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病变分期均为Ⅲ~Ⅳ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90例176眼,常规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组在视网膜光凝后加服中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光凝结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对照组视力改善明显,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吸收较快。结论视网膜光凝联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吸收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行视网膜光凝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某院于2009年2月~2011年2月对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的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94例患者(102只眼)治疗后经过3~6个月随访发现102只眼中有10只眼视力恢复至0.4以上,视力0.02~0.4之间的眼数由术前49只增加到术后80只眼。术前发生视网膜脱离的41只眼在术后均获得复位,随访期间均未复发。该组102只眼中有12只眼在手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经激光光凝封闭。术后有8只眼发生玻璃体积血,其中4只眼经过再次手术后得到治愈,1例在随访期间发生内吸收,而另外3只眼均放弃治疗;在光凝期间有3例出现玻璃体再出血,2只眼内吸收后自行消失,1只眼再次手术治愈;发生暂时性高眼压2眼;并发性白内障l眼,术后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显著改善手术预后,且术后并发症少,能迅速恢复患者视力,减少失明率,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532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20例740眼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例,进行了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术前、术后视力的差异无显著性。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后视盘和视网膜的新生血管部分消退。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新生血管消退,有效地阻止了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防止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激光光凝治疗效果及光凝后的远期效果, 探讨光凝治疗的时机及影响光凝的因素.方法:采用美国IRIS532半导体眼科激光治疗仪行视网膜光凝术.结果:视网膜光凝术6个月后随访,34眼视力提高1~3行,占60.7%;20眼视力无变化,占35.7%;2眼视力下降,占3.5%.6个月后行FFA检查.56 眼在观察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适时的白内障摘除联合IOL 植入,合理及时的激光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继续恶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共研究56只眼玻璃体视网膜积血湿性黄斑下出血患者,其中有24只眼实施单纯的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32只眼进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切除膜下积血冲洗和黄斑变性手术。对手术前后3个月的视力以及眼底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随访3-12个月。结果手术3个月之后有44只眼视力情况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约为78.6%;28只眼的视力情况0.02,约占50.0%;有14只眼的视力≥0.05,约占25.0%;单纯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的24只眼当中10只眼的视网膜下出血全部被吸收,14只眼的出血没有全部吸收或是视网膜下有再出血现象。在进行单纯的玻璃体切除术当中,随访的患者当中有10只眼的玻璃体出现再出血的现象,从而再次使用联合手术进行治疗。在所进行的联合切除术中,32只眼视网膜下的出血情况被全部吸收。结论单纯的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很好地清除黄斑变性的玻璃体内积血情况;湿性黄斑变性的玻璃体积血和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手术之后视力没有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不明显;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虽然没有办法使视力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玻璃体内的积血发生率可以有效地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玻璃体手术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视网膜血管炎患者34例(39眼),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出血,经药物治疗1个月后无效,改行标准的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并于术中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后补充进行激光光凝治疗14例,占41.18%。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全部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网膜平均厚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视力提高0.05以上者26例(29眼),占74.36%,术后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玻璃体手术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炎伴玻璃体出血,可有效预防视网膜坏死,较好地保留患者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的激光光凝疗效比较,确定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8年在本院接受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的增生前期和增生期患者96例142只眼的疗效,其中增生前期78例,增生期64例,比较两组1年后的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情况。结果:增生前期患者接受治疗1年后,79.49%的眼睛视力保持不变,12.82%视力提高,7.69%视力下降;而增生期患者中,79.69%视力保持不变,17.19%视力下降,只有3.13%视力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增生前期接受光凝术有效率为89.74%,增生期有效率为70.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增生前期接受激光光凝术治疗对于维持或改善患者视力、改善视网膜功能都优于增生期。结论: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明显疗效,增生前期疗效优于增生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8年3月~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已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患者;对照组:50例应用羟苯磺酸钙治疗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82.6%(38/4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8%(34/5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6.5%(3/4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8%(9/50),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比羟苯磺酸钙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更适用于该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9.
邓春霞  苏光  李梅 《中国妇幼保健》2014,(30):4881-4883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联合大活络胶囊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眼底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妊娠期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80例根据收治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大活络胶囊,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改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情况和眼底视网膜病变恢复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视力改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2.3%和80.0%,对照组分别为17.1%和6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视网膜微动脉瘤数目和出血渗漏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眼底FFA改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观察组中无复发病例,对照组中有1眼发生严重玻璃体出血。结论:视网膜光凝联合大活络胶囊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眼底病变疗效显著,视力改善明显,安全无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非糖尿病玻璃体纤维血管膜所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效果。方法患者63例74眼,患者1眼接受气体视网膜固定术,20眼接受常规视网膜复位术,53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果视网膜静脉阻塞及血管炎手术效果好,视力改善率分别为93.8%、96.6%,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视力改善率分别为86.4%、66.6%。结论该类患者病因不同,临床特点各不相同,术后视力改善及并发症与视网膜疾患的种类有关,术后视力恢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0例(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作为观察对象,共60眼。根据不同分期,分为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重度NPDR以及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分别为22眼、23眼以及15眼。所有患者均利用532激光仪器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比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视力情况。结果:治疗后,中度NPDR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27%,重度NPDR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91%,PDR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三种分期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67%。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明显提高,低视力人数明显下降,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术对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控制效果。方法对中、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95例(143眼)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51例(88眼)行532 nm激光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术后进行视力和眼底随访12个月。结果 (1)光凝治疗12个月后NPDR组视力提高、不变和下降者分别为14眼(9.79%)、125眼(87.41%)和4眼(2.80%),PDR组分别为3眼(3.41%)、73眼(82.96%)和12眼(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3,P=0.001)。(2)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显示,NPDR组眼底改善、稳定和恶化分别为17眼(11.89%)、120眼(83.92%)和6眼(4.20%),而PDR组分别为4眼(4.55%)、76眼(86.36%)和8眼(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3,P=0.020)。结论激光光凝术对不同级别DR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中、重度NPDR患者较PDR患者能够从光凝治疗中获得更为稳定的视力和眼底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玲  刘伟仙  邢健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480-4481,448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3月~2011年11月在某院诊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人,进行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裂隙灯眼底检查,眼底照相,眼底FFA造影检查,有适应症的患者进行了视网膜激光光凝或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统计了DR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治疗的有效率.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约为40.1%,其中以轻、中度较多见;BMI、病程、血糖、血脂、血压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适时的采取治疗措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较高,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挽救患者的有用视力,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94例非糖尿病老年性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及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效果。认为非糖尿病老年性玻璃体积血的主要病因是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脱离及裂孔、老年性黄斑病变、视网膜血管炎等。术后视力以RVO最佳,AND所致者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氪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在玻璃体切除、眼内气体填充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中的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因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光凝、联合SF6或C3F8填充,术后发现局限性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采用双针法行玻璃体注气联合视网膜氪激光光凝筑堤的办法,以闭合裂孔,复位视网膜脱离.术中采取双针法交换玻璃体腔部分房水,术后俯卧位休息12~18 h后予全视网膜镜下寻找裂孔,并激光光凝裂孔周围视网膜,激光参数为:能量180~300 mw,曝光时间0.2 s,光斑直径200~300 μm.结果 30眼中,玻璃体腔注C3F8气体联合氪绿激光光凝术后25只眼视网膜脱离复位,随诊3~18月视网膜稳定;4只眼视网膜未能复位,再次行玻璃体腔灌注,视网膜激光光凝及硅油填充,随访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1只眼未能随访.结论 对于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氪绿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长效气体术是一种操作简单、节省治疗时间和费用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部光凝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的疗效。方法 60例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的D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30眼)和对照组30例(30眼),两组患者均采用原有的降血糖及降血压等内科治疗。观察组采用局部光凝治疗并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照组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视力、视网膜病变及黄斑水肿等情况。结果两组在提高视力、改善视网膜病变、消退黄斑水肿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局部光凝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联合康柏西普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PD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疗效、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观察组的渗出吸收时间、眼底出血吸收时间、视网膜水肿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光光凝联合康柏西普治疗PDR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视网膜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视网膜激光治疗,研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 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4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所有患者视网膜激光治疗,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分别给予患者测量眼压以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血压测量等,随诊6个月~1年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探究的44例患者(68眼)中视力提高的患者例数是36例(54眼),共计2眼发生了视力下降且诱发原因是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视网膜激光治疗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接触全视网膜镜下行重度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与传统接触式视网膜透镜相比较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8月期间的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连续病例临床资料,对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玻璃体视网膜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在位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有49例(62眼)患者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中的处理包括玻璃体切除、增殖膜剥除、视网膜激光光凝、眼内电凝、视网膜复位、气液交换、注气/注油等操作。其中15例(19眼)手术在传统接触式视网膜透镜下进行,34例(43眼)手术是在非接触全视网膜镜下进行。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6.3±23.5)min、(54.6±15.1)min,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分别为36.8%、16.3%,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提高的比例分别为68.4%、93.0%,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非接触全视网膜镜提供广角的接近全部视网膜的宽广视野,图像立体感强,明显提高了手术中对增殖膜的处理、周边玻璃体视网膜的操作、气液交换的效率,减少医源性裂孔的形成;手术不需要缝合金属环和反复调整更换透镜,缩短了手术时间,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吴正啓 《健康必读》2008,7(4):71-7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出血,由于眼底看不清或完全不见,往往待玻璃体积血吸收后,才能考虑视网膜复位手术,但此时视网膜脱离已发展成漏斗形,增殖病变严重,失去手术良机。此外,玻璃体出血如伴有视网膜脱离,因顾虑玻璃体切除会损伤视网膜或考虑手术预后不良而放弃手术,这些病例无异被视为不治之症。我们报道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