例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左室重量指数 (LVMI)。结果 :与对照组和EH1级患者比较 ,2、3级EH患者颈动脉IMT增厚 ,在EH患者中 ,4 1例伴有LVH ,其IMT较不伴LVH者增高 ,且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 (r =0 .6 0 1,P <0 .0 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 ,与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脉压及脉压的变化幅度,根据脉压分为两组:脉压小于60mmHg的低脉压组和脉压大于或等于60mmHg的高脉压组;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肾实质性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实验组(A组)对象为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肾实质性高血压病人,共52例;对照组(B组)为同期随机抽取的我院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两组均作动态血压检测(ABPM)。结果:A、B两组之间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则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A组收缩压、舒张压均〈10%,B组则〉10%,两组间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实质性高血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少,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发生卒中、左心室肥厚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关系。方法对280例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分为:晨峰组患者96例(MBPS≥35 mmHg),非晨峰组患者184例(MBPS35mmHg)。采集患者卒中病史,同时行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指标,探讨血压晨峰与发生卒中、左心室肥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晨峰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40.6%,非晨峰组发生率为28.3%,两组卒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晨峰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54.2%,非晨峰组发生率为40.2%,两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晨峰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为65.6%,非晨峰组发生率为52.7%,两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血压晨峰患者卒中、左心室肥厚、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增高,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血压晨峰,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对186例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分成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但无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内膜增厚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无颈动脉斑块组和有颈动脉斑块组的最大收缩压、最小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和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舒张压、最小舒张压、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全天平均动脉压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组的异常昼夜节律的检出率和动态血压负荷值等于或超出40%的检出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有斑块患者的动态血压负荷值增大和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