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 (简称类风关 )是以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 ,辨证大体分为寒热两类 ,而类风关热痹证临床上较为多见 ,其表现以关节灼痛、局部肿胀、皮色变红、触之觉热为主。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热痹证的研究有较大进展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理论探讨早在《内经》时代就有对热痹证的明确论述。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提出“厥阴有余病阴痹 ,不足病生热痹”[1]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中采用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 ,即…  相似文献   

2.
痹证治验     
邵淑侠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99-1099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由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范畴。痹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从病因病机上,医家各有说法《,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张子和亦提出痹证以湿热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王清径在《医林改错》中还提出痹为瘀血致病说,书中之身痛逐瘀经等方,在治痹方面可谓独具一格。张景岳认为除了寒热的痹治有治凉之异外,血虚血燥…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独具一格。痹证寒湿固有,热湿尤多,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为热痹、湿热痹。吴氏遵循治疗温病的思想,对热痹、湿热痹重在清利,创立治痹之主方加减木防己汤,并主张宣通肺气,通利下焦,湿热具化,经络畅通。  相似文献   

4.
《灵枢·周痹》阐述了周痹和众痹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诊治方法,与《素问·痹论》同为讨论痹证的专篇。篇中提出的根据周痹和众痹的各自特点所采用的不同针刺治法,乃是针治痹证的宝贵经验.所以本篇被分别选入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内经讲义》和《针灸医籍选》中,作为中医、针灸专业本科生学习《内经》的必读内容.但由于原文在对众痹的表述上有自相矛盾之处,而历代注家鲜有诠释,教材中亦未  相似文献   

5.
浅议"治湿热痹从少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痹证有寒热之分,但受<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的影响,世人多以风寒湿论痹,从湿热论痹者少.但也有些医家认识到热邪或湿热邪气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如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强调:"痹病以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代吴鞠通也认为痹证中"寒湿固有,热湿尤多",其病因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  相似文献   

6.
血痹病证治浅谈卢继业(山西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大同037006)关键词:血痹病;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病因病机;症状特征《金医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篇》:“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送得之—…·...  相似文献   

7.
尪痹证治     
痹证范围广矣。《素问》专立〈痹论〉篇按风、寒、湿病因分行、痛、着三痹;又按病位分心、肝、脾、肺、肾痹及脉、筋、肌、皮、骨痹。《灵枢》则列〈周痹〉一篇,论及诸痹与周痹之异同。《金匮要略》不提痹,但仲景又特别论及“历节”一证,实为痹证之属也,惟不见尪痹称谓。 以上诸痹,按其病因有外感风寒湿之外因,有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之内因;按其证候有仅以关节肿痛为主者,亦有肿痛重,全身虚弱羸瘦筋骨强直关节变形甚至残废者;按其转  相似文献   

8.
《温病条辨》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外感热病的专着,其中论述痹证的仅有4条,但内涵广阔,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温病条辨·中焦篇》65条:"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吴氏自注中云:"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吴鞠通从经验言:"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热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  相似文献   

9.
1.《金匮·黄疸篇》如何阐述黄疸病的发病机制? 答:《金匮·黄疸篇》以湿热黄疸为例,以“借脉论理”的写作笔法,从脉象的变化阐述其病机。”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浮则为风”,“风”指外邪,可作“热”理解。“缓则为痹”,“缓”为湿之征,“痹”即湿热蕴脾之意。黄疸病的病机是湿热蕴结于脾  相似文献   

10.
血痹是风邪侵袭人体,血液凝涩于肌表,以致肌体局部麻木不仁的一种疾病。其始见于《内经》。《素问·痹论》云:“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灵枢·九针论》云:“邪入于阴,则为血痹”,即病邪入于阴,阴盛则寒,寒使血液凝涩,而致血痹。《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更进一步阐明了血痹的成因是“卧出而风吹之”.而仲景所论血痹,亦宗《内经》之旨,并结合临床实践,将其作为具有特定涵义之病名,而专篇论述,为后世辨治血痹奠定了基础。但仲景叙证简略,治法尚未完备,故对血痹还有深入研究之必要。一、关于血痹之成因对于本病的产生,仲景指出:“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  相似文献   

11.
绮石,又称汪绮石,明末著名医家,籍贯履历及生卒年代俱无可考。毕生研究虚劳证治,以善治虚劳著称,著有虚劳专著《理虚元鉴》二卷,世称“绮石先生”。1虚劳证治沿革 虚劳证治,始自《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首先提出虚劳病名,论述了虚劳的临床表现,并立小建中汤、八味肾气丸为治虚劳的基本  相似文献   

12.
黄疸的分类始自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之分,称为五疸。仲景对黄疸的治法亦所述甚详,法度严谨,现总其大要,概述如下。1邪气郁表,解表发汗退黄黄疸初起,邪气都于肌表,当分辨其虚实。若病耶在表,表虚不固,伴见汗出、脉浮等症,治当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方用桂枝加黄芪汤。正如“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蒉要略·黄疸病》篇)。若阳黄兼有表实,此外有表邪而里有湿热之证,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等症,治当解表散邪,清利湿热,选用麻黄连翘…  相似文献   

13.
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其病程大多迁延不愈 ,治疗亦颇为复杂 ,中医治疗肾病有其优势。余在临床上充分体验到清利湿热在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近些年来 ,有不少学者在肾病湿热证方面作了病理研究 ,清利湿热法逐渐成为肾病治疗的主要治法之一。肾病病机常为虚实夹杂 ,湿热常作为其主要实证及兼夹证。其主要病因大多由湿邪引起。湿邪粘滞 ,缠绵难愈 ,郁久化热 ,成为湿热。湿邪分外湿与内湿。《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肾者主水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水热穴论》指出 ,肾能聚水而病。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常 ,水液代谢紊乱 ,水湿泛…  相似文献   

14.
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配伍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治血痹而设 ,其药物组成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因其用药精当、组方严谨、配伍巧妙 ,长期以来 ,备受中医学者的青睐 ,已成为临证习用之名方。复习前人对本方的论述 ,结合临床实践 ,谈几点体会。1 组方严谨、配伍巧妙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 ,云 :“血痹病从何得之 ?师曰 :夫尊荣人 ,骨弱肌肤盛 ,重因疲劳汗出 ,卧不时动摇 ,加被微风遂得之。”“血痹阴阳俱微 ,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明确指出 ,血痹之病 ,为正虚…  相似文献   

15.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治验举隅陈果然(涟水县人民医院223400)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金医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治疗气血营卫虚弱而引起的局部肌肤麻木的病证.因本方是以温煦阳气、还经和营以达祛邪,故在老年患病的治疗中,笔者每用其义而却病.现举数例...  相似文献   

16.
《温热论》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此为温病营血分证辨治之大法 ,对温热性质温病血分证、湿热性质温病邪已化燥深入营血辨治 ,皆可遵之。然湿温湿未化燥 ,邪陷营血 ,临床亦为常见 ,其治则非上述治法所能完全适用。本文根据温病学家有关论述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 ,谈谈湿温邪陷营血之辨治。1 病因病机湿温湿已化燥或未化燥 ,其邪均可内陷营血 ,此于古医籍及临床实践中皆可得到证明。如薛生白《湿热病篇·5条》之“湿热证 ,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 ,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 ,邪灼心包 ,营血已耗” ,此为湿热化燥 ,内…  相似文献   

17.
段富津教授从事临床50载,在治疗痹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证把本病分为风寒湿痹、湿热痹、虚痹、顽痹等。段老认为治疗痹证常祛邪以治湿为要;通络乃治痹之常;痹久当扶正祛邪。文章精选段富津教授治疗痹证病案4例略加分析,旨为临床治疗同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冲气”为病辨治初探梁胜斌白银公司职工医院关键词《金匮要略》冲气中图分类号R256.12“冲气”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第十二》“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相似文献   

19.
经方在痹症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在临床中症状较多,变化复杂,我们在临证中对经方治疗痹病进行了有意的探索,现总结归纳如下,为临床运用经方治疗痹症提供一些依据,供同道参考。1行痹常选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越婢加术汤、柴胡桂枝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越婢  相似文献   

20.
桑芪桂枝汤乃蒋立基老中医治痹证经验方,由古方桂枝汤加黄芪,桑寄生和桑枝而成。 痹证为内科常见病,痹者乃气血痹塞不通之谓。痹证之发生,诚如《济生方》痹篇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蒋老集数十年之临床实践,进而认为,营卫之气失调实为发病关键,其理由如下:从生理上看,《素问·痹论》业已阐明营卫源于脾胃,营行脉中而营养周身,卫行脉外而护御于肌表,营卫协调,则正气充沛,肌表固密,此其一:其二,在病理上,若营卫一旦失调,肌表空疏,易招致外邪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