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针针刺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我院40余年眼针临床应用的经验,分析眼针疗法在进针、出针及针刺过程中的针刺手法,解析眼针针刺要领,明确眼针基本针刺手法.彭老进针时强调稳、准、快,不用提插、捻转、开阖等手法;田维柱强调“进针柔和、透皮不痛、得气明显、注重感传”;针刺操作要点为“展”“分”“疾”“缓”;基本操作方法为眶外平刺法.  相似文献   

2.
从针刺前准备、无痛进针、无痛行针、无痛出针、无痛针刺创新技法、无痛针法举隅六方面对当前常见的无痛针刺理论和方法进行概述,总结出减轻针刺疼痛的主要方法:(1)依据患者体质和患病部位,选用合适的进针手法和疼痛刺激小的经络、穴位;(2)采用细针,尽量浅刺,针刺手法熟练,轻手法行针或不行针;(3)医者全神贯注,患者精神放松;(4)采用创新无痛针法或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参考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3.
贺氏毫针针刺手法是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在近70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临床应用的针刺手法,享有"飞针法"的美名。该手法对指力要求很高,从持针到进针手法都十分有特色,具有无痛进针得气快的特点,且操作简单,临床实用性很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园园  甘霖  林咸明 《中国针灸》2020,(11):1229-1231
基于高镇五教授对《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微,在速迟"的理论阐述与临床应用,对其创立的"速迟刺法"的3个核心要素进行归纳总结:针刺即刻得气之速迟提示机体邪正盛衰以指导补泻手法选择;行针调节气机阶段以进出针速迟、行针速迟、留针久暂调控得气速迟;针后气机转归阶段详审行针前后气机速迟之变以察补泻之效。高氏"速迟刺法"理念贯穿针刺过程始终,并以得气速迟为补泻效应核心,简化针刺补泻手法操作,更切合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道巨刺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及特点。方法采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远道巨刺法数据库,对五十多年来的远道巨刺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远道巨刺法的科属、优势病种、进针方式、行针手法、腧穴选取等方面的应用特点及规律。结果远道巨刺法科属以外科应用频次最为常见,其次为内科、五官科;优势病种见于腰痛、踝关节扭伤;进针方式以随咳进针频次最多;行针手法中行针刺泻法频次最高;腧穴应用中以腕踝以下腧穴频次最多。结论远道巨刺法在外科应用优势显著,随咳进针及针刺泻法应用频次最高,腧穴以五输穴为主。  相似文献   

6.
林咸明 《世界中医药》2008,3(5):300-301
毫针刺法是针刺法理论的主体部分,该部分的内容包括练针、进针、运针(得气、补泻)、留针、出针等手法的理论和操作练习。虽然该部分的内容主要强调手法操作,但对刺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很重要。综观目前针刺法理论诸多著作,刺法理论部分的讲解略显肤浅,对其中的疑难点难以完全明了个中要义。基于此,笔者联系针灸临床及对部分刺法理论的应用和理解,对上述疑难点进行辨析,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刺疗效的高低取决于手法应用的是否恰当。本人遵循前人的经验,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现就进针法、行气法、补泻法等常用手法,提出个人管见,供同道参考。一、进针法:即是研究如何减少进针时疼痛问题。临床上有少数人无论进针、出针都只用刺手而不用押手,这种操作方法势必会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笔者认为凡是进针、出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针刺"至骨"法针灸治疗理念进行源流考辨、取穴特点分析、临床特色介绍及治病机制浅议,浅谈针刺"至骨"法的临床应用价值。针刺"至骨"法属于深刺法,源于《内经》的短刺和输刺,以骨缘附近的经穴"反应点"及软组织在骨骼上的附着点为取穴靶点,进针时针尖多抵达骨面或针身贴骨进针,以刺激骨膜为手法特色,对痉挛性、深在性、顽固性的痛证及运动系统疾病、神志性疾病、脑源性疾病等疗效较佳,值得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五脏俞是脏腑之气血输注于背腰部的特殊穴位,针刺五脏俞的临床应用较广,由于对针刺的深度、角度、强度的把握不当,导致操作过程中偶有误刺内脏的报道,作者在临床中将传统的斜刺法改为直刺法,在患者充分放松、选穴准确、恰当地把握好针刺深度、掌握正确的持针方式和进针手法的基础上,发现五脏俞直刺较斜刺针感更强、操作更方便、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代林峰  王斌  刘凡  祁国贤  王碧  刘智斌 《陕西中医》2023,(11):1609-1612
疼痛性疾病患病率高、时间久,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而常用镇痛药存在耐药、不良反应等局限。刘智斌基于短刺、输刺,以经络、经筋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骨膜组织学、神经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经过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创立触骨针法。触骨针法是在针刺时针尖抵达骨膜或紧贴骨膜进针,进针后施加震颤等行针手法,具有得气迅速、针感显著等特点,在治疗肩周炎、偏头痛等顽固性痛症方面疗效较好。通过剖析触骨针法的渊源、理论依据,概括触骨针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取穴、治疗原则和操作手法,为临床治疗痛症提供新的针刺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进针方向,即将针刺入肌肉应保持的角度。目前临床中较多应用的直刺、斜刺、横刺均指此而言。因腧穴的部位和治疗的目的不同,则针刺方向随之亦异。笔者于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掌握和运用不同的进针方向,不仅是为了于不同的穴位针刺,也是构成得气和施行补泄手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故既使同一腧穴,通过不同的方向进针,确能取得不同的治疗效果。1腧穴的作用与进针方向腧穴的作用:必须通过刺或灸才能表现出来,就刺法而言,由于手法不同,同一穴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可以完成相反。如合谷穴进针后针尖向上可以止上牙痛,针尖向下…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们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针刺实践,把传统的针刺手法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使针刺时达到无痛或基本无痛的程度。现将具体操作手法介绍如下: 一、进针时的手法: 先让患者取舒适体位,找准穴位,即按针刺常规操作。同时向患者做好必要的解释工  相似文献   

13.
该文就李栋森主任中医师的针灸学术经验进行总结,李氏首先强调指力和传统行针手法基本功的训练,其于进针手法上倡导无痛进针和舒适针刺;注重阿是穴的运用,擅长治疗各种痛症;十分强调刺手押手的协调配合,践行"知为针者信其左"的理念;重视脾胃学说,善于运用调理脾胃之要穴;于腹部穴位行针时善用震颤法;非常注重医患双方的心意,强调"形神合一",临床善于配合指针法,于轻按重切手法中寓针刺补泻之意。并结合验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在教学和临床中的体会,分析进针疼痛的客观原因,主要有针具、针刺穴位皮肤组织和进针手法三方面的因素,并就具体操作中如何减轻或避免这种疼痛进行了教学论述。认为在教学与临床操作中进针透皮快速、刺押手协调配合是减轻进针疼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浅析针刺补泻手法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7,17(8):501-502
浅析针刺补泻手法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张建斌(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针灸科,210009)主题词针刺补泻,刺法针刺操作手法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临床疗效的取得离不开针刺操作手法。历代医家发明和总结了许多操作手法,并结合“补泻”来认识,形成了针刺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16.
陈全新教授针灸临床经验介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秀华 《新中医》2003,35(7):14-16
陈全新教授在针灸学科的临床中,注重运用中医理论,以阴阳为主导,从整体现出发,将辨证、辨病与辨经有机结合,旨在调和脏脏阴阳。在论治过程中,强调针刺取穴配伍的辨证论治;尤其重视针刺手法,灵活运用补泻和导气手法,提出规范化的“分级补泻手法”,独创“快速旋转进针法”,以“无痛、无菌、准确、快速旋转进针”为特点。  相似文献   

17.
针刺手法对临床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关针刺手法问题,历来谈论者较多,说法各异。现介绍我在临床上使用毫针的进针法、补泻法及出针法,供同道参考。进针法根据针的种类不同刺法各异。这里仅介绍毫针进针法,就是用指切、舒张、快速这三个过程配合在一起来完成一根针的进针法。用右手拇指爪甲在选好的穴位上切痕呈“ ”  相似文献   

18.
针刺疼痛是患者拒绝针刺治疗的原因之一,也是学生学习针灸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如何做到无痛进针,是历代针灸医家研究并追求的目标。古代医家有强调快速进针、随咳进针、重视押手配合进针;近代学者提出强化快速透皮指力的基本功训练等,但也有针灸大家采用慢速进针法。为此进行了慢速进针的观察研究,经过多年临床与教学实践,证实慢速无痛进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从而提出了网眼无痛进针法。  相似文献   

19.
<正> 传统的针刺进针手法,多遵循《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古训,强调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后世针灸医家创制了现在常用的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等四种手法。这些手法对针灸临床,增强得气感,提高疗效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针痛之苦与针刺异常现象时有发生。1989年11月~1991年1月,我们在尼日利亚从事针灸讲学与临床的过程中,发现黑种人的皮肤较白种人和黄种人为致密,且较厚,在运用上述传统手法对病人施治时发现,进针较困难,病人皮肤痛感多较明显,致使精神和局部肌肤紧张,针感不理想,滞针、弯针现象时有发生,疗效也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尼方学员在从事临床实习的初期阶段,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为此,我们特进行了针灸无痛快速叩刺法的研  相似文献   

20.
浅谈针刺过程中押手操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宗辽 《中国针灸》2003,23(11):671-672
探讨押手操作在针刺治病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针刺前,有探明穴位、分散病人注意、减少针刺疼痛、分散卫气和固定腧穴局部的作用;针刺中,有配合刺手进针、行气、引导进针和改变经气运行方向的作用;针刺出针后,有实施补泻操作、防止经气外泄、预防针穴局部气滞血瘀和解除滞针现象的作用。针刺治病时,不仅要重视刺手的操作手法,还要注重押手的操作,左右手要密切配合,更大地发挥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