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中医理论与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近年对基因功能的研究资料,用气血脏象学说原理分析整理OMIM基因库,采用系统学的方法将人类功能基因分为正、邪气2个子系统,13个部件,47个元件.每个元件各分为生理性阳性基因座与病理性阴性基因座2部分。检索结果。因为任意2内脏或其它部件间有少部分表达相同的基因,所以如果一个器官其基因产物的表达量缺如时.则另一器官相同基因的产物量可补足其不足(相生);如一器官表达量过度时,则另一器官有时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实现下调以达人体基因表达的适度,或实现基因互作的协调。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后可分泌出基因产物信息的调节分子,以实现对人体的生理、疾病、心理、行为等的控制。这就是中医整体论的基因基础。  相似文献   

4.
5.
“气随血脱”和“血脱益气”是中医临床不失时机治疗猝暴出血理论指导的圭臬。下从气血阴阳、以气为本、气血生固、先贤应用等有关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6.
<正> 气血理论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气血异常也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虽然气血有别,但气血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依,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血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直指方》指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景岳全书》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此仅就“气为血帅”,从气生血、行血、摄血三方面论证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8.
李秀华 《四川中医》1993,11(1):14-15
著名老中医史方奇主任医师认为肝的疏泄功能如果失调,则肝郁困脾,使气血逆乱,肝脉瘀阻,气血水湿相互抟结,最终导致肝脾肾俱虚,正虚邪实之重候,因此,肝郁困脾,气血失和是形成肝硬化之关键。在治疗上,应以调气和血为总纲。所谓调气,并非单纯行气破气,而是调气乱为气正,使气以行血,行而勿散;所谓和血,亦非单纯破瘀散结,而是平血逆为血和,活血滞为血行,使血布周身而无偏盛偏衰,无凝滞而不妄行,从而使血以载气,行中有守,逆乱之气血复其气行血守之常,则肝气条畅,  相似文献   

9.
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为: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以青春期、更年期、产后多见。崩漏是多种妇科疾病所表现的共有症状,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妇女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不规则出血都属崩漏的范畴。1崩漏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8,26(2):254-257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血清治验2则     
  相似文献   

12.
论气血     
  相似文献   

13.
气推动血行的理论是古代把粗简的循环系统的解剖知识与哲学上的气的概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心推动血行的理论是近代对循环系统的解剖生理认识较为充分后所产生的理论。后者经过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磨合后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并应用于临床。这是解剖学推动中医理论发展的例证。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目前心推动血行与气推动血行的生理意义趋于相同。  相似文献   

14.
覃骊兰 《新中医》2011,(10):3-4
通过对气药与血药配伍关系进行分析探索,认为气药与血药配伍法则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的特色配伍方法,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气血生理病理关系理论,并具有独特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平衡协调的作用,这为临床上运用该方法治疗多种急慢性病、复杂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关系探要等论述气与血关系及临证意义。指出:气之与血,血之与气,阴阳相连,互为依存。气证注意调血,血证注意调气,气血同治,乃至补气固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再谈气血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继华 《中医正骨》2004,16(1):51-52
气血学说系中医药学之基本理论,又系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中之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体气血生理、骨伤科疾病之气血病机、病症、治法之有力理论依据,故对从事骨伤科之医者而言,习悉气血学说之理论,实属必要,盖此学说对临床医疗实践及教学科研均有重要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从生理、病因、病理,到辨证、施治,无一不是以气化论为理论根据的,因此,气化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真正核心,中医理论本质是气化论。气化作用激发和协调着气、血、津液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相互变化,维持着各个脏腑官窍的正常活动和机体的整个生命全过程。人体内气、血、津、液的产生、输布、发挥作用等,亦无不有赖于气化。气化有常,则津液流行,气血充盛,五脏安和,疾病不生;气化失常则津液不行,气血衰少,五脏动摇,变生百病;气体终止,则精气竭绝,阴阳离散。在临床上无论治疗气血病证,亦或是津液病证,调理气机、推动气化都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从简单的气血理论入手研究脉象的发生机制,认为脉的形成需要血作为基础物质,气发挥温煦和推动作用。气为阳,血为阴,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通过诊察脉象可测知气血的变化,为阴阳辨证和疾病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