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微创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包括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增大或囊性变扩大2侧)经微创显微手术治疗16例NF2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听力损伤程度选择手术切除时机和肿瘤侧别,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三叉神经和听觉脑干反应监测。 结果双侧听神经瘤9例均分期分侧切除,单侧听神经瘤切除7例,共切除25侧听神经瘤(2侧肿瘤未行手术)。全切除肿瘤22侧(22/25,88%),另3侧肿瘤近全切除(为唯一存在听力耳)。椎管内神经鞘瘤3例和颅内脑膜瘤1例,均获得肿瘤全切除。近全切除的3侧听神经瘤和尚未行肿瘤切除的2侧听神经瘤(尚存有效听力),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术前残存有效听力的11侧耳,术后保留不同程度的听力5侧,听力保留率为45.5%(5/11)。术中解剖保留面神经者23侧(23/25,92.0%),半年后复查显示面神经功能H-B I~Ⅲ级的有23侧,H-B Ⅳ级2侧。术后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结论Ⅱ型神经纤维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应根据双侧肿瘤的大小、听力水平、解除脑干压迫的迫切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和是否合并其他肿瘤,来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选择最佳的肿瘤切除的时机、肿瘤侧别和肿瘤类型。  相似文献   

2.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附6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的效果。方法大型听神经瘤65例,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中应用肌电监测判断面神经的走行及功能。结果本组肿瘤全切60例,术中保留面神经58例。结论显微手术可有效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熟悉桥小脑角局部解剖、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技巧及术中面神经的电生理监测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电生理监测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显微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监测组和未监测组术后面神经保留情况。结果全部病例中肿瘤全切除44例(84.6%),次全切除6例(11.5%),大部切除2例(3.8%)。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27例(93.1%),未监测组18例(78.3%)。监测组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保留(H—B分级Ⅰ、Ⅱ级)21例(72.4%),未监测组11例(47.8%)。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均明显高于未监测组(P〈0.05)。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提高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九六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7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均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术,采用术后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面神经功能并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肿瘤全切除者47例,面神经解剖保留者45例。术后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Ⅱ级27例,Ⅲ~Ⅳ级17例,V级3例。术后38例患者恢复良好,8例出现术后不良反应,1例死亡。 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并获得面神经解剖的保护,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51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予以面神经监测。结果行肿瘤全切术46例,次全切除和大部分切除5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47例,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44例。结论熟悉局部显微解剖、采用术中面神经监测、手术者经验及精细操作是保护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磨除内耳门后唇的应用效果。方法行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65例,术中均先磨除内耳门后唇后再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全切58例,次全切7例。术中解剖保留面神经47例(73.2%)。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Ⅱ级25例,Ⅲ~Ⅳ级28例,Ⅵ级12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磨除内耳门后唇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听神经瘤(AN)显微镜外科切除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的140例AN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采用H-B面神经功能受损量表(HBFGS)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受损程度,并将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位置、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严重程度等作为分析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按照术后6个月面神经HBFGS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HBFGS分级Ⅰ~Ⅲ级为轻中度障碍组(78例),Ⅳ~Ⅵ级为重度障碍组(62例)。轻中度障碍组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显著小于重度障碍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重度障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切除程度、术中行面神经监测情况以及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程度与重度障碍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最大直径>3.13 cm、肿瘤部分切除与次全切除、面神经与肿瘤中、重度黏连均是导致术后面神经功能严重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术中行面神经监测是术后面神经严重障碍的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AN瘤体大小、肿瘤切除程度、术中是否行面神经监测以及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程度是影响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AN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髓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疗效,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2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并证实为髓内肿瘤的16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年龄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肿瘤定位及病理类型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65例患者共发现171个肿瘤,男性患者肿瘤好发于颈段,女性好发于胸段(χ2=11.97,P0.05);青少年患者病理类型主要为星形细胞瘤,成年患者主要为室管膜瘤(χ2=86.50,P0.001);术前MRI定位诊断准确率97.5%,定性诊断准确率96.4%。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48例,Ⅱ级85例,Ⅲ级21例,Ⅳ级11例。手术采用椎板切开显微切除肿瘤,辅助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后综合治疗,术后早期随访Mc-Cormick分级判断疗效,术后Ⅰ级139例,Ⅱ级20例,Ⅲ级1例,Ⅳ级5例,症状缓解率96.4%,其中症状完全恢复者139例(84.2%),大部分好转恢复者20例(12.1%),症状同前4例(2.4%),肢体运动功能恶化2例(1.2%)。结论髓内肿瘤起病缓慢,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和误诊,术前MRI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保证。显微手术切除是治疗髓内肿瘤唯一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来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显微手术,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全切率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对69例大型及巨大型听神经瘤首先实施显微手术。在尽量不损伤面、听神经及相邻其他颅神经的前提下切除肿瘤。残留部分采用伽玛刀治疗。随访1~5a,面神经功能保留者62例;治疗前有听力的48例中听力仍保存37例;肿瘤控制(随访1a无复发)67例。认为显微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大型及巨大型听神经瘤疗效确切,颅神经损害等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问题,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50例听神经瘤患者且给予枕下-乙状窦经内听道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同时对该方法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率为84.00%,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0.00%,随访半年面神经功能Ⅰ~Ⅱ级者占64.00%,且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保护面神经,同时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老年大型桥小脑角(CPA)脑膜瘤的效果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汇总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老年大型CPA脑膜瘤患者(肿瘤体积在影像学上≥4 cm)40例,对手术情况及患者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手术对肿瘤的全切率以及术后患者恢复和神经保留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33例术中全切肿瘤,达到SimpsonⅡ级切除,全切率达到82.5%;4例达到次全切除,3例患者切除不足50%.死亡2例。6例患者面瘫症状无明显好转,4例患者出现听力障碍加重。结论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日益进步,老年大型CPA脑膜瘤手术切除满意度明显提高,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对65岁以上有症状的大听神经瘤应作经迷路进路的次全切除术。这种方法一般可解除病人脑干压迫的症状,减少术后的病发率和并发症,并可保留面神经的功能。在老年人经次全切除术后,80%的病人在(1~16年)平均6年的随访中处于静止状态。80%未作手术的听神经瘤病人,肿瘤生长的速度相当慢(每年0.2cm),而20%的病人则生长较快(每年1cm)。对65岁以的上小听神经瘤病人作者认为不需要作手术治疗,建议每年作CT检查,以确定听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乳突、上鼓室进路选择性减压膝状神经节及迷路段、鼓室段、锥段、乳突段面神经的优势.方法 38例因周围性面瘫而进行选择性面神经减压手术的病历资料,以House-Brackmann(H-B)分级法作为疗效评估标准,听力学以纯音测听平均语言频率听阈(PTA)为标准.结果 随访发现,手术减压后所有病例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48%恢复至Ⅱ级以上,84.2%恢复至Ⅲ级以上.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PTA50.5dBHL,术后平均PTA53.5 dB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乳突、上鼓室选择性面神经减压具有创伤小,通过锤砧关节卸装技术保存大部分患者的听力以及面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 0月至2 0 0 3年1 0月,我们共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直径>4cm) 42例,术中均进行了面神经功能监测,术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中,男1 2例,女30例;年龄2 4~70岁,平均48.2岁;病程2个月至9年,平均为2年。肿瘤位于左侧35例,右侧7例;肿瘤直径4~6cm者34例,>6cm者8例,病理证实均为神经鞘瘤,其中囊性肿瘤1 0例,实性肿瘤32例。临床表现有颅内高压症31例,耳聋37例,耳鸣40例,面神经麻痹1 8例,外展神经麻痹1 0例,视力下降7例,小脑平衡障碍8例,后组颅神经损害表现7例。42例均行头颅CT检查,1 0例行MRI检…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是位于桥小脑角最常见的良性颅内肿瘤,由于肿瘤的解剖部位与脑干、后组颅神经及其供应血管等关系密切,对直径〉13cm巨大肿瘤的手术难度及危险性明显增加,对手术室护士的护理要求更高。现将我院62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巨大听神经瘤切除的显微手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预防脑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44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的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采用电生理监测分为两组,监测组23例,未监测组21例。按动脉瘤部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头皮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比分析两组术后第1天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及3个月后随访情况。结果监测组术中SEP变化9例,MEP变化3例,头皮EEG变化4例,对其中9例电生理显示脑缺血患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监测组患者术后第1天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为17.4%(4/23),未监测组为47.6%(10/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3,P0.05);术后两组3个月随访预后良好率比较[87.0%(20/23)比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9,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多模式联合电生理监测可减少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神经外科医师对于听神经鞘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术中面神经和听神经保护均取得长足进步,可彻底切除肿瘤,完整保留神经功能。国际上对于听神经瘤术后早期、科学的康复指导开展较早,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听神经瘤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仍是学术界积极探讨的热点领域。现对我院听神经鞘瘤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情况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图检查对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病情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面瘫患者120例,均行基础治疗、电针刺穴治疗及面部肌肉训练。分别于患者治疗前1天和治疗后第7天进行House-Brackmann面神经瘫痪分级(H-B分级)和表面肌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结果治疗前后,H-B分级与表面肌电图检查对面瘫分级的评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检查与H-B分级对脑卒中后面瘫患者面瘫分级的评估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听神经瘤(acoustic tumon)系原发于第Ⅵ脑神经鞘膜上的肿瘤,为神经膜瘤(neuroma),又称雪旺细胞瘤,可起源于位听神经分支的任何神经干,但主要来自scarpa神经节附近的前庭神经分支上[1].手术是听神经瘤治疗的主要手段.由于听神经瘤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即使是耳神经显微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手术并发症仍较高,因此做好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ESD方法对19例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 肿瘤直径0.4 ~1.5 cm,平均0.9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 50 min,平均20 min,无严重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18例病理诊断为神经内分泌瘤,其中G1级16例、G2级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另1例病理显示有浸润性生长倾向,诊断神经内分泌癌(G3级),行外科扩大切除,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组织残留,无淋巴结转移.平均随访28个月,无一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