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疑似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脑梗死及脑梗死早期的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及阿司匹林对血浆LPA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分离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疑似脑供血不足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3例血浆LPA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疑似脑供血不足组和TIA组的36例患者,每日给阿司匹林80mg顿服,1月后复查LPA并与服药前比较。结果疑似脑供血不足、TIA、进展性脑梗死及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分别为(3.98±0.75)μmol/L、(5.26±0.97)μmol/L、(4.41±0.61)μmol/L、(2.78±1.01)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00±0.70)μmol/L(均P<0.05)。经阿司匹林干预者1个月后复查血浆LPA为(1.93±0.58)μmol/L,与服药前(4.23±1.15)μmol/L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结论血浆LPA水平的测定可能有助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口服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分离出溶血磷脂酸定磷方法测定。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AP显著增高,不同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的脑梗死组血浆LPA/AP值不同,AP与LPA成正相关,皮层支组、分水岭组、穿支组LPA/AP值依次高于后者;轻、中、重组又依次高于前者;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值无明显差别。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下降。结论血浆LPA/AP能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病情演变及预后评估提供即刻预测。  相似文献   

3.
血浆溶血磷脂酸在进展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动态检测3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病程、病情的相关性,并分别与稳定性脑梗死、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急性期升高,发病3 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7 d下降明显,21 d接近正常对照,与稳定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梗死体积大则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高(P<0.01);重型组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高于轻型组(P<0.01);皮质组与皮质下组相比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与梗死大小、病程、明显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溶血磷脂酸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血磷脂酸(LPA)、总磷脂(AP)、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67例ACI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用有机溶剂抽提法测定血浆LPA、AP含量,用酶直接法测定血浆LDL含量.结果 ACI组血浆LPA、AP和LD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ACI颈动脉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硬斑块组(均P<0.01),各斑块组血浆AP、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患者血浆LPA、AP、LDL水平增高,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提示血浆LPA的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总磷脂(A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8例脑梗死和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3d内测定血浆LPA、AP水平,并与2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TIA两组患者血浆LPA(3.77±2.40,3.17±0.53)、AP(7.05±2.89,5.91±3.2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1±0.57,2.39±0.37),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LPA、AP可能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一项指标,给诊断提供必要的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抵抗素和溶血磷脂酸(LPA)的含量变化及其在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30例脑梗死患者、40例其他疾病对照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抵抗素含量;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并进一步分离出LPA,以定磷方法 测定LPA水平. 结果 (1)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抵抗素和LPA含量较两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死患者血浆抵抗索和LPA含量变化与梗死灶大小关系密切,梗死灶越大,血浆抵抗素和LPA值越高.(3)脑梗死患者血浆抵抗素和LPA含量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r=0.563,P=0.007;r=0.642,P=0.001). 结论 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抵抗素和LPA含量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病灶大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93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根据发病后48 h内病情变化分为PCI组(35例)和非PCI(NPCI)组(58例).检测两组发病后6 h、24 h、3 d、7 d、14 d、21 d血浆LPA和AP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50人)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CI组与NPCI组患者发病6 h~14 d时血浆LPA、AP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1);与NPCI组比较,PCI组患者发病6 h~14 d时血浆LPA、AP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LPA和AP水平均增高,其中PCI患者血浆LPA、AP水平较NPCI患者更高.血浆LPA、AP水平可提示ACI患者病情进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这些炎性标志物与MS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4例急性期MS患者、15例缓解期MS患者及30名健康体检者,测定其血LPA、AP和 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1)急性期MS组治疗前血浆 LPA、AP和血清 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 MS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2)急性期MS组经治疗28 d后血浆LPA、AP和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3)急性期MS组治疗前血浆LPA与AP水平存在相关性(r=0.807,P<0.01),急性期MS组治疗前血浆LPA和AP与血清Hs‐CRP水平存在相关性(r=0.574,P<0.05;r=0.776,P<0.01)。结论血浆LPA、AP和血清 Hs‐CRP水平可能作为MS患者疾病活动性的炎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颈内动脉注入凝血酶法建立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预防性给予TMP,观察大鼠脑血栓形成后LPA的水平.结果 实验对照组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防性给予TMP可以明显降低血浆LPA水平,而假手术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急性脑血栓形成后血浆LPA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预防性给予TMP可以降低血浆LPA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D-二聚体及溶血磷脂酸(LPA)对进展性脑卒中(SI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2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实验组)及32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测定2组研究对象的LPA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D-二聚体检验结果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 D-二聚体与LPA能够对SIP患者疾病变化状况做出较敏锐反应,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认知损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时间≤7d且诊断明确的急性期单纯脑梗死和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酶放大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损害程度。结果糖尿病伴发脑梗死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7.06±4.4t)μmol/L高于、MMSE评分(25.36±3.11)低于单纯脑梗死组[(15.49±4.1t)μmol/L和(26.48±2.26)],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5,p≤0.031;t=.2.502,P=0.013);以完全,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高、MMSE评分最低,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梗死。糖尿病伴发脑梗死组患者MMSE评分分别与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脑卒中亚型呈负相关(均P=0.000);与吸烟、心血管病病史、受教育程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认知损害可能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的神经毒性、脑卒中类型、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以及糖尿病病程和血糖控制状态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检测40例SCI、40例脑梗死(CI)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s-CRP和TNF-α含量。结果:SCI组和cI组hs—CRP含量分别为(8.86±0.96)和(16.32±1.88)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9±0.56)mg/L(P〈0.01),CI组hs—CRP含量亦显著高于SCI组(P〈0.05);SCI组和CI组TNF-α含量分别为(1.92±0.73)和(2.56±0.9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0.42)ng/mL(P〈0.01),CI组TNF-α含量亦显著高于SCI组(P〈0.05)。在SCI患者中,梗死灶数〉2个组(n=19)hs-CRP为(9.45±0.97)mg/L,显著高于梗死灶数≤2个组(n=17)的(7.21±0.75)mg/L(P〈0.01),两组TNF-α含量分别为(1.97±0.83)和(1.66±0.56)ng/mL,无显著差异。血压测定值越高,腔隙性梗死灶数量越多,未服降压药者梗死灶数量显著多于正规降压治疗者(P〈0.05)。结论:炎症过程参与了脑小血管病变;hs—CRP和TNF-α水平与脑缺血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脑的小血管病变范围密切相关。高血压是腔隙性SCI最常见的病因,未降压治疗的重度高血压更易引起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从预防再发的角度看,对SCI应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高血压患者应尽早正规服用降压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6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血非酶抗氧化物(白蛋白、胆红素、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33例(20.4%)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组的年龄、病程、服氯氮平和奥氮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比例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均0.05);血尿酸水平低于颈动脉正常组,hs-CRP水平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均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服用药物类型及低尿酸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785例脑梗死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n=80)和老年组(≥65岁;n=705),就高血压病、糖尿病/葡萄糖耐量异常(IGT)、高脂血症、心脏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烟雾病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老年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IGT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青年患者(P〈0.01);两组患者高脂血症、心脏病史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病因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HCY、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烟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患者(P〈0.05)。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IGT是导致老年人发生脑梗死的主要高危因素;而HCY、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烟雾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则为导致青年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病因。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以及病因治疗,对脑梗死的预防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心脏卵圆孔未闭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至2010年收治的合并心脏卵圆孔未闭的脑卒中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有高血压史2例、吸烟史3例。卵圆孔缺损≥2mm者10例(83.3%),年龄〈55岁8例(66.7%),有偏头痛病史3例(25.0%)。头颅MRI示梗死位于额叶皮质下及顶叶皮质下各7例(58.3%),前循环供血区7例(58.3%)。结论:合并心脏卵圆孔未闭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偏小,偏头痛病是其并发症;卵圆孔缺损≥2mm者易罹患脑卒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首发44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1年,记录终点事件。结果:脑血栓形成1年复发率为t3.8%;年龄(P=0.002,OR=1.044,95%CI=1.015~1.073)、高血压病史(P=0.040,OR=I.944,95%CI=1.032~3.663)、纤维蛋白原(P=0.000,OR=I.932,95%CI=1.386~2.666)为影响脑血栓形成复发的因素。结论:高龄、高血压病史及纤维蛋白原升高是脑血栓形成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 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 %,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 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50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l Thickness,IMT).评定标准:颈动脉IMT>0.9 mm或(和)颈动脉斑块定义为CAS.入院后24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送检,测定Fg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记录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病史,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大小.结果 按Fg水平分组(Fg≤3 g/L组、Fg>3 g/L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g>3 g/L组的危险度为2.04,年龄、Fg水平、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对CAS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g与CAS的相关性最强.结论 Fg水平与脑梗死患者CAS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作用可能强于其他的传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伴抑郁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40例老年高血压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20例,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Zung抑郁量表(SDS)分值进行评价,疗程8周。结果:中药治疗组血压控制效果及SDS分值改善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治疗可改善老年高血压伴抑郁患者的血压及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病(S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脑SV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诊断将其分为无症状脑梗死组(SBI,56例),脑白质疏松组(LA,143例),颅外段动脉硬化组(EC,28例),颅内段动脉硬化组(IC,31例)。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分析其对脑SVD发病的影响。结果脑SVD患者以老年女性居多,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且尿酸、Hcy、CRP水平也普遍升高。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血浆Hcy均是SBI、LA、EC、IC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cy是SBI(OR:3.47,95%CI:1.764.65)、LA(OR:2.98,95%CI:1.484.65)、LA(OR:2.98,95%CI:1.485.64)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浆Hcy与EC、IC无明显相关性(P>0.05)。LA患者中随着Fazekas分级的增加,血浆Hcy水平依次升高(P<0.05)。结论血浆Hcy与脑SVD,尤其是SBI、LA具有相关性,是脑S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脑大血管病变(EC、IC)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