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患者男,58岁,因右肝癌于1994年6月15日入院。治疗情况:1994年7月19日行手术介入,进行肝动脉结扎和肝动脉、脐静脉插管(埋藏式微型药泵)术。1994年7月26日(术后1周)进行化疗。化疗方案:THP(毗哺阿霉素)30mg,肝动脉灌注,第1、29天各1次,一个疗程总量60mg。5-Fu500mg脐静脉滴注1次/日x10天为一疗程,总量5000mg。化疗效果:AFP之变化:化疗前424~1857.2μg/L。化疗后389.2~438.7μg/L,为化疗前1/4水平。肿瘤大小B超监测:化疗前40mmx38mmx31mm。化疗后:半月7mmx8mmx9mm;1个月:7mmx6mmx5mm,为化疗…  相似文献   

2.
Granocyte在妇科肿瘤化疗期间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蔚范  吴燕 《中国肿瘤临床》1997,24(10):760-763
研究G-CSF(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疗中对粒细胞的刺激作用。方法:观察20例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应用小剂量Granocyte(1~2μg/kg/日)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及应用大剂量Granocyte(5μg/kg/日),在超大剂量化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的干细胞动员。A组:46个周期,为停化疗2周白细胞低于3.5×109时给小剂量G-CSF(1~2μg/kg/日);C组:9个周期,为停化疗24小时后给小剂量G-CSF(1~2μg/kg/日);B组:不给G-CSF,为对照组。结果:A组给药2~3天后白细胞可达5×109/L以上,C组化疗后白细胞未降至3×109/L以下。观察中同时发现大剂量G-CSF对血小板减少也有治疗作用。结论:G-CSF对化疗后白细胞降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1994年10月—1996年7月,我院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化疗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168例,经随机观察、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68例均为住院患者,肺癌42例、胃癌31例、肝癌45例、食道癌15例、乳腺癌20例、卵巢癌15例。男108例,女60例。年龄19—83岁,平均63岁。化疗前、中、后均检血常规。168例据病情选用不同联合化疗方案。用药一个疗程白细胞下降42例,3.0-3.8×109/L,血小板下降14例,40-50×109/L。第H个疗程白细胞下降84例,1.1-2.SX10’/L,血小板下降12-16X10‘/L一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一般治疗:卧…  相似文献   

4.
经全埋植式给药装置(IDDS)进行肝动脉及门静脉化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我院遇见1例肝癌患者,在经IDDS反复肝动脉化疗后出现肝动脉一肝管疾,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46岁,教师。因原发性肝癌于1995年8月16日行剖腹探查,术中切除右肝巨大肿瘤约24cm×12cm×10cm大小,并经胃网膜右动静脉分别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主干内,将IDDS埋植于腹壁皮下。术后用下述方案行肝动脉及门静脉化疗:阿霉素50mg肝动脉推注(第1天);顺铂30mg肝动脉(第1、3、5天)及门静脉(第7、9天)推注;5-氟脲嘧啶100mg肝动脉(第7、9天)及门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血小板(Plt)减少的疗效。方法对42例AL(治疗组)化疗后Plt〈20×10^9/L的患者皮下注射rhIL-111.5mg/d,用至Plt≥40×10^9/L停药;对其中17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完成2个疗程化疗后统计疗效,并以35例未加用rhIL-11的AL患者和其中15例初诊AML(对照组)完成2个疗程化疗患者作对照。结果治疗组Plt升到≥40×10^9/L所需时间平均为(9.8±2.7)d,短于对照组(14.6±4.8)d(P〈0.05);治疗组在第2个疗程化疗后Plt〈15×10^9/L的患者有3例(17.6%),明显少于对照组10例(66.7%)(P〈0.05);第2个疗程化疗前Plt水平和化疗后Plt最低平均水平,治疗组为(173.7±81.2)×10^9/L和(23.5±18.3)×10^9/L高于对照组(99.6±74.5)×10^9/L和(10.2±9.8)×10^9/L(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是70.6%和73.3%,有效(CR+PR)率分别是82.4%和86.7%,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IL-11可安全有效地促进AL化疗后Plt恢复,而且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6岁,以“乏力1个月,发热7d”为主诉于2010年9月26日首次入我院。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1×10^9/L,血红蛋白(Hh)80g/L,血小板(Plt)24×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药治癌研究的发展,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因此,发生第二肿瘤患者不断增加。我院收治1例乳癌患者,7年前作肿瘤切除,放疗,化疗后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后二次完全缓解(CR),存活2年以上,报告如下:病例介绍:患者,女,50岁,7年前行乳癌根治术,术后放疗2月,共照射16000拉得,连续化疗2.5月,以后间断化疗,共用长春新碱(VCR)33mg,5氟脲嘧啶16.5g,环磷酰胺10.6g。7年后因头昏,无力10 天,于1992年8月21日又一次住院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差,重度贫血。血象:Hb32g/L、BPL32×109/L、WB…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化疗是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顺铂(DDP)是肿瘤肝动脉化疗中倾向于首选的化疗药物。DDP化疗的常见毒性反应是恶心、呕吐、肾毒性等,诱发呃逆则属罕见。文献中仅范士怀报告过两例。目前尚未见DDP肝动脉化疗诱发顽固性呃逆的报道。现报告Ⅰ例如下。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因B超发现右肝占位(6.6cm×5.0cm)1周后于1993年12月2日入院。1993年12月9日在全麻下行右肝癌局部切除及肝动脉门静脉安置理植式药泵(DDS)。术后2周经DDS行肝脏灌注化疗:DDP20mg,肝动脉推注,隔日1次;5-Ful.0g,门静脉滴注,隔日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耳缘静脉及肝动脉注入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e,HCPT)后,家兔血浆、肝组织中的HCPT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家免84只随机分为2组,按5mg/kg分别经耳缘静脉或肝动脉注入HCPT后,于不同时间点取外周血和肝组织。血浆及肝组织匀浆经甲醇沉淀处理后,采用UV—HPLC法测定HCPT浓度,计算并比较2种途径给药后血浆及肝匀浆的HCPT药动学参数。结果:建立的测定生物样本中HCPT的UV-HPLC检测法,在80~512μg/L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80μg/L,相对回收率为95.4%~103.6%,日内及日间差异RSD均〈7.5%,符合生物样本分析的有关要求。肝动脉灌注HCPT与耳缘静脉注射HCPT相比较,血浆、肝匀浆HCPT的药代动学参数Cmax、AUC(0-tn)、AUC(0-∞)、T(1/2α)、T(1/2β)、CL、MRT(0-tn)和MRT(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UVHPLC检测法简捷、灵敏、准确,适用于生物样本的HCPT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较静脉注入HCPT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减轻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MA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AL)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干扰素加联合化疗方法。干扰素300~600 U/d,皮下注射,于化疗前2 d至化疗结束。联合化疗方案采用MAE方案:米托蒽醌(MIT)5~10 mg/d,第1天至第3天;阿糖胞苷(Ara-C)100~200 mg/d,第1天至第7天;依托泊苷(VP16)100 mg/d,第1天至第5天。3种药物均持续静脉滴注,7 d天为1个疗程,化疗期间2~3 d查血象1次,每个疗程结束后做骨髓检查,间歇3~4周行下一个疗程。结果 11例中完全缓解(CR)7例(63.6 %),部分缓解(PR)2例(18.2 %),未缓解(NR)2例(18.2 %)。总有效率81.8 %。化疗后白细胞最低值(0.5~1.5)×109/L,血红蛋白最低(40~60)g/L,血小板最低(6~30)×109/L。无明显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结论 在加强支持治疗、保护性隔离等预防感染措施及造血因子应用的前提下,以干扰素联合MA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AL疗效较高,毒副作用较低,有可能为提高复发难治性AL的疗效提供新策略、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改良MAID方案动脉插管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改良MAID方案[异环磷酰胺(IFO)/美斯钠(Mesna)+吡喃阿霉素(THP)+氮烯咪胺(DTIC)]经动脉局部插菅持续灌注化疗在晚期软组织肉瘤中的客观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患者21例,所有患者化疗前均接受动脉插管,IFO6g/m^2持续静脉灌注72小时,d1-3.Mesna 10g/m^2持续静脉灌注96h,d1-4,THP60mg/m^2持续动脉灌注72h,d1-3,DTIC1000mg/m^2持续静脉灌注72h,d1-3,q21~28d为一疗程结果:全组2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57.14%,CR1例,PR10例,中位缓解期4.9月。15例患者生存至今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等其他毒性反应还有静脉炎、食欲下降、乏力等。结论:动脉局部插管改良MAID方案持续灌注化疗在晚期软组织肉瘤中近期疗效较高,毒性反应较大,但无化疗毒性相关死亡病例.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性,7岁,主因间断发热、腹胀21个月,加重伴双下肢皮疹8个月于2015年8月16日首次入住我院。患儿缘于2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腹胀,外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3.5×109/L,血红蛋白(Hb)69 g/L,血小板计数(Plt)138×109/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20.1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43.1 s,纤维蛋白原(FIB)4.44 g/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95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6 U/L,C反应蛋白(CRP)51 mg/L,EB病毒(EBV)DNA 6.3×106 copies/ml。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46岁,因发现脾脏大21个月,头晕、乏力5个月于2015年4月13日入我院。患者入院前21个月在外院行B 型超声检查提示脾脏大(具体不详),未诊治。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盗汗,近5个月体质量减轻5 kg。入院后第2天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5℃。入院查体:皮肤黏膜及睑结膜苍白,肝肋下9 cm,剑突下12 cm,脾测第Ⅰ线14 cm,第Ⅱ线16 cm,第Ⅲ线-4 cm,移动性浊音阳性,余阴性。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2.49×109/L,红细胞计数(RBC)0.82×1012/L,血红蛋白(Hb)28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34.1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298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14.6 fl,血小板计数(Plt)32×109/L,淋巴细胞比值(Ly)0.28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0.587,网织红细胞计数(Ret)0.1506。生化检查结果示:总胆红素(TBIL)51.2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5.5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35.7μmol/L,乳酸脱氢酶(LDH)205.1 U/L,余阴性。造血四项检查结果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200 mU/ml,铁蛋白(FER)456.3 ng/ml,余阴性。肝纤维化示:透明质酸>800 ng/ml,层黏蛋白33.0μg/L,人Ⅲ型前胶原175μg/L,Ⅳ型胶原129 ng/ml。布氏杆菌病、黑热病血清抗体、CD55、CD59、溶血性贫血筛查、铜蓝蛋白、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自身抗体、乙型肝炎三系+丙型肝炎抗体、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均未见异常。骨髓穿刺结果示:大细胞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幼红细胞可见轻度病态造血现象。影像学提示肺炎、肝硬化、巨脾、腹腔积液、多浆膜腔积液(图1)。肝血管 CT 结果:门静脉主干增宽(16 mm)。胃镜检查未见异常。 B 型超声示浅表多发淋巴结肿大。血β2微球蛋白5084 ng/ml,铁蛋白1460 ng/ml。 TCRB 基因重排(+)。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肝细胞水肿,肝窦扩张,窦内见少量红细胞、淋巴细胞,肝界面肝细胞坏死,汇管区小血管及胆管壁淋巴细胞浸润,伴纤维组织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3+、CD20-、CD21-、Ki-67(<2%)。再次行骨髓穿刺结果示: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图2)。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示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3+CD5+ T 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的12.9%,CD3+CD4+/CD3+CD8+比值减低;表达CD2、CD8、TCRαβ(图3)。脾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3CD7++、CD8++、TIA-1+、GB-、CD56-(图4)。染色体正常。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肝脾αβT 细胞淋巴瘤(HSαβTL)(ⅣB 期)。给予 CHOP 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脾脏缩小,1周后脾脏增大。遂给予 Hyper CVADA 方案联合西达本胺化疗,化疗第9天,患者及家属因经济原因要求出院。院外口服单药西达本胺片30 mg 2次/周,脾脏再次缩小,1个月后病情再次进展,间断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2016年2月25日随访时已停用西达本胺1个月余,截稿前患者一般状况差,腹胀明显。  相似文献   

14.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患者HBV DN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晶  王耀辉  夏景林  葛宁灵  陈漪  叶胜龙 《癌症》2009,28(5):520-523
背景与目的:化疗可抑制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导致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肿瘤患者出现HBV激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旨存了解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 catheter arterial ehemoembolization,TACE)前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凶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期间,162例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HBVDNA的变化.并分析HBVDNA变化与AFP的关系。结果:治疗后HBVDNA阳性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55.6%VS.71.6%,P〈0.01]。治疗前HBVDNA≥ 1×10^5/L者更易出现HBVDNA水平的下降(OR=2.7,P〈0.01);治疗后AFP的下降与HBVDNA下降有关联(OR=2.6,P〈O.05)。结论:TACE能降低HBV相关的肝癌患者体内的HBVDNA水平,特别是治疗前HBVDNA≥ 1×10^5/L者及治疗后AFP降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与单纯介入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方法:56例PHC患者分为2个组,A组28例(3DcRT加TACE,先TACE1次~3次,3DCRT45Gy-60Gy),B组28例(TACE2次~3次)。介入化疗选用顺铂60mg~100mg、阿霉素40mg、丝裂霉素20mg或5-FU1000mg~1500mg,顺铂60mg-80mg,ADM40mg(或MMC10mg-20mg)。结果:A组CR+PR27例,总有效率为96%;B组CR+PR17例,总有效率有60.7%(P〈0.01)。癌灶体积与疗效有关,PTV(计划靶体积)≤216cm^3者CR7/8,HV〉216cm^3者CR1/8(P〈0.01)。结论:PHC疗效3DCRT加TACE组优于单纯TACE绢。  相似文献   

16.
1病例报告 男性,67岁,工人。因纳差、消瘦、右上腹疼痛3mo,于2005年10月30日入院。自诉近3年一直颜面部发红,否认肝炎病史及高原生活史。查体:营养中等,面部、颈部潮红,无皮肤黏膜黄染,可见肝掌、蜘蛛痣。腹平坦,肝脾未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HBsAg(+):ALT25U/L,AST43U/L,GGT125U/L,A42.3g/L,G48.4g/L,TB24.3μmol/L,DB6.2μmol/L;BUN4.9mmol/L,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51岁。以乏力、口干、多饮、多尿伴发热20余天于2003年6月5日入我院肾内科。查体:未见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叩击痛(+),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腹部B超:肾脏弥漫性肿大(左侧14.5cm×7.5cm、右侧15.2cm×7.2cm)。血常规:WBC5.8×10^9/L,中性粒细胞0.668,淋巴细胞0.263,Hb122g,L,BPC188×10^9/L。血β2-微球蛋白2.5mg/L,乳酸脱氢酶138U/L。经肾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双肾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ⅢB期,转入我院血液科,于2003年7月11日开始予CHOP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腹部B超示肾脏较前缩小,呈肾脏淋巴瘤化疗后改变。后又予CHOP方案化疗7次,过程顺利。2004年10月患者开始自觉双下肢麻木,进行性加重,2005年2月出现双下肢乏力,查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栓塞术联合LAK/IL-2灌注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T淋巴细胞改变及副反应。方法:96例经确诊的中晚期肝癌,随机分为动脉化疗栓塞联合LAK/IL-2观察组及单纯介入化疗栓塞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及栓塞。化疗药物5-Fu1000mg+卡铂300mg 表阿霉素30mg或丝裂霉素10-20mg,栓塞剂为碘化油和明胶海绵,介入治疗3-4周1次,2次1疗程,观察组栓塞后沿导管灌注同种异体LAK细胞1×10^9100ml及IL-240万U。两次介入间隔期间观察组每周3次静滴1×10^9/100mlLAK细胞及每日肌注IL-210万U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CR+PR)为72.9%(35/48),对照组总有效率(CR+PR)淡57.3%(28/48),两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观察组T淋巴细胞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种异体LAK细胞联合化疗及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较单纯介入化疗栓塞疗效明显提高,是安全可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例1患儿,男,4岁,因面黄、厌食2个月就诊。查体:贫血貌,无发热,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心肺(一),肝脾未触及,腹部有包块,腹股沟有数个蚕豆大淋巴结,平时食欲差、偏食。血常规示:白细胞(WBC)5.3×10^9/L,血红蛋白(Hb)70g/L,红细胞(RBC)2.78×10^9/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68.6f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血小板(Plt)74×10^9/L,血涂片可见异型淋巴样细胞。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西艾克为主治疗晚期癌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以不同剂量西艾克(VDS)为主治疗晚期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1993年4月至1997年8月,147例患者分A组(治疗组):VDS1.4mg/m2/d×3天为主的联合化疗组83例;B组(对照组):VDS2.5~3mg/m2,第1、8天为主的联合化疗组64例。两组3~4周为一周期,2~3周期为一疗程,VDS每例疗程总量A组12~18mg,B组16~24mg。疗效和毒性用卡方检验。结果A组有效率50.6%(42/83),CR期2~10个月,PR期1~4月;B组有效率50.0%(32/64),CR期3~9个月,PR期1~3.5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毒性反应相似(P>0.05),均可耐受。结论不同剂量VDS为主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乳腺癌,小细胞肺癌,食管瘤等晚期癌均有较好疗效,在晚期癌的联合化疗中,VDS1.4mg/m2/d×3天用药和2.5~3mm/m2第1、8天用药,两种方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