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周期素的单克隆抗体,以ABC免疫组化方法,对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6例慢性膀胱炎作了研究。结果慢性膀胱炎及移行细胞癌各组间相互比较阳性细胞检出率均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此方法是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移行细胞癌切片上检测细胞增殖分数的一个可靠手段,且对于膀胱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分级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细胞抗原(PCNA)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ELISA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58例TCCB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 TCCB的端粒酶阳性率为86.2%(50/58),不同病理分级或临床分期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PCNA表达强度与分级或分期呈正相关(P<0.05);不同PC-NA表达强度的TCCB样品之间,端粒酶活性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二者呈正相关。结论 TCCB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有较好的协同性,二者联合检测对TCCB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膀胱移行细胞癌微血管分型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肿瘤微血管不同类型与浸润和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表达并计数,根据肿瘤组织中微血管(MV)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肿瘤组织的关系,将MV分为两型:Ⅰ型为肿瘤组织内MV,位于癌组织内,血管迂曲,扩张,变形;Ⅱ型为肿瘤旁MV,位于肿瘤边缘,血管分布不均。结果显示浸润性癌组的Ⅱ型MV数显著高于Ⅰ型MV数(P<005),在浅表性癌组中Ⅰ,Ⅱ型MV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Ⅱ型MV数显著高于Ⅰ型MV数(P<005)。认为肿瘤血管的生长有很大的异质性,肿瘤边缘的微血管与肿瘤的浸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PC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应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膀胱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复发的关系,选择55例有随访结果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病理切片进行PCNA检测,与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PCNA表达与病理分级关系显著(P<0.05),与临床分期关系不明显。PCNA高表达、PCNA阳性细胞在组织层次中的分布均与肿瘤复发、恶化有明显关系。认为瘤旁组织的PCNA指数增高和复发肿瘤中PCNA高表达均为肿瘤恶化的一个客观指标;PCNA表达对肿瘤演变、术后随访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监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5.
膀胱移行上皮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L  Wang X  Mei H  Chen W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8):484-486
目的研究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细胞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与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87例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细胞凋亡及PCNA表达情况,计算出细胞凋亡指数及PCNA表达指数,并对复发组与非复发组进行比较。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意义,而凋亡指数与PCNA指数比值在复发组小于非复发组(P<001),显示在复发组癌细胞的增殖程度明显高于细胞凋亡程度。结论对凋亡指数及PCNA阳性指数的综合分析,即凋亡指数与PCNA阳性指数的比值,可更全面的反映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平衡状态,对判断肿瘤的复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E-Cadher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E-Cadher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标本E-Cadherin表达情况。结果 63例膀胱癌组织标本中E-Cadherin表达异常者42例(67%),异常表达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期、分级、肿瘤复发和生存率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及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判定肿瘤预后和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67、E-cadherin在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统计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Ki-67、E-cadher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3.3%和47.9%,两者呈负相关(P<0.05).两者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5).结论 检测Ki-67与E-cadherin有助于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侵袭和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8.
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表达和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7 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 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VEGF多克隆抗体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 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的表达与MVD 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VEGF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浸润性肿瘤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P<0 .05) ;术后随访6 年,术后2 年内复发组明显高于6 年内未复发组( P< 0 .05) ,但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无关。 结论 VEGF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并与膀胱肿瘤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上述二项指标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Uroplakin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Uroplakin的表达。探讨它与肿瘤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9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检测。结果:96例膀胱肿瘤标本中,75例Uroplakin表达阳性,G1与G2肿瘤Uroplakin表达相近,G3肿瘤表达降低;从表达部位分析,G1与G2肿瘤表达多在乳头的外周和囊腔,G3肿瘤则以细胞质表达为主。结论:大部分膀胱移行细胞癌有Uroplakin表达,随着肿瘤分化降低,Uroplakin表达降低,且表达部位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0.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组织中微卫星不稳定(MSI)的情况及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4个阳性率较高的微卫星位点,应用PCRMIA分析23例TCC病人的MSI及其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MSI在TCC患者中以扩增表达为主,23例TCC病人中有9例出现MSI,占39%,其中3例同时有2个位点出现MSI。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较高者,MSI的阳性率明显增高(P<0025及P<0005)。结论TC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存在MSI,且MSI预示着TCC的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钙粘素E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钙粘素E(E-cadher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钙粘素E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34例出现钙粘素E表达异常(5763%),其异常表达率在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钙粘素E的表达异常与膀胱肿瘤的恶性进展有关,可作为判断肿瘤复发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微血管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与肿瘤转移及复发的关系,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2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及临床意义。结果发现,呈乳头状生长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分布于乳头中心髓质部分,而浸润生长者则为弥散分布。组织学分级G1和G2间的微血管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二者与G3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组(P<0.001);微血管计数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单发与多发无关。提示微血管计数对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及对盆腔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是一种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bcl—2基因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bcl2基因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和移行细胞肿瘤中表达程度的差异及该蛋白表达与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关系,用抗体bcl2(N19)及流式免疫学技术对6例正常膀胱粘膜、6例炎性增生粘膜、6例乳头状瘤和45例移行细胞癌的bcl2蛋白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cl2蛋白在4种组织标本中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50.0%、83.3%、100.0%。FI值呈移行细胞癌>乳头状瘤>炎性增生粘膜>正常粘膜。肿瘤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非肿瘤组(P<0.00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bcl2蛋白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预后无关(P>0.05)。提示bcl2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肿瘤微血管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表达,并计数肿瘤的微血管(MV)。结果发现,术后复发者MV数明显高于未复发者(P<001),浸润性癌的MV数明显高于浅表性癌(P<001),组织学Ⅲ级高于Ⅰ、Ⅱ级(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MV数显著高于未转移者(P<005)。结果提示以MV为标记的肿瘤血管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期、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增长和转移有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DNA拓扑异构酶Ⅱ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与膀胱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抗DNA拓扑异构酶Ⅱ单克隆抗体SWT3D1对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DNA拓扑异构酶Ⅱ增殖指数随肿瘤细胞分级增高而逐步升高,G1、G2、G3分别为(56±17)%、(137±102)%、(232±157)%(P<005),TOPOⅡ在膀胱癌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复发无相关性(P>005)。结论TOPOⅡ指数与膀胱癌的生物学特性相关,可作为恶性度较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及Rb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及Rb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59例中P16及Rb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46%、7119%,其中11例肿瘤组织(1864%)P16及Rb基因均阳性表达,未发现同一肿瘤组织中同时存在P16及Rb基因的表达缺失。P16及Rb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差异中均有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P16及Rb基因的异常表达在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膀胱肿瘤中P16及Rb基因同时表达缺失是少见现象  相似文献   

17.
7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β-HCG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和34例膀胱癌患者血清、尿β-HCG放射免疫测定发现,随着肿瘤分级的上升,组织β-HCG表达阳性率也提高;随着肿瘤分期进展,组织及血清、尿β-HCG阳性率明显增高。研究表明,组织及血清、尿β-HCG的测定可作为判断膀胱癌预后的指标,阳性者近期内肿瘤转移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