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cystain C,Cys 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00名,并选取同期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对照者80名,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的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受试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加以分析评价。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及P<0.05),病例组中不稳定斑块组中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P<0.01及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不仅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还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相关,临床中应早期监测,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冯涛 《中外医疗》2014,(17):177-17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体检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改变及急性脑梗死治疗后两者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36例体检者分为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观察变化情况。结果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D-二聚体入院时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D-二聚体明显高于治疗后。结论监测C反应蛋白、D-二聚体对脑梗死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示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检查组)与同期就诊的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体检者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并对比两组人员的检测结果.结果:检查组患者的血清hs-CRP为(14.53±6.33)mg/L、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3±0.17)mg/L,对照组的血清hs-CRP为(1.65±0.52)mg/L、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14±0.06)mg/L,通过两组人员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检查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两组人员的比较差异较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脑梗死患者的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轻度、中度、重度)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联合检测可以判断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浆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归为急性脑梗死组,然后再选取同时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血浆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大面积梗死患者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小面积梗死与中等梗死面积患者。结论血浆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同期56例体检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二聚体,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组血清hs-CRP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脑梗死组血清b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NDS评分呈正相关(r=0.56和0.49;r=0.45和0.61,均P<0.05).结论 血清中hs-CRP和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指标,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律静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602-160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颈动脉内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比较所有被检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含量并通过超声诊断颈动脉内膜厚度,根据患者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将所有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和小面积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颈动脉内膜的厚度。结果:脑梗死患者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含量及颈动脉内膜厚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含量及颈动脉内膜厚度高于小面积梗死患者组(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颈动脉内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创新》2015,(35):63-6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60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在同时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取无脑梗死症状的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检测颈动脉彩超,查血清D-二聚体及Hcy水平,并对此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颈动脉IMT严重程度、斑块硬化程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Hcy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Hcy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60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在同时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取无脑梗死症状的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检测颈动脉彩超,查血清D-二聚体及Hcy水平,并对此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颈动脉IMT严重程度、斑块硬化程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Hcy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Hcy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含量与脑梗死的关系,为临床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52例脑梗死患者和86例健康对照,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关系.方法:入选185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测定血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P(a)水...  相似文献   

11.
姜红军  李杰  吴娟 《现代医学》2014,(3):294-29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与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病人60例,分别检查每位患者左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观察斑块大小、形态及性质,检测每位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并与50例正常者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总结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不同,软斑组较硬斑组高,但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混合斑块组升高程度介于软斑与硬斑组之间。结论: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较正常人高,不同类型斑块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也有差异,可以作为临床防治急性事件的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发生创伤性骨折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研究的骨科创伤性骨折患者共计16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于患者入院次日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了解不同部位创伤性骨折D-二聚体、C-反应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部位创伤性骨折D-二聚体、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骨折、脊柱骨折、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足骨骨折、上肢骨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急性创伤组80例D-二聚体、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非急性创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与预后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不同部位骨折、急性和非急性创伤患者间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34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治疗前CRP、D-二聚体分别为(12.10±3.45)mg/L、(1.64±0.47)mg/L;治疗后分别为(2.18±0.67)mg/L、(0.44±0.31)mg/L.对照组CRP、D-二聚体分别为(1.46±0.46)mg/L、(0.32±0.23)mg/L.脑梗死组治疗前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治疗后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治疗后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及疗效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IS)患者血清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在诊治进展性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等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36例和稳定性脑梗死组64例,分别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及hs-CRP的水平,并设定35例健康医务人员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稳定性脑梗死组血清D-二聚体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在脑梗死发生时增高,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时尤其明显。两者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独立的高危因素和预示因子,也有助于PIS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对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05月~2012年05月期间236例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以同期8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中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相比,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同年龄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D-二聚体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枛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中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可早期知道临床诊治,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 D-二聚体与血浆 B 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80例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80例来我院体检中心健康检查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 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根据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脑梗组(n=32)与小面积脑梗组(n=48),观察两组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的 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以及神经功能。比较存活与死亡病例入院时相关指标水平,观察 D-二聚体与 NT-proBNP 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患者 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面积脑梗组患者 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以及 NIHSS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患者随访半年,死亡患者入院时候 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均远高于生存的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 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水平明显升高,且脑梗死面积越大,D-二聚体、NT-proBNP 水平越高,患者预后效果越差。D-二聚体以及 NT-proBNP 可作为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检测冠脉斑块特征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斑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价值.方法:对本院80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和血清hs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正常对照组;据64层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分为四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正常对照组.结果: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硬斑块,而在SAP组硬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P<0.01).各斑块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块、混合斑块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硬斑块维(P(0.01);而于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内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红细胞压积、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重症胰腺炎患者21例,轻症胰腺炎患者31例)与健康对照28例分别进行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及C反应蛋白检测.D-二聚体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应用乳胶增强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 重症胰腺炎患者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与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轻症胰腺炎患者与对照组,轻症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与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影像学分型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62例ACI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进行血清CRP和D-二聚体含量测定,发病后24—72h内行颅脑MRI检查确定梗死部位、测量病灶大小并作出影像学分型,对比分析应用MRI进行的影像学分型与ACI患者血清CRP含量的关系。结果ACI患者血浆的CRP及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额叶、颞叶、顶枕叶和基底节等不同梗死部位的ACI患者CRP及D-二聚体的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等不同梗死大小的ACI患者CRP及D-二聚体的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CI患者影像学分型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探讨二者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因ACS入院的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P组,7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组,30例),另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与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的关系。结果:AMI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UAP组及对照组(F=3.298、5.082,P<0.05),UAP组与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UAP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积分无关(P>0.05),AMI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23,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的炎症反应及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