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6例,在透析过程中通过定点观察和临床听诊发现心律失常事件,记录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及临床症状,同时行血液生化检验和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结果 86例患者共血液透析19 750例次,出现心律失常1 935例次,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9.8%,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上透析机后2~5 h,与患者的年龄、超滤脱水量、电解质紊乱相关,尤以血钾紊乱密切相关.结论 血液透析中发生心律失常原因为多方面的因素,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临床上若能积极纠正诱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透析期间的心律失常是可以预防和纠正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6例,在透析过程中通过定点观察和临床听诊发现心律失常事件,记录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及临床症状.同时行血液生化检验和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结果86例患者共血液透析19750例次,出现心律失常1935例次,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9.8%,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上透析机后2~5h,与患者的年龄、超滤脱水量、电解质紊乱相关。尤以血钾紊乱密切相关。结论血液透析中发生心律失常原因为多方面的因素,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临床上若能积极纠正诱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透析期间的心律失常是可以预防和纠正的。  相似文献   

3.
陈莉 《职业与健康》2010,26(6):714-715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老年病人2368例次血液透析中334例次心律失常病例资料,并分析其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1%,有原发心脏病者较无心脏病者发生率高,发生于透析开始2~5h者占74.3%。超滤脱水量2kg以上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6.6%。心律失常类型以心房纤颤、房性、室性早搏为多见。结论心律失常发生率与超滤脱水量成正比,低血压是其主要诱因,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也可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使血液透析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蔡素芳 《工企医刊》2004,17(2):50-51
我院自开展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多来.透析例数为442人次。透析过程中发生心律失常23例.透析前常规行心电图及心脏听诊无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以超过120次/分为标准).脱水发生低血压合并发生心律失常9例,未脱水发生心律失常1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血压异常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76例,每位患者随机选取3次血液透析进行研究,共528例次。监测透析前、透析中(1次/h)、透析结束回血前的血压水平;记录透析器通量、透析前体质量、干体质量、治疗时间,计算个体化超滤率。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528例次血液透析中,血压异常213例次(40.34%),其中高血压48例次(9.09%)、低血压165例次(31.25%)。不同性别、年龄、透析时间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高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透析时间、超滤率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透析时间是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透析时间、超滤率是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血压异常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对高龄、透析时间长、超滤率10 ml/(kg·h)的患者采用预防措施,降低血压异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CRF)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66例C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以及患者当时的治疗措施、后续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6例患者共实施了720次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透析过程中并发心律失常184次.治疗结果显效42例、有效2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8.5%.治疗无效患者停止血液透析,后续症状逐渐缓解,未有死亡病例.结论:CRF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时应该积极祛除诱因、对症给予药物治疗,必要时停止透析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黄春梅 《现代保健》2011,(3):120-1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透析性低血压是常见并发症之一.透析性低血压一般指平均动脉压较透析前下降4 kPa(30 mm Hg)以上,或收缩压下降至12 kPa(90 mm Hg)以下.大约25%-50%的患者可出现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胸闷不适、冷汗、打哈欠、心率增快,少数为无症状性低血压,重者血压显著下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意识丧失、若不及时发现,会导致心跳骤停,有生命危险.笔者所在科自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治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心律失常的特点并评价相应综合治疗措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57例次透析中心律失常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综合处理措施并观察疗效。结果本组病例血液透析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为12.6%,其中以心房纤颤、频发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最为常见,经采取综合处理措施后,终止心律失常的成功率为91.5%。结论心律失常是血液透析中的常见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终末期肾病(DN)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特殊护理。方法:对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进行心理、饮食、专科特殊护理。结果:以糖尿病为原发病的终末期肾衰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较高,其中脑出血死亡4例,心肌梗塞1例。继续维持性血液透析32例。结论:以糖尿病为原发病的终末期肾衰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透析质量,减少透析并发症,提高其生存率,是糖尿患者血液透析护理工作的难点及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间期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14225例次血液透析,于透析间期出现急性左心衰竭126例次的治疗过程。结果血液透析间期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为0.89%,抢救成功率为88.9%。结论使用紧急的血液透析治疗,快速超滤体内水分,疗效确切、迅速,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首选方法之一,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保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有效降血压治疗等措施,是有效防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综合对策,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应用监测软件的基础上了解门诊血液透析事件的发病率。方法参照美国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血液透析事件监测手册,依托门诊血液透析事件监测软件,监测2017年1—12月每个月前2个工作日在某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的血液透析事件的情况。结果 2017年1—12月共监测门诊血液透析患者4 006例次,发生血液透析事件138例次,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率为3.44%,其中使用抗菌药物130例次(静脉52例次,口服78例次),血培养阳性4例次,血管穿刺部位感染4例次。按不同血管通路类型分类,其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率最高的为非隧道式中央导管(7.33%)。130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共发生179例次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94例次)。2017年各月份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4月份发生率最高,为19.02%。结论门诊血液透析事件以全身使用抗菌药物为主,非隧道式中央静脉导管患者血液透析事件发生率较高,信息化监测可作为门诊血液透析事件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德尔菲法确定血液透析敏感指标共计11项,并于2017年4月—9月应用在血液透析质量评估中,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1项血液透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中,护患比符合国家标准,透析中急性并发症发生率、透析超滤达标率、透析充分性达标率、门诊透析患者急诊透析率和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等5项指标第三季度与第二季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体外循环失血发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7例接受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透析前后所有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及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23例)与非左心室肥厚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项目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找出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透析后左心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透析前(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肥厚组与非肥厚组高容量负荷、高血压、贫血、透析是否充分及营养不良情况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容量负荷(β=1.624,OR=5.073)、贫血(β=1.519,OR=4.568)、透析不充分(β=1.213,OR=3.364)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容量负荷、贫血、透析不充分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上述临床特征的患者,应进行早期的预防性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血液透析机透析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2例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24例患者在血肌酐达到707μmol/L时开始行长期血液透析(正常组),剩余18例患者透析前患者血肌酐在224~675uomL/L间,均因不同病情提前开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提前组)。结果:正常组中有13例患者死亡,剩余11例患者均已出现程度不一的血管病变情况,且均须通过血液透析机行长期透析。提前组中有2例死亡,4例须每周行2次长期透析,2例须每7~10d内行1次透析,有1例患者在出院1年后每周行1次血液透析,1例患者行肾移植,8例患者未再行透析治疗。结论:提前进行血液透析能够减缓糖尿病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速度,并有效延长透析间隔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方法成立多学科协作的品管圈圈组,针对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凝血发生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从建立透析全程出凝血状态评估体系、精准确定抗凝剂剂量、规范抗凝剂使用3方面进行改进。结果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由4.17%降低至1.60%。结论品管圈活动开展可整合团队优势资源,不但有效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而且建立了个性化透析治疗方案,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心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98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腹膜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营养状态以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LVEF、Hb含量、A1b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初次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机制,以求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肾衰竭患者初次血液透析临床资料,统计各种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透析过程中每半小时监测一次心率、呼吸次数、血压,并于透析前后抽血检测钾、钠、氯、血糖、尿素氮和血肌酐,进行比较。结果 206例患者共发生低血压25例(12.1%),失衡综合征20例(9.7%),低血糖症4例(1.9%),低氧血症2例(0.9%),颅内出血1例(0.5%);与透析前相比较,随着透析时间的增加,心率、呼吸次数和血压渐进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6例患者透析后血钾、血糖、尿素氮和血肌酐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可快速缓解尿毒症患者症状,医护人员掌握透析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平稳、安全度过透析诱导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房颤是否增加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率尚无定论。我们回顾分析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并对其临床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方法:观察本中心2005年1月到2007年6月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的患者,记录他们的年龄,透析方式,房颤发生情况及血红蛋白维持水平。结果:168例患者中,12例新发房颤,发生率为7.14%,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共90例,房颤发生率为11.45%,显著高于年龄小于55岁的患者。透析龄大于4年的房颤的发生率为11.11%,房颤患者和非房颤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非房颤患者中有25例发生心梗或脑梗,发生率为15.15%,而房颤患者中发生两例脑梗,发生率为16.67%。结论:1.透析患者的房颤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2.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增加,55岁以上的房颤发病率明显升高;3.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也增加,血液透析4年以上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