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的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对EB诊断的作用。方法对30例EB患者行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诱导痰检查和ECP检测,以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检测外周血和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结果EB患者的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EB患者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ECP浓度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均比外周血的相应指标更敏感,在EB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咳喘方对哮喘豚鼠肺组织嗜酸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中药咳喘方治疗哮喘的疗效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哮喘豚鼠模型,将60只符合实验标准的雄性豚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泼尼松组和咳喘方组,镜下观察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细胞计数的变化及肺组织嗜酸细胞浸润和凋亡的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组肺组织嗜酸细胞Fas和bcl-2凋亡基因的表达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咳喘方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细胞计数和肺组织嗜酸细胞浸润的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泼尼松组,而肺组织嗜酸细胞凋亡的数量则高于模型组和泼尼松组;咳喘方组肺组织嗜酸细胞凋亡基因Fas的表达较其他组增强,而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较泼尼松组和模型组低。[结论]中药咳喘方能减少哮喘豚鼠肺组织嗜酸细胞的浸润,促进嗜酸细胞凋亡基因Fas的表达,诱导嗜酸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疗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毕贞水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1):1346-1348
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是嗜酸粒细胞性肺疾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迟发性增高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也是早期不易确诊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1例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患者,其早期经多项检查未能确诊,后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为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此时,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明显。建议对于急性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全身症状不明显,而胸片或双肺CT呈实变性阴影者,应多次复查外周血细胞,必要时可采用电子支气管镜结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嗜酸粒细胞计数检查,以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小儿哮喘病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哮喘发作期、缓解期及肺炎患儿与正常儿童血清ECP浓度。同时检测最高呼气峰流速(PEF)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结果:哮喘发作组血清ECP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ECP与Eos之比值与PEF呈负相关。结论:血清ECP测定可反映小儿哮喘支气管粘膜炎症情况,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儿童高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和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特点,提高儿童高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一例儿童高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经实验室各项检查为佐证诊断证实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HES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嗜酸细胞(EOS)持续升高、EOS绝对计数及比例增高;骨髓象以成熟EOS为主,及以肝脾肿大为主的组织器官浸润,诊断时须排除其他疾病。结论血象和骨髓检查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液中反应性嗜酸细胞在诊断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器官移植受者63例依据排斥反应发生与否分为急性排斥组(24例)和非排斥组(39例),健康查体者40例为对照组,各取其抗凝血液制成血薄片,经瑞氏染色计数各组的反应性嗜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率,并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急性排斥组24例移植受者全部检出反应性嗜酸细胞[(12.2±2.3)%],阳性率100%;非排斥组39例移植患者仅2例检出反应性嗜酸细胞(平均为1.6%),阳性率5.1%,其特异性为94.9%;对照组40例均未检出反应性嗜酸性细胞. 急性排斥组嗜酸性粒细胞为(4.1±1.4)%,非排斥组为(3.9±1.6)%,对照组为(4.3±1.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间无差别. 结论:外周血中反应性嗜酸细胞可作为器官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H5亚型禽流感病毒单抗-生物素捕获ELISA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制备过敏性哮喘模型,腹腔注射抗原(卵蛋白,OA)致敏豚鼠,2周后使豚鼠吸入雾化卵蛋白激发哮喘发作,以正常豚鼠为空白对照组,比较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嗜酸细胞及BALF细胞总数及气道反应性,并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动物造模是否能模拟哮喘的病理状态。结果表明卵蛋白激发后,豚鼠的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嗜酸细胞总数较对照组增高,吸入组胺后气道内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病理学结果显示为嗜酸性炎性浸润。  相似文献   

9.
曹鸿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221-1222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7月我院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大部分患者存在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83.3%),内镜多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居多。病理改变为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胃肠道壁。治疗以激素为主。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及内镜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当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增高时可以怀疑本病,我们建议对于不明原因腹部症状的而常规内镜并无特异性发现的患者应常规行内镜下的组织学检查以免漏诊本病。  相似文献   

10.
谢正福  柳广南 《广西医学》1998,20(5):767-769
为探讨嗜酸性阳离子蛋白与慢性支气管炎争性发作期的关系,对18例支急发期患者和10例缓解期患者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并分别测定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的EC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急发期BALF中的ECP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对照组,而两组血清ECP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气道炎症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哮喘小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数量的改变及其与气道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健康6周龄SPF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B组以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方法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25^+Treg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炎症细胞数;BALF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分别与外周血CD4^+CD25^+Treg作相关分析。结果A组、B组小鼠外周血CD4^+CD25^+Treg占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5.81±0.76)%、(3.21±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与外周血CD4^+CD25^+Treg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和-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哮喘小鼠外周血CD4^+CD25^+Treg占淋巴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且与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韩雪梅  穆雪鹍  傅应云  陈子盛 《吉林医学》2012,33(19):4047-4049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在侵袭性肺曲霉病(IP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疑诊IPA的呼吸科患者,用ELISA方法行BALF和血清GM检测,用统计学方法了解BALF GM检测的诊断效率。结果:共入选82例临床高度怀疑IPA的患者,其中2例确诊IPA,10例临床诊断IPA,7例拟诊IPA,共计19例作为病例组,其余63例非IPA患者作为对照组。当以GM值为0.5作为界值时,BALF GM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2%、82.5%、59.3%和94.5%,而血清GM检测在同样界值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6%、90.5%、62.5%和86.4%;以GM值为1.0作为界值时,BALF和血清GM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可达100%,但BALF GM检测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68.4%和91.3%)明显高于血清GM检测(26.3%和81.8%)。结论:BALF GM检测在诊断IPA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斯美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mnchitis,EB)的疗效.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门诊收治的136例E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试验组患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阿斯美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半年复发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 s)计数、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呼吸一氧化氮值(FENO)、免疫球蛋白(IgE、IgA、IgG)水平、白介素5(IL-5)和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4.12%)、半年复发率(19.12%)均大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2.35%)、半年复发率(3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分别为(0.13±0.06)×109/L和(0.18±0.08)×109/L(P<0.05);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分别为(3.12±1.20)%和(5.49±1.57)%(P<0.05);FENO分别为(21.36±6.52)ppb和(29.10±7.37)ppb(P<0.05);IgE分别为(138.64±14.34)g/L和(167.28±16.39)g/L(P<0.05);IgA分别为(2.74±0.58)g/L和(3.11±0.60)g/L(P<0.05);IL-5分别为(22.10±7.69)ng/L和(35.08±9.61)ng/L(P<0.05);IL-8分别为(20.09±11.20)ng/L和(29.15±13.22)ng/L(P<0.05).结论 阿斯美联合布地奈德治疗EB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炎性水平,在临床治疗中有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静  莫育芹  磨勇 《西部医学》2013,(12):1835-1836,1839
目的 分析联合检测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浓度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价其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6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OPN及CEA浓度,分析两种标志物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病例组的OPN浓度为(78.3±24.2)ng/ml,CEA浓度为(36.2±24.6)ng/ml;对照组的OPN浓度为(42.8±14.8)ng/ml,CEA浓度为(2.4±0.8)ng/ml;单项检测OPN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60.0%及75.0%,单项检测CE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58.3%及73.3%,联合检测OPN及CEA的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7%及91.6%.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OPN及CEA可提高胃癌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检测方法简便,可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完成胸部手术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经病理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3例组成试验组,经病理确认为良性病变患者35例为对照组,分别获取试验组及对照组成员血清标本、BALF标本及活组织标本,对不同类型标本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做检测。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织中、BALF中、血清中MGMT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58.7%、52.4%和27%;肺癌组织的MGMT基因甲基化率与BALF 中MGMT基因的甲基化率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与血清标本中MGMT基因的甲基化一致性较差,其判断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低于BALF标本;35例肺良性病变对照组的肺组织标本、BALF及血清标本,均未检测到MGMT基因甲基化表达,其甲基化率为0。结论 BALF中MGMT基因甲基化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筛查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清中铁蛋白(sF)、糖链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测定在晚期肺癌光子刀放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测定48例肺癌患者放疗前及放疗后、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半年及58例肺良性疾病患者BALF和血清中SF、CA-199、CEA的水平。结果肺癌组BALF和血清中SF、CA-199、CEA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组内BALF的SF、CA-199、CEA水平高于血清(P〈0.01),而肺良性疾病组各项检测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BALF及血清中SF、CA-199、CEA在放疗后各期均低于放疗前(P〈0.01),各项指标以放疗后3个月内下降较快,其后下降缓慢。结论SF、CA-199、CEA与肺癌的病情变化呈负相关,其在肺泡灌洗液中较血清更敏感,对晚期肺癌患者光子刀放疗的病情动态变化、估计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7年7月~2012年7月武汉钢铁(集团)第二职工医院PHC患者76例(PHC组)、肝硬化患者53例(肝硬化组)和正常人群50例(对照组),采用酶偶联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GP73、AFP检测,分析两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PHC中的价值。结果①PHC组患者血清GP73[(208.3±53.6)μg/L]AFP[(871.2±497.6)μg/g/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74.8±26.4)、(91.7±68.5)μg/L]±11对照组[(31.6±7.7)、(12.7±7.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HC组患者血清GP73和AFP阳性检出率[81.6%(62/76)、63.2%(48/76)1分别高于肝硬化组[15.1%(8/53)、17.0%(9/53)]和对照组[0.0%(0/50)、0.0%(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检测对PHC诊断灵敏度[96.1%(73/76)]高于GP73和AFP单项检测[81.6%(62/76)、63.2%(4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检测的特异性与单项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C患者血清中GP73和AFP水平较高.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对PHC早期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大鼠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雌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哮喘模型低剂量IL-1ra(6 mg/kg)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IL-1ra(30 mg/ks)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卵白蛋白腹腔及皮下注射致敏加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建立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激发前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IL-1ra.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肺功能、肺泡灌洗液(BALF)炎性细胞构成、肺组织病理切片、血清总IgE含量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6(STAT6)mRNA以及核因子κB(NF-κB)mRNA表达情况.结果 哮喘模型组大鼠呼吸速率[(206±11)次/min]、呼气流量[(77±8)μl/s]、BALF嗜酸粒细胞比例(24.8%±1.3%)、血清总IgE含量[(72.5±8.1)ng/ml]、STAT6表达(0.294±0.048)和NF-κB表达(0.686±0.052)均明显高于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为(183±9)移c/min,(64±5)μl/,s,18.5%±3.1%,(63.4±4.8)ng/ml,0.229±0.038,0.613±0.062,均P<0.05]和高剂量治疗组[分别为(181±11)次/min,(57±4)μl/s,14.7%±2.1%,(41.4±7.8)ng/ml,0.194±0.076,0.352±0.267,均P<0.05].高剂量治疗组治疗效应优于低剂量治疗组(P<0.05).肺组织病理检查与以上结果相近.结论 IL-1ra对大鼠过敏性哮喘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同时调控STAT6 mRNA和NF-κB mRNA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诱导幼鼠食物过敏与哮喘发生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早期诱导小鼠食物过敏与后期哮喘发生的免疫相关性及其肺部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6周龄断乳雌性BALB/c幼鼠(n=37)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12),食物过敏组(n=13)和哮喘组(n=12)。造模结束后各组均采用卵清蛋白(OVA)雾化激发,检测各组血清IgE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IL-4、INF-γ水平,计算BALF中炎性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EOS)数量。取小鼠肺部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支气管管壁厚度和EOS浸润。结果食物过敏组与哮喘组血清IgE水平、BALF中IL-4水平、IL-4/INF-γ比值和EOS计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哮喘组BALF中IL-4水平和EOS计数显著高于食物过敏组(P〈0.05),而两组间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过敏组与哮喘组BALF中IFN-γ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肺组织病理观察显示,食物过敏组与哮喘组肺部组织嗜酸性细胞浸润均明显增加(P〈0.05),支气管管壁增厚,哮喘组EOS浸润数显著高于食物过敏组(P〈0.05)。结论食物过敏组和哮喘组模型均存在IgE介导的全身免疫应答增高,食物过敏所致的肺部Th1/Th2免疫失衡和炎性细胞浸润可能是后期哮喘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联合应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水平检测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探讨其对肺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拟诊为肺结核患者159例,分为肺结核组(n=91)和非肺结核组(n=68),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ADA水平和T-spot.TB斑点数,比较各组ADA水平和T-spot.TB的阳性率及其对肺结核诊断的灵敏性与特异性。结果: 肺结核组、非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清ADA水平分别为(22.10±6.60)、(16.90±6.35)和(8.70±5.98)U·L-1,肺结核组患者血清ADA水平明显高于非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ADA水平对肺结核诊断的阳性率为56.0%,T-spot.TB对肺结核诊断的阳性率为87.9%。采用平行联合试验,检测灵敏性为91.2%;采用系列联合试验,特异性为94.6%。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ADA水平及T-spot.TB斑点数能够显著提高肺结核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