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例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患者的临床分析表明,本症多见于病程长、伴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肢端自行脱落者3例,截肢3例,死亡3例,提示预后严重。早期综合治疗是降低截肢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6例老年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猝死的死因分析,表明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应引起足够重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63~74岁,平均年龄66岁,病程4~15年.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治疗上又比较棘手,近年来,笔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急性肢端干性坏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原因未明、累及多器官系统的免疫性疾病。SLE出现肢体坏疽者罕见。我院自 1984年以来共收治SLE患者 75 3例 ,其中出现坏疽者仅 3例 ,现报道如下。病历摘要例 1 女性 ,30岁。主因发热伴皮疹 2年 ,四肢剧烈疼痛 5d于 1999年 5月入院。病程中有双足跟及踝关节一过性肿痛、雷诺现象和脱发。体检 :体温 38 3℃ ,面颊部有弥漫红色粟粒状充血疹 ,双小腿下 1/ 4以下和左前臂下 1/ 4以下青紫、苍白相间 ,明显肿胀和压痛 ,双足背、左桡动脉未扪及。化验 :RBC 2 91× 10 12 /L ,Hb 84g/L ,血小板 41× 1…  相似文献   

5.
肢端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肢端坏疽。临床所见肢端坏疽主要发生于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及雷诺氏病患者,多见于下肢。此类患者因原发疾病导致肢体神经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异常,肢端组织缺血而坏死。组织缺血、局部抵抗力下降所致的感染往往成为影响病灶愈合的主要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的总称,因合并感染引起肢端坏疽者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足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据报道,在美国1600万糖尿病患者中.有近25%的患者并发过足部溃疡;糖尿病足部溃疡多发于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者,病程超过20年以上者,45%患者存在有足部神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常见并发症,是由于末梢神经病变。慢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特殊病变,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往往久治不愈。是致残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需截肢治疗。现已成为糖尿病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使糖尿病患者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学习能力,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就要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即使发生糖尿病足,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足坏疽较非糖尿病高19倍,5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可高达40倍。大多数下肢血管狭窄患者没有症状,33%的患者为间歇性跛行,而仅有10%有严重肢体缺血性疼痛。近20年来我院救治的300余例糖尿病肢端坏疽中,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占40%,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占32%,动脉硬化闭塞占38%。动脉供血不足是影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最重要因素,重新恢复下肢正常血供是贯穿治疗始终的关键。早检查、早治疗的干预措施能使糖尿病足患者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缺血”而“失足”的伤痛。  相似文献   

9.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规范(草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肢端肥大症(以下简称肢大)是一种起病隐匿的慢性进展性内分泌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产生过量的生长激素(GH)。近30年来,我国在肢大的诊断和治疗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此诊治规范旨在总结、吸取我国现有的肢大诊疗经验,提高我国医生对肢大的认识,倡导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复方对糖尿病大鼠肢端坏疽的作用机制。方法给雄性Wistar大鼠空腹腹腔注射中等剂量的链脲佐菌素(STZ)后,适当调低室温,以建立糖尿病性肢端坏疽动物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糖尿病组,然后对治疗组用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方加以治疗;同时,测定各组在实验前、后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并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并在实验结束时取胰脏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和NO、丙二醛(MDA)浓度,记录各组实验期间饮水量、体重变化及肢端坏疽情况。结果实验前,糖尿病组与正常相比,FPG、TG、TC、饮水量明显升高(P<0.05),而体重、FINS水平和HBCI明显下降(P<0.05);实验结束时,治疗组与糖尿病组比较,FPG、TG、TC、MDA、NO、饮水量、NOS活性明显下降(P<0.05),而体重、FINS水平、SOD活性和HBCI明显上升(P<0.05),肢端坏疽症状亦较轻(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复方对糖尿病大鼠的肢端坏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NO、MDA等对胰岛β细胞损伤、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使糖尿病大鼠FINS及HBCI升高,血糖、血脂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同时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但SLE同时合并AIHA和肢端坏疽极为罕见。2005年3月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肢端病(Thyroid acropathy)又称甲状腺肢端粗厚(Thyroid acropachy),大都伴有甲亢现症或既往史,有人称为甲亢性肢端病(简称甲肢病).国外自30年代开始报告,国内报告不多.现将其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因和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46例糖尿病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足(OF)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因合并感染引起肢端坏疽者称为糖尿病肢端坏疽,若治疗延误或不适当,可导致截肢,是糖尿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现就我科2002~2005年收治的752例糖尿病中并发糖尿病足24例加以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足是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迟钝、痛觉丧失,或下肢中小血管及微循环障碍,以致足部供血不足,加上足部受压、创伤、感染而引发的糖尿病肢端坏疽,截肢率5%-10%,是糖尿病慢性致残性并发症。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防止肌肉萎缩,每天进行30-60分钟的全身及下肢运动,对预防糖尿病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病例1:患者,男性,59岁.因"口干、多饮、多食伴消瘦半个月余"入住我科.测血糖18 mmol/L,考虑初发糖尿病.家族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7℃,呼吸20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10/70 mm Hg(1 mm Hg =0.133 kPa),体重45 kg,身高172 cm,体质量指数23.83 kg/m2,肢端肥大面容,体型中等,余心、肺、腹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FBG) 12.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BG) 19.3 mmol/L,空腹C肽0.48ng/ml(0.81 ~ 3.85ng/ml),餐后2小时C肽0.52 ng/ml,糖化血红蛋白比例(HbA1C) 12.42%,抗胰岛素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均阴性,高糖抑制试验:生长激素(GH)(0'):25.9 μg/l,生长激素(30'):15.4 μg/l,生长激素(60'):18.3 μg/L,生长激素(120'):30.7 μg/L,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555 μg/l,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垂体前叶其他激素(甲状腺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睾酮、黄体生成素及卵泡生成素)正常.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5岁。2001年11月因为晚上用热水袋取暖发生右足跟部烫伤,大疱相互融合成片,占据整个足后跟。开始没有在意,认为休息几天,用针将水疱刺破,局部外用点消炎药就行了,可谁知3天后尽管大疱塌陷,但烫伤周围红肿,面积逐渐扩大,有化脓趋势。患者感觉到害怕,急忙到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肢端肥大症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2004年收治的11例肢端肥大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肢端肥大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糖尿病72.7%、脂代谢紊乱45.5%、心血管疾病45.5%、甲状腺疾病18.2%。结论有效地控制肢端肥大症原发病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或延缓其并发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研究糖尿病足坏疽愈合的影响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通过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25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观察患者糖尿病足坏疽愈合情况,分析影响糖尿病足坏疽愈合的因素,并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影响糖尿病足坏疽愈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高血压、年龄、病程、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等,在了解患者糖尿病足坏疽愈合的影响原因进行对症治疗,患者糖尿病足坏疽愈合提高。结论在全面了解患者糖尿病足坏疽愈合的影响原因后,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可以使糖尿病足坏疽尽早愈合,确保患者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