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33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同期35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GGT、AST与ALT的比值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出现右上腹痛、黄疸的比例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而肝炎后肝硬化组脾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概率更高,且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GGT含量显著升高是酒精性肝硬化的特征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预后略好于肝炎后肝硬化,但晚期二者预后的差别不大,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继发性纤溶情况。方法分别对30例健康体检人员、30例肝炎后肝硬化、3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比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 D-二聚体作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比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升高明显,所以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纤溶亢进明显。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焕琴 《华夏医学》2003,16(6):800-801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0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 ,并与 4 2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均低于健康者 ,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 k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健康者 ,P<0 .0 1。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反映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 ,可考虑作为其病情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吴新员 《河北医学》2013,19(2):236-238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同期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辅助检查示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血尿酸(uA)等升高明显,肝大、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发生比例较肝炎后肝硬化高,与肝炎后肝硬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GGT升高显著。提示GGT是反映酒精性肝硬化的特征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预后比肝炎后肝硬化好,但晚期二者预后差别不大。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 9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测评 ,并将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SCL- 90各症状因子除偏执外 ,得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P<0 .0 1) ,排在前三位的是躯体化、抑郁和焦虑 ;SAS和 SDS得分亦与国内常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有 47%的患者存在焦虑情绪 ,有 6 8%的患者存在轻至重度抑郁 .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预后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6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炎肝硬化597例,酒精性肝硬化172例,混合性肝硬化99例。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肝功能分级、死因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肝硬化患者中肝炎肝硬化患者比例最高,为68.78%;肝炎性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要明显大于酒精性肝硬化和混合性肝硬化(均<0.05);3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均要显著高于女性(均<0.05);肝炎肝硬化与混合性肝硬化患者的脾大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0.01);3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为上消化道出血;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直接死因比例最高的为肝性脑病,混合性肝硬化直接死因比例最高的为原发性肝癌。结论不同病因肝硬化间临床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并发症与直接死因上,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的主要死因为肝性脑病,临床上应注重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同时加强对肠道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颜峻松  张良川 《四川医学》2005,26(8):831-831
肝硬化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为常见(约占70%),称为肝炎后肝硬化。在甘孜藏族自治洲地区,由于藏族人群的生活习惯中多喜饮酒,该地区肝硬化患者中嗜酒者并不少见。本文分析肝炎后肝硬化合并饮酒者与肝炎后肝硬化非饮酒者的肝功能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硬化以及肝炎后肝硬化经超声诊断结果的特异性.方法:对该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以及同一时期的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种类型肝硬化患者超声检查结果的特异性.结果:经超声诊断之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明显增大但是形态正常,其回声弥漫增强出现的几率显著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缩小且形态失常,表现出肝被膜锯齿状,并且肝脏内不规则回声增高几率、鳞片状高回声发生几率显著高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P<0.05);这两类患者在脾脏厚度以及门静脉内径上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腹部超声诊断可以有效地分辨出酒精性肝硬化以及肝炎后肝硬化,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继发性纤溶情况.方法 分别对30例健康体检人员、30例肝炎后肝硬化、3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比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 D-二聚体作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比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升高明显,所以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纤溶亢进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47例(研究组);另外,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47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等是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糖尿病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HBV 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HBV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在临床上应予以注意和预防,以防止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体征表现和并发症的差异进行分析,为二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5例)和慢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体征表现、辅助检查指标和常见并发症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具有不同的体征表现及并发症类型,肝硬化辅助检查指标各有差异,为两种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肝炎肝硬化合并胆石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肝内科5年的住院患者2115例(肝炎肝硬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肝炎肝硬化组合并胆石症性别间无差异,肝炎肝硬化存在易发胆结石的危险因素。肝损愈重、并发结石率愈高。发生结石后对肝功能无显著影响。建议肝炎肝硬化并胆石症者首选内科方法治疗结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27-130
目的 探究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实施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92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将其分为酒精性肝硬化组(42例)和肝炎后肝硬化组(5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检查,对比超声检查效果及超声表现。结果 (1)经超声检查显示,酒精性肝硬化误诊4例、肝炎后肝硬化误诊2例,一致性检测显示Kappa值为0.856。(2)在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方面,超声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92.00%、95.24%、93.48%。(3)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脏形态异常、不规则回声增强、肝被膜锯齿状所占比显著低于肝炎后肝硬化,但弥漫性回声增强所占比较肝炎后肝硬化更高(P0.05);而两组腹水所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4)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脾脏厚度较肝炎后肝硬化更小,但肝右叶肋下斜径、肝左叶厚径较肝炎后肝硬化更大(P0.05),而两组门静脉内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7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确诊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37例(肝炎后肝硬化组)及同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82例(酒精性肝硬化组),对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转移酶(GG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球比(A/G)、总胆红素(TBIL)]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男性均占多数,酒精性肝硬化组男性比例(91.46%)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组(64.23%),女性比例(8.54%)低于肝炎后肝硬化组(35.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平均年龄[(58.9±6.4)岁]较酒精性肝硬化组[(51.7±4.3)岁]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比较[(6.8±2.5)年比(5.9±2.7)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肝掌(24.09%)、蜘蛛痣(28.47%)、男性乳房发育(1.46%)及肝大(6.57%)的发生率均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70.73%、80.49%、9.76%、5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脾大(59.85%比62.20%)、黄疸(13.87%比13.41%)和腹水(80.29%比76.83%)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肝炎后肝硬化组GGT[(63.8±10.2)U/L]、AST/ALT(1.01±0.22)及ALP[(119.6±25.3)U/L]均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139.4±47.9)U/L、(1.98±0.53)、(215.7±46.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G及TBIL比较[(0.81±0.10)比(0.86±0.22)、(47.3±25.6)μmol/L比(49.4±27.3)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肝肾综合征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8.03%、29.20%)均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3.66%、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上消化道出血(37.23%比43.90%)及肝性脑病(20.44%比26.83%)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肝炎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分析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应用彩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诊治的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患者共104例,按照不同疾病类型分为A组(酒精性肝硬化)和B组(肝炎肝硬化),两组患者均予以彩超检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部分彩超检测值情况,彩超检测表现及肝体积、形态情况。结果 B组患者右肝厚径及右肝斜径彩超检测值明显少于A组,同时A、B两组彩超检测表现情况比较,差异明显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肝体积增大及形态正常发生率均比B组高,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应用彩超检测具有积极鉴别诊断价值,可较明确鉴别出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肝炎后肝硬化骨髓象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骨髓象改变。方法 采取骨髓穿刺术获得骨髓涂片,然后进行瑞氏姬姆沙、铁粒等染色,然后进行显微镜检查。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骨髓象有6种不同类型。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流行骨髓穿刺术是必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杨秉辉 《肝博士》2007,(5):22-23
许多临床医师都有这样的诊疗经验,一些肝炎患者由慢性肝炎逐步转为肝硬化,然后肝硬化癌变.形成"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当然,这里所指的肝炎是指乙型或丙型肝炎,而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由于很少有肝硬化的倾向,所以大致与这个"三步曲"无关。在我国.由于乙型肝炎流行.所以,乙型肝炎与肝癌的关系便更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医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31例老年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医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合并医院内感染率为30.6%,高发因素为老年人免疫防御能力低下;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过长;各种侵袭性治疗手段使用。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结论:死亡率高,关键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率在临床上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其发病原因与肝炎后肝硬化比较有所不同。笔者现就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分析比较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选自于 1995年 1月~ 2 0 0 2年 6月因肝硬化住院治疗患者 66例  相似文献   

20.
闵洁  钟玲  金蕾  胡磊 《黑龙江医学》2014,(6):679-680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超声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确诊的75例酒精性肝硬化(ALC组)和6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LC组)临床超声检查资料。比较两种类型肝硬化患者超声表现的差异。结果 LC组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及肝被膜锯齿状发生率为44.6%、53.8%及44.6%,显著高于ALC组的0、22.7%及16.0%,有统计学差异(P〈0.05)。LC组弥漫回声增强发生率为47.7%,显著低于ALC组的81.3%,有统计学差异(P〈0.05);LC组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稍高于AL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C组右肝斜径显著低于AL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及肝被膜锯齿状是酒精性肝硬化的超声表现。而肝炎肝硬化弥漫性回声增强发生率较高。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在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方面无差异,而肝炎肝硬化具有较大的右肝斜径,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