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液透析中改善低血压发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探讨在超滤量不变的条件下,分时段适当地调整超滤翠或结合可调钠低温血液透析(HD皿)对降低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的作用。方法选择16例血液透析超滤量在体重5%~10%之间并在常规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采用自身分组对照,随机分为常规常温组和调整不同时段超滤率结合可调钠低温透析组,观察两种模式下按分时段发生的低血压统计分析,以及观察两组低血压发生率、超滤耐受情况。结果低血压多发生在3、4小时时段,常规常温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调整超滤率结合可调钠低温透析组。调整不同时段超滤率结合可调钠低温透析可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超滤耐受更强。结论血液透析中超滤量过多是发生低血压的关键,在合理超滤量确定后,控制好不同时段的超滤量,结合可调钠低温透析可以大大降低HD中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在总超滤量不变的前提下,常规血液透析(HD)与调整后采用分段超滤透析,同时配合可调钠使用的低血压发生情况。方法:33例患者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按HD分时段发生低血压统计分析。将调整不同时段超滤率和透析液钠离子浓度HD与每组常规HD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低血压多发生在3、4 h时段,老年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调整不同时段超滤率和钠离子浓度后,两组低血压发生明显减少。结论:单位时间内超滤过多过快是导致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在确定合理超滤总量后,调整不同时段超滤率采用先快后慢配合可调钠先高后低的使用原则,可明显减少低血压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低温可调钠透析可增加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大大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我们利用目前透析机所能提供的钠模式配合温度调节,观察其对透析低血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阚明  陈雷  胡淑荣 《安徽医学》2004,25(5):399-400
目的 观察可调钠透析对预防血透中低血压的作用。方法 对维持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标准钠透析 (透析液Na+ 浓度 13 8mmol·L-1和可调钠透析 (Na+ mmol·L-1由 14 8阶梯下降至 13 5mmol·L-1) ,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透析中血压的变化。结果 标准钠透析与可调钠透析在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 2 8.5 %和 6.1%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可调钠透析可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且不增加病人钠负荷、不引起病人口渴以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 ,保证患者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及安全。临床资料 :1 1例年龄大于 6 0岁的血液透析患者 ,其中 5例 (5 / 1 1 )患者在透析过程共发生 2 0例次低血压。方法 :(1 )准确掌握患者的干体重并根据不同的季节合理调节患者的干体重 ,患者 2次透析间期体重的增长不得超过 3公斤 ;(2 )采用可调钠透析 ,透析过程中将可调钠设置为 1 45~ 1 5 0 mmol/ L,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 ;(3)合理安排超滤脱水 ,采取“先快后慢”的方法 ,即透析开始 2小时内的脱水量占总脱水量的 1 / 2~ 2 / 3,减少透析后期对心血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透析(血透)模式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血透中容易发生低血压的20例患者,采用4种透析模式(标准常温常规组、低温可调钠组、可调钠+超滤模式组和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组)治疗,观察4组不同透析模式中低血压发生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超滤量、电解质、毒素等的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标准常温常规组比较,低温可调钠组、可调钠+超滤模式组、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组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透中低血压发生率,稳定动脉压,并且透析前后毒素均可得到有效清除,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组尤其可显著降低血透中低血压发生率,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血管稳定性,有效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是肾衰竭的一种重要替代疗法,临床上尽管其技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血液透析相关的并发症,如透析失衡综合征、低血压、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仍经常发生。其中血液透析相关低血压(Intradialysis hypotension,IDH)的发生率仍为20%~30%左右。低血压除引起病人不适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预防方法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可调钠血液透析(HD)、超滤(UF)曲线HD、低温HD与常规HD在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的情况。方法:对经常出现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9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依次实施常规HD、可调钠HD、UF曲线HD和低温HD,每人每种方式实施4周,观察比较4种模式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出现低血压实施升压措施的情况。结果:可调钠HD组与UF曲线HD组、低温HD组与常规HD组(对照组)相比,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及出现低血压的护理干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避免了因升高血压而注入其他溶液增加的容量负荷,以及采取积极升压措施后血压仍不回升,而被迫终止透析的情况发生。结论:在体重增长、超滤率大致相等情况下,可调钠HD组、UF曲线HD组和低温HD组均能较好维持血容量,可显著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杨金连 《包头医学》2010,34(1):58-59
目的:探讨低温联合可调钠在血液透析中对血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常规血液透析10例(120透次)作对照,观察临床症状发生频率,超滤量,透析中血压和透析后血压。结果:观察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超滤量较对照组结果明显增加,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过程中采用低温联合可调钠的透析具有稳定血液动力学,预防透析低血压,提高血液透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正  陈民 《西部医学》2006,18(2):147-149
目的探讨透析液钠浓度、透析液温度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规律血透患者中经常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5例患者,均经标准透析、可变钠透析、低温透析和可变钠 低温透析,观察各组患者体重、超滤量、体温、Scr、BUN,并计算BUN下降率(URR)、血钠;透析中动态观察病人的血压,并计算平均动脉压(M AP),记录患者透析中的不良反应。结果透析后体重、超滤量、URR、血钠在4种透析模式间均无明显差异;低温组、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透析后体温降低;可变钠透析、低温透析、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均较标准透析组M AP有所提高(P<0.05),以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提高最明显;可变钠、低温、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低血压发生次数较标准组减少,以可变钠 低温组减少最明显;可变纳、低温透析、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均较标准透析组不良反应低(P<0.05),以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不良反应最低。结论标准透析、可变钠透析、低温透析和可变钠 低温透析模式在透析效率方面没有差别;但可变钠、低温和可变钠 低温透析模式M AP较标准透析模式提高,而低血压及不良反应较低,尤以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透析模式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效果。方法将22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透析、观察组采用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模式进行透析,观察比较两组在透析的不同时间血压变化情况、发生低血压的例次数及血容量下降和超滤量情况。结果在透析后3h、4h时,观察组患者血压变化较对照组稳定,发生低血压的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血容量下降和超滤量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透析模式能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可有效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且有利于充分脱水,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可调钠透析对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观察可调钠透析对血钠浓度的影响以及对维持有效血容量的作用.方法:对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各进行4 h的普通透析(conventional hemodialysis,CHD,透析液Na+浓度138 mmol@L-1)和可调钠透析(sodiurn profile hemodialysis,PHD,透析液Na+浓度由148 mmol@L-1线性下降到135 mmol@L-1),匀速脱水,病人自身对照,CHD和PHD时血流速相等,脱水量相当.透析过程中监测透析液电导、血钠浓度、红细胞压积、血容量、血压、心率变化,下次透析前记录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结果:PHD透析过程中血钠逐渐升高,2 h达高峰,随后逐渐恢复透析前水平.CHD血容量下降速度明显高于PHD.PHD能更好地维持血压.CHD和PHD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CHD相比,PHD能有效维持透析脱水过程中的血容量,并有维持收缩压的作用.PHD的这种作用不以增加病人的钠负荷为代价,不造成透析间期增重过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110-112+1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频发透析中低血压(IDH)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58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是否≥20%,分为频发性IDH组和非频发性IDH组,收集患者透析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年龄、透析龄、平均超滤量、甲状旁腺素(PTH)、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从中归纳总结分析出频发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58例患者中,频发性IDH的患者有33例,占20.89%。两组患者在年龄、平均超滤量、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平均超滤量是频发性IDH的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年龄、平均超滤量、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因素是频发性IDH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工作中需加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这些指标的重视和管理,并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相关的措施,以此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确保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低血压倾向患者血液透析时相对血容量(RBV)的改变,并与超滤量(UV)、血压(BP)和心率(HR)间进行相关分析,以研究RBV对预测低血压发生的价值。方法 选取有血液透析低血压倾向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5例,每隔60min测定RBV、UV、BP和HR。记录149次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次数。结果 RBV的改变(ΔRBV)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60、300min时,平均ARBV分别为-1.31%~-7.94%和-5.36%~-28.19%,变异系数(CV)分别为0.38和0.32。同一个体中不同次血液透析时,ΔRBV变化也相当大(CV从60min的0.59到300min的0.18)。经用UV校正后,仍然如此。300min时,△RBV与UV和HR间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2和-0.318,P值均<0.01)。出现低血压时RBV下降的水平也有明显变异,低血压时个体间ΔRBV为-5.77%~-28.40%(P<0.01,CV=0.33)。结论透析中,ΔRBV在同一患者、不同次血液透析时与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且不能单用UV的不同来解释。ΔRBV与HR明显相关,提示在防止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中,仅测1次RBV值不能预示低血压的发生。为预防低血压的发生,应重复多次测定,并个体化制定每个人的RBV临界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减慢内瘘血流速度对患者血液透析低血压治疗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在本中心透析治疗中容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20例,按低血压发生的奇偶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低血压时,除研究组透析血流速度不变,对照组血流速度减慢100mL/min外,其它方法均相同.分别观察在透析过程中,患者血压及脉搏的变化,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过程各时间段血压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脉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普通处理方式相比,减慢血流速度不能提高透析低血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透析低血压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与透析低血压密度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总结了1995年4月至1997年5月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114例患者共6431次透析不同年龄、性别组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分析了不同年龄与性别组超滤量与透析低血压发生率的关系;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了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与年龄、性别、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KT/V、TAC7urea及透析膜的关系。结果:本组资料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为7.03%,其中青年组8.19%、  相似文献   

18.
汤力  冯哲  全正莉  何芳  蔡广研  陈香美 《北京医学》2012,34(10):874-877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羟乙基淀粉后置换输入用于治疗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严重低血压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2月收治的26例伴严重低血压的规律透析(H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使用CRRT治疗,实验组在CRRT过程中,给予后置换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血压、血流量及超滤量(UFV)、Kt/V、CRRT过程中的平均血压、CRRT后血压以及脱离CRRT改为常规普通血液透析的时间和CRRT例次,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实验组透析过程中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97.56±9.17)mmHg/(52.75±7.79)mmHg vs.(94.02±8.27)mmHg/(54.22±6.79)mmHg;P0.05];②实验组的透析血流量[(231.78±21.23)ml vs.(200.03±19.97)ml]及每次超滤量[(3120.75±752.33)ml vs.(2463.24±374.50)ml]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5);③实验组的透析充分性即Kt/V值明显优于对照组(1.25±0.16 vs.0.91±0.14;P0.05);④实验组转入常规透析所用的时间[(39.11±12.51)min vs.(54.72±10.42)min]和CRRT例次[(5.67±1.98)次 vs.(7.21±2.10)次]较对照组也明显少(P0.05)。结论对于伴严重低血压的透析患者,采用CRRT联合羟乙基淀粉后置换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防止低血压,提高透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单次血液透析中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以及透析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49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静卧 15min及透析后立即记录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计算QTd值 ,同时采取外周血测定生化指标 ,记录超滤脱水量、超滤率及血压等生理指标。结果 :MHD患者透析前QT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透析后QTd进一步增高 (P <0 .0 0 1) ;回归分析表明 ,透析后QTd增幅与透后HCO3 -的增高及透析脱水量呈正相关 (分别为r =0 .5 3 ,P <0 .0 0 1;r =0 .5 6,P <0 .0 0 1) ;合并高血压及心室肥厚组QTd分别显著高于非高血压及非心室肥厚组 (分别为P <0 .0 5、P <0 .0 1)。结论 :MHD患者QTd增高 ,透析使QTd进一步增高 ,其发生机制与透析脱水及快速纠正酸中毒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