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病机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林 《光明中医》2008,23(6):839-840
脑属阳,五行同心属火。痰瘀渐生,积于脑中之脉,至使脉道阻塞,气血不通,也成中风之变。中风病机当为:痰瘀阻络,阳气不布,阴气不应。  相似文献   

2.
中风恢复期重在治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四方 《河南中医》1997,17(1):19-19
中风恢复期重在治痰李四方河南省沁阳市中医院(454550)中风病恢复期病情多由重转轻,由危转生。但残余之邪未净,经络未和,气血未畅,滞而不达,脑脉瘀阻,元神失养是其主要病机。近年研究表明,痰瘀互结,痹阻脑络与现代医学动脉粥样硬化理论有相似之处。因此,...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风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可出现湿浊内生酿痰、经络郁滞、血行不畅,蒙闭清窍,脑脉阻滞或血溢脑脉而发中风,病机为脾虚痰瘀、胃气不降、上犯清窍。治疗以健脾、祛痰、活血、通腑,使脾胃健运,气血通畅,而中风之病可愈。  相似文献   

4.
《中医杂志》2009,50(9)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其急性期以标实为主,风邪所致气血逆乱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动因,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已经发生之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瘀火热之象渐显,痰热阻滞,腑气不通成为此时病机的主要矛盾.约有40%~50%的中风患者表现出痰热腑实证[1].急性中风通腑有利于半身不遂和神志障碍等症的好转,可减轻或防止中风之变证的发生[2].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元气耗伤、忧思恼怒等使瘀血阻滞,痰热内蕴,阳化风动,血随气逆而上犯于脑,终致脑脉瘀滞.临证常用如下治法.  相似文献   

6.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外,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窍闭阻的病机中风病病机认识过程经历了由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金元以后的"内风"立论,再到现阶段的"气"、"瘀"、"毒"等病理因素致中风三个时期。但中风病基本病机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中风的病机复杂,而气血逆乱,脑窍痹阻是病机关键。张根明[1]认为,正气内虚,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上犯脑窍,脑脉闭阻,神机失用,发为神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新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 从中风病定义看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中风病定义将中风发病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即正气内虚 ;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脑脉闭阻。其中正气内虚为病之根本 ,是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基础 ,也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前提。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是中风发病之枢 ,此  相似文献   

9.
中风以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为病机,风、火、痰、瘀、虚等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虽与五脏有关,但脾胃为重。治疗应调理脾胃,使气血通畅,气机如常。从脾胃论治中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复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而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本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按病理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尤以脑梗死最为常见。据有关报道脑梗死多为中经络,以气虚血瘀证居多。中医认为中风病多与风、火、痰、气、血、瘀六者相关,脑梗死尤与“气”之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20-2122
通过分析脑梗塞的风险因素,以血脉改变作为切入点。用血脉理论探索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为早期临床干预血脉危险因素来防止脑梗塞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早期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是血脉病变,血脉不和引发风、火、痰、瘀诸邪,进而痰瘀阻塞脑窍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所以治疗上应和血通脉论治早期缺血性中风。文章提出"血脉病"是早期脑梗塞危险因素。痰瘀互结、脑脉闭塞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和利血脉是预防与治疗脑梗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总结历代医家学者对中风的病机认识,结合中医络病理论,提出"肝肾阴虚,脑络瘀滞"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认为病位在脑,其与肝肾关系密切;病机中"肝肾阴虚"与"脑络瘀滞"并重,脑络瘀滞为病机关键,贯穿始终。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脑络瘀滞外延气滞、痰、虚、火、瘀等皆致脑络瘀滞而发病,是致病之标。立足病机,提出"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13.
安辰  王蕾 《中医药信息》2014,(5):116-118
脑为元神之府,虽独居身之高巅,但与脏腑联系密切。若脏腑病,津停血滞,易使痰瘀内生,影响脑之功能,导致多种脑病的发生。常见脑病如眩晕、头痛、中风、痴呆等皆可因于痰瘀为害,临床上仔细辨别痰、瘀及痰瘀的存在,根据不同证型予以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中风发病前多有风阳痰火之始动诱因,而脑脉破裂,血溢脉外所形成的瘀血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水瘀毒雅互结,损伤脑髓为该阶段的主要病机,阳明腑实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转归的关键,从而指出祛瘀利水、解毒开窍为该病的治疗大法,辅以通腑泻下有助于急性期的救治。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中风是常见的脑系疾病之一,中医药采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来治疗有着独到的优势。痰、瘀二毒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关键所在,而逐瘀安脑方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经验方,能够逐瘀解毒利水。通过从历代医家及导师对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逐瘀安脑方的组方原理及组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探索其机理,为逐瘀安脑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发生的气血逆乱,由于风、火痰、瘀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依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结合现代影像检查又分为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心脑之间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调节与神志方面;病理也相互影响。由于心脑之间经脉相互络属。因此脑出血后心脏受到影响而出现脑心综合征也是必然的。脑出血后产生各种内毒物质如儿茶酚胺、内皮素、皮质醇、各种代谢产物,一方面引发并加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另一方面作用于心脏引起脑心综合征;它们属于中风病的“毒邪”范畴,表现为痰毒、热毒、瘀毒,痰热瘀毒扰乱心神、阻滞心脉而出现脑心综合征,症状表现除出血中风的症状外,还有发热、烦躁不安、胸闷心悸、喘促痰鸣、呼吸困难、口干口臭、便秘尿赤、舌质红有瘀点瘀斑、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滑、脉涩或结代。心脏检查表现出心电图、血清心肌酶谱异常以及病理及超微结构方面有异常改变。其治疗应针对痰热瘀毒等毒性物质,并结合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机以及痰热瘀毒容易影响中焦脾胃气机而导致腑实便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以清热平肝、活血化瘀、通腑醒神为治疗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明珠平肝合剂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迷、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我院中风科自2001年5月开始,运用本院制剂明珠平肝合剂,治疗急性期中风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病为急性脑血管病,危害极大。李莉主任医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位在脑,脏腑积损,功能失常,痰瘀互结于脉络为其发病基础,火热生风,扰动气机,气血逆乱,导致痰瘀阻闭脑脉而急性发病,引起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出现中风诸症。故治之以清火调气法,使风火得息,气机调畅,脏腑经络功能恢复正常,从而阻挡疾病进展,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复方三酮脑通片是著名中医学家刘惠民治疗缺血性脑病之脑脉通方,主要由三七、川芎、葛根、羌活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活络之功效,用于脑脉瘀阻,中风偏瘫,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缺血性脑病。本文对复方三酮脑通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