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目的]分析肺痿中医证治用药规律。[资料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选择文献量及依据]以"肺痿"为关键词,检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初检出文献600篇,根据文题、摘要,排除重复,剩余200篇查找全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26篇,涉及方剂130首,涉及药物125味。[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统计疾病发作期、缓解期不同归经所属药物应用频次,每经使用一次作为一个统计单位,一味药材归数经分别统计。[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药物功效位依次为补气、化痰以及补阴,占总频次52.91%;药性位依次为温、平,占总频次59.29%;药味位依次为甘、苦,占总频次71.51%。药物归经位居前三位依次为肺、脾以及胃经,占总频次60.70%。中医证治,需注意补气、化痰及补阴等药物搭配,药性以温、平为主,治疗肺本脏兼顾脾、胃调治。[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针对疾病不同时期,深入开展肺痿中医证治研究。  相似文献   

2.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用药宜忌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按发作期用药和缓解期用药分类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56篇慢性支气管炎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作期用药899次及缓解期用药711次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发作期用药主要是温性,其次是平性和寒性的药物;缓解期用药主要也是温性药物,其次是平性的药物,再次是微寒的药物,热性药物也有涉及,但大寒和凉性药物则使用较少。发作期用药以辛味为最,其次是苦、甘,此三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90.7%,其他药味则使用较少;缓解期以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苦;"归经"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以归肺经的药物为最,发作期紧随其后的是归脾、胃、心、肝经的药物,缓解期用药紧随其后的是归脾、心、肾、肝经的药物。结论: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治疗时应该注意"温"性药物的应用,在发作期注意"培土生金"培补"后天之本",缓解期则注重培补"先天之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肺痿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收集、整理治疗肺痿疾病的方剂,录入系统,利用熵方法与apriori算法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181个肺痿处方进行分析,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药物有23味.apriori算法组方规律分析得到42个常用药对(支持度个数≤13),35个3味药物核心组合(支持度个数≤8),8个4味药物核心组合(支持度个数≤6),对肺痿方剂中药物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支持度个数≤10,置信度≤0.6.基于熵方法分析得到3味药核心组合32个,熵层次聚类得到9对组成新方的核心组合以及9个候选新方.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是中医方剂用药规律分析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4.
以探讨肺癌与肺痿的相关性为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和临床观察比较分析肺癌与肺痿的关系。结果认为中医学古籍中所讲的肺痿基本上就是现代医学的肺癌,其以咳嗽为主要症状,以肺热阴伤、痰浊上泛为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5.
由于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近年来肺系病证的发病逐年升高。哮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咳嗽、肺胀的发病居高不下,肺痹、肺痿的诊断病例有增加的趋势,肺系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全球的重要病证[1]。近年来,中医对肺系病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  相似文献   

6.
关怿 《河南中医》2013,33(6):981-982
目的:研究中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收集整理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建立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数据库,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结果: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为:生黄芪、山药、丹参、生地黄、葛根;按中药学分类统计,居于前列的为清热药、益气药、活血化瘀药、养阴药;从药物性味归经来看,以甘寒、苦寒之品,归肾、肺、脾胃经为多见.结论:中药治疗糖尿病以清热益气养阴及活血化瘀为法,应用甘寒、苦寒之药从肾、肺、脾胃同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肺痿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艳 《中医药信息》2003,20(6):10-11
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论述了中医对肺痿病的研究近况 ,主张在辨治肺痿时中医辨证当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的慢性虚损性肺系疾病,为多种肺系疾病的慢性转归,预后不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肺痿的研究作为一项热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肺痿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概述,为肺痿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分析米烈汉教授临床诊治肺纤维化(肺痿)处方用药特点,进一步探讨米老诊治肺痿学术思想与特色。方法: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收集有关米烈汉教授诊治肺痿医案,进行数据规范化录入,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米老诊治肺痿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组方特点,探讨米烈汉教授诊治肺痿用药规律,为该疾病中医药诊治提供临床指导价值。结果:通过对57首方剂,118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核心用药频次多以化痰、平喘、健脾、宽胸理气化瘀之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黄芪、鸡血藤、当归、甘草、陈皮、茯苓、厚朴、丹参等为主,多归于肺、脾、胃经等,衍生新方5种。结论: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米烈汉教授学术经验用药规律挖掘与分析,总结米老诊治肺痿病症多从"宗气为本"论治,用药从脾胃、肺等脏腑着手;肺痿病症日久,肺络瘀阻,虚瘀交结,需配伍活血通络之品以化瘀通利血脉,凝练挖掘有效方药,为临床诊治肺纤维化、优化长安米氏内科流派肺痿诊疗方案提供重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笔者在2005年曾治疗1例痿躄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患者,女性,32岁。2005年5月初诊。据述,此症由产后而起,曾反复发热、渐觉两足酸软,间有潮热。口渴烦热、眩晕,逐渐发展至两足痿软无力。不能久站、举步吃力、步调不整、肌肉消瘦、触觉迟钝、能食善饥、大便虚秘3年多,经多方求医,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蕊  沈洪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44-245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疾病.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本病属中医久痢、泄泻、肠辟范畴.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中医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指导下,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治疗手段因人而异,以中药内服与灌肠、栓剂、针灸等相结合,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病因病机(1)外感六淫.以湿邪为主.如《医学心悟》载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明矣.然有湿热,有寒湿,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2)饮食不节(洁).平素嗜食肥甘、或误食不洁之物、或夏月饮冷,湿热寒湿内蕴,壅阻气机,气血搏结发为本病.(3)七情内伤.《证因脉治》日七情内伤痢之因,忧愁思虑则伤脾,脾阴既伤……气凝血泣,与稽留之水谷相胶固……而滞下之证作矣.(4)脏腑虚弱.首先责之脾肾.《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现代医家将本病病因病机总结为(1)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无论是外感寒热湿毒之邪,还是情志不遂肝郁所致,以及久病命门火衰引起的泄利,最终都表现为脾胃受损,脾虚失运,湿浊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已建立的肺痿病数据库,探索肺痿的用药规律,期望为临床提供参考,并筛选出更适用于中医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方法 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药物研究数据库》,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法(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及隐结构分析法对该数据库进行深度分析。结果 (1)频数分析出现频次最高的20个药物依次为甘草、麦冬、苦杏仁、黄芪、南沙参、川贝母、白术、茯苓、半夏、紫菀、当归、党参、栝楼、桔梗、五味子、桑白皮、天冬、生地黄、丹参、薏苡仁;(2)因子分析共提取出7个因子,F1为降逆下气药组,F2为滋阴清热药组,F3为健脾化痰药组,F4为健脾祛湿药组,F5为补气化瘀药组,F6为清热化痰药组,F7为滋阴生津药组;(3)聚类分析将肺痿药物数据库聚为4类,C1为滋阴清热、下逆降气药组,C2为祛痰药组,C3为活血化瘀药组,C4为补脾祛湿药组;(4)隐结构分析将肺痿药物分为补益肺脾药组、疏风清热药组、行气活血药组、化痰止咳平喘药组、温阳补阳药组、滋阴清热生津药组6个药组。结论 隐结构分析法得出的分析结果更贴近中医理论及临床,可深层次挖掘数据,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分析结果准确性高,客观性强,更适用于中医药的...  相似文献   

14.
《中医内科学》教材关于痿病的证治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但是在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本文拟结合临床对痿病病因病机与证治要点进行阐述。1 痿病病因临床考察 外感致痿 外邪伤人,损伤气血,凝滞经脉,筋脉肌肉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中医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和特点,为艾滋病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纳入38篇文献,将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于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共计143味,出现频次最多的为补气药,其次为清热药、补血药。药性以温性为最,其次为平性。药味以甘味为最,其次为苦、辛味。归经以脾经为首,依次为肺、心、肝经。结论:从用药规律中可以初步判断出艾滋病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最为多见。从性味归经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紧扣其病位在脾,以脾肺心功能失调为本,气虚为其关键致病因素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6.
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受损、脂类产物凝聚、纤维粥样板块形成密不可分,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近年来,中医药对于动脉硬化的治疗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势必成为今后治疗动脉硬化的主要方向。动脉硬化主要归属于"心脉病",依据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又可将其归于"头痛""中风""脉痹""脉积""胸痹""脱疽"等不同范畴,故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本研究从动脉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入手,进行归纳总结:动脉硬化之病因主要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邪侵袭、毒邪致病、体质与劳逸五个因素,动脉硬化的病机复杂,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不同原因引起络脉不通而发病,一般认为本病以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痰、血瘀、毒邪等有形实邪为标,共同致病,其中瘀血与痰浊始终贯穿于动脉硬化的成形过程中。其成病的关键在于血脉痹阻,经络不通,加之痰瘀附着阻滞,脉道不荣,日趋狭窄。治疗当根据病因病机而审因辨治,总结了临床中不同类型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动脉硬化的规律:辨证施治之用药规律、专方专用之治疗规律、中成药之应用规律、中西医结合联合应用的治疗规律。研究内容均围绕中医药的治疗动脉硬化展开综述,以期为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关于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相关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中医证候及用药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后,建立乳腺癌中医治疗数据库,对其临床证候类型及用药情况进行相关频次分析。结果:纳入的45篇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文献中,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型、痰瘀毒热型、气血两虚型、冲任失调型、气阴两虚型,所占比例依次为48.4%、18.8%、15.6%、14.1%、3.1%;中药治疗乳腺癌的高频药物中归肝经的药物频率达33.3%。结论:在中医药辅助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从肝论治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医证治糖尿病进行研究和讨论,总结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对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交流,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采取多种治疗方法,为糖尿病的认识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臌胀,又称鼓胀、蛊胀、单腹胀,是中医学“风、痨、臌、膈”四大顽症之一,临床以腹大坚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水,肝硬化是其最常见原因之一,75%以上的腹水是肝硬化引起的。中医治疗臌胀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将臌胀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用药规律分析,探讨古代中医对臌胀证治规律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中医眩晕证证治九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又是中医的病名、病证,凡西医的耳性眩晕、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神经衰弱等,基本上有眩晕表现,均可参此文辨证论治。该病以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耳鸣,甚至听力减退为特征。《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景岳云:“无虚不作眩”。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现又有“无瘀不作眩”理论。可见本病病机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风、痰、火、瘀五个方面,病位在心(脑)、肝、脾、肾。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为多见,须详察病情,辨证施治。至于治法有从本从标之异。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化痰、祛瘀、清火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