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分别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糖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组的血糖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明显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对监测急性脑梗死病情变化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于急性脑梗死诊断和病情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含量为(5.89±1.81)mg/L,治疗两周后为(1.53±1.28)mg/L。治疗前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9±0.81mg/L)(P〈0.01),治疗两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轻型、中型、重型各组hs—CRP含量分别为:轻型脑梗死组(3.85±1.38)mg/L,中型脑梗死组(6.11±1.72)mg/L,重型脑梗死组(8.91±1.93)mg/L。经统计学处理,脑梗死各组间血清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患者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83,P〈0.01)。结论hs—cRP能反映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魏世锦 《现代保健》2010,(21):145-14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水平与脑梗死病变的关系。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24h以内和治疗2周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监测情况与门诊健康体检者30名的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健康组(P〈0.01),发病24h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治疗两周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P〈0.01)。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梗死灶大小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刘灵灵 《药物与人》2014,(4):99-100
目的:观察为冠心病患者应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2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21例实验组患者应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治疗,2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4.23±0.83)mg/L、(1.75±0.36)mmol/L、(3.24±0.56)g/L,均低于对照组的(5.72±0.56)mg/L、(2.45±0.92)mmol/L、(5.42±0.95)g/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为冠心病患者应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联合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再抽取同时期来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C、TG、hs-CRP的检测结果分别是(6.03±1.65)mmol/L、(3.67±1.33) mmol/L、(12.32±3.49)mg/L,对照组分别是(4.26±1.57)mmol/L、(1.25±0.53)mmol/L、(2.91±1.35)mg/L,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联合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准确判断冠心病的病情,而且还能对其治疗与预后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测定三组人群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并比较分析.结果:20例不稳定斑块组hs-CRP浓度为22.0±10.3 mg/L,16例稳定斑块组hs-CRP浓度为16.11±9.12;14例无斑块组hs-CRP浓度为10.05±8.10 mg/L,不稳定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俞朝芳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1):1749-175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检测价值及意义。方法检测并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2例、健康体检者78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类型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显著升高(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有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检测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钦灵  张素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4999-5000,5003
目的 为提高诊断率,探索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不同情况下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产科门诊就诊的20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为观察组,同期进行正常孕前产检的200例孕妇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孕早、中及晚期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分别为(1.6±0.3) mg/L和(3.6±0.4) mg/L、(1.4±0.2) mg/L和(3.7±0.3) mg/L及(1.2±0.2) mg/L和(4.1±0.2) mg/L,血清蛋白Z含量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轻度、中度及重度高血压两组间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对照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的进展呈正相关性,而血清蛋白Z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的进展呈负相关性.通过观察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有助于临床了解对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感染患者早期血D-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对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49例严重感染患者分别于全身性感染、严重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3个阶段后第1天的血D哥L酸水平及16例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D-乳酸水平。另外,通过比较非休克组和非直接休克组的血D-乳酸水平预测严重感染患者是否发生感染性休克。结果与对照组(1.70±0.59)mmol/L相比。全身性感染组(4.20±0.59)mmol/L、严重全身性感染组(4.52±2.16)mmol/L和感染性休克组(5.88±2.87)mmol/L的血D-乳酸水平显著升高(P〈0.01);同全身性感染组和严重全身性感染组相比,感染性休克组的血D-乳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严重感染患者早期血D-乳酸水平与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无相关性(P〉0.05)。非直接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D-乳酸水平(5.57±2.37)mmol/L较未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3.854-2.01)mmol/L显著升高(P〈0.01)。结论严重感染患者早期即存在血D-乳酸水平升高,但血D-乳酸水平的变化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无关;血D吼酸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感染性休克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连续性收集在该院分娩的孕产妇382例,其中共52例孕产妇发生抑郁,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7±2.88)mg/L vs.(5.38±2.43)mg/L,t=5.614,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2±4.28)mmol/L vs.(8.17±3.19)mmol/L,t=7.288,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10 mg/L、同型半胱氨酸≥10 mmol/L是孕产妇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影响爱丁堡产后抑郁评分(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且与产后抑郁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77例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和77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胱抑素C(Cys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早期DN组的血清CysC和Hs-CRP含量分别为1.98±0.83mg/L、5.96±2.72 mg/L;正常对照组的血清CysC和Hs-CRP含量分别为0.75±0.14mg/L、1.15±0.52mg/L。经统计学处理,早期DN组的血清CysC和Hs-CRP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急慢性感染或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其他并发症,近期无应激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阿托伐他汀钙10mg组(B组)和阿托伐他汀钙20rag组(C组),每组20例,A组予常规药物治疗,B、C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mg和阿托伐他汀钙20mg/晚顿服。分别观察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6个月、1年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及统计3组病人1年内脑梗死复发率。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B、C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而A组各项指标无明显下降O尸〉0.05)。B、C组降低了脑梗死的复发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可降低脑梗死复发率,其中阿托伐他汀钙20rag的作用更强,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清蛋白的关系。方法测定94例CHD患者及10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UA、CRP、mAlb与血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D两组血清UA:AMI组(471.7±67.3)μmol/L,非AMI组(416.2±40.8)μmol/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49.6±46.5)μmol/L(P〈0.001);CHD两组血清CRP:AMI组(58.3±13.4)mg/L,非AMI组(21.7±9.8)mg/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9±1.2)mg/L(P〈0.001);CHD两组血清mAlb:AMI组(83.18±12.46)mg/L,非AMI组(47.17±10.73)mg/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64±3.56)(P〈0.001);而HDL-C:AMI组(0.97±0.33)mmol/L,非AMI组(1.03±0.22)mmol/L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55±0.40)mmol/L(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UA、CRP和mAlb水平明显增高,而且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和血尿酸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按颈总动脉IMT将患组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血尿酸水平及血清hsCRP与IMT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患者的血尿酸分别为(301±56)μmol/L、(323±62)μmol/L、(374±72)μmol/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2.91±1.12)mg/L、(3.94±1.23)mg/L、(4.69±1.4)mg/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并且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颈总动脉的IMT与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6217,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尿酸及hs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并且降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及其与不同病因的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对132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不同病因型脑梗死血清hs—CRP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由心源性、大动脉硬化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李颢 《现代保健》2014,(26):55-57
目的: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入选的123例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 A组)64例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 B组)59例,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B组与A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19.52±9.44)μmol/L vs(12.65±6.09)μmol/L]、超敏C反应蛋白[(20.23±9.79)mg/L vs(12.44±5.78)mg/L]、高密度脂蛋白[(1.06±0.33)mmol/L vs(1.31±0.37)mmol/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高血压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6,95%CI(1.060,1.176), P=0.000]。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冠心病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升高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无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60例进行血清 Hcy 检测,并比较各组 Hcy 水平;糖尿病肾病组测定同型半胱氨酸、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肌酐、尿素氮、尿酸、24 h 尿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及超敏 C 反应蛋白等指标,分析 Hcy 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血清 Hcy 水平为(24.08±5.09)mmol/L,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16.20±5.3)mmol/L 和正常对照组(6.85±3.07)mmol/L (P <0.01)。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 Hcy 水平与24 h 尿蛋白定量(r =0.541,P =0.003)和超敏 C 反应蛋白(r =0.698,P =0.001)存在相关。结论 大量蛋白尿引起营养不良和血管微炎症状态,可能是糖尿病肾病患者 Hcy 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与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c-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选择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脑卒中在临床上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作为评分标准,将这些患者分为37例轻度(0~15分),29例中度(16~30分),14例重度(31-45分).另外再选择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对较为类似的80例体检健康的人员设定为对照组,对其进行空腹抽血来对hc-CRP进行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CRP水平是(5.74±2.49)mg/L,两组患者相比较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轻、中以及重度三组的hc-CRP水平分别是(3.05±2.95)mg/L、(5.59±2.77)mg/L、(9.32±2.83)mg/L,三组之间相互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致急性脑梗死情况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就是超敏C-反应蛋白,其和急性脑梗死情况的严重程度呈现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3例脑梗死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含量,NSE的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的方法。观察并比较ACI患者在不同病情、不同梗死面积时的血清S100β蛋白、NSE和hs-CRP含量变化,采用Pearson法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0.025±0.017)μg/L、NSE(10.957±5.915)μg/L、hs-CRP(7.147±10.503)mg/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017±0.009)μg/L、(9.972±3.188)μg/L、(2.679±1.678)mg/L]增高(均P<0.05),并且随着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增高和梗死面积的增加,血清S100β蛋白、NSE和hs-CRP含量亦明显升;S100β蛋白、NSE和hs-CRP水平间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S100β蛋白、NSE、hs-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估的指标;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多指标相结合进行评价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与其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的血脂及hs—CRP,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5.20±0.84)mmol/L比(4.79±0.80)mmol/L、(2.21±0.97)mmol/L比(1.78±0.60)mmol/L、(3.25±0.65)mmol/L比(2.83±0.51)mmol/L],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1.18±0.15)mmol/L比(1.28±0.2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hs—CPR显著高于对照组[(4.2±1.1)mg/L比(3.0±0.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引起TC、TG、LDL-C及hs-CRP升高,HDL—C降低,由此推断其可能加速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故对本病及时筛查及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