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24例大肠癌术后患者大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癌灶和异时性肿瘤的成功切除是与及早发现相关的,大肠镜检查是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监测很有价值的方法。 1990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我院应用大肠镜检查大肠癌术后患者 324例,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男 198例,女 126例。年龄 24~ 83岁,平均 56.9岁。术后年限为 2个月到 17年。其中 57人检查 2~ 12次。原发肿瘤部位:直肠 153例,乙状结肠 83例,降结肠 34例,脾曲 3例,横结肠 9例,肝曲 2例,升结肠 33例,盲肠 7例。临床表现:无明显不适 244例,腹痛 16例,腹胀 8例,腹泻 19例,便秘 5例,便秘与腹泻交替…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0岁,因突然黑便4天,伴头晕1天入院。发病前上消化道钡餐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腹部B超为胆囊结石。按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后,第一次胃镜检查:幽门管有黄褐色液体返流,十二指肠降部后壁粘膜糜烂。而后行X线钡餐检查,疑十二指肠憩室。第三次胃镜检查未见到憩室。第二次胃镜检查前肌注654-220mg,见十二指肠降段后壁约1cmX1cm凹陷性腔,腔口糜烂,拟诊十二指肠憩室。经对症治疗,行剖腹探查。见横结肠包块和十二指肠降段粘连,形成十二指肠瘘。病理证实横结肠中分化腺癌。横结肠癌形成十二指肠瘘一例@高…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 ,13岁 ,便血十余年。出生后半年开始大便带血 ,时鲜时暗 ,量不多。就诊后以“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口服柳氮磺氨吡啶、灭滴灵 ,症状缓解。停药不久又出现便血 ,一直断间服药 ,症状反复发作至 9岁。因贫血 ,当地医院肠镜发现全结肠血管病变。因血红蛋白 4 .7g/L ,来我院治疗。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示 :右半结肠、小肠血管正常 ,结肠脾曲、降结肠中段及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见部分血管分支不规则增粗、扭曲改变 ,诊断左半结肠多发血管畸形。结肠镜发现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脾曲血管明显扩张 ,呈青紫色。横结肠中段至肝曲血管…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1岁,20年前行胆总管切开取石,2年前症状复发行胆囊切除,左肝叶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4个月前胆总管结石症状反复,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发现胆总管十二指肠瘘,从瘘口取结石后并发急性胰腺炎,1周后腹痛消失,血淀粉酶恢复正常,但此后不能进食,反复呕吐,并反复出现胆道感染。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隔膜畸形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16岁,因“反复呕吐十余年”收住入院。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神志清,精神欠佳。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特殊,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8次/分,双下肢无水肿。人院后钡餐造影提示“十二指肠降部明显扩张,扭曲,直径约55mm,内有较多食物残渣潴留,造影剂到达降部后管腔变窄,中间可见1个透亮弧线相隔,该线始终存在。注入气体后,气体停留在扩张的十二指肠降部和胃腔”。考虑为十二指肠先天发育不良导致不全肠梗阻。行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降段壶腹部上方环状隔膜,中间一裂隙样腔道,内镜无法通过,试行切开及气囊扩张,均未成功。故行外科手术,术中见十二指肠降部扩张明显,降部内可见1个横隔膜,近乳头处可见1个小孔,可容8号导尿管通过,予以隔膜切除。术后患者呕吐消失。  相似文献   

6.
胆囊腺肌瘤是一种罕见的病变,文献中极少提及,近期见到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70岁,主诉腹部不适4年余,近半年来症状加重伴皮肤黄染,全身搔痒。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感染,症状未见好转。“B超”检查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查体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病,莫菲氏征阴性。86年6月手术,术中见胆囊萎缩、壁增厚并与横结肠、十二指肠紧密相贴,分离后显示胆囊与横结肠相通,瘘口嵌有结石一枚,胆总管内有巨大结石一枚。病理检查:切除之胆囊明显萎缩,长5.2cm,周径2.3cm,壁厚0.3~0.5cm,胆囊中段有一蛋形突起,1.5×1.2cm,表面光滑,灰黄色,一侧与胆囊壁相连。镜检肿块由胆囊腺管及平滑肌组成,腺上皮呈柱  相似文献   

7.
老年结肠癌突破浆膜侵犯邻近器官形成肠内瘘临床少见,其诊治有特殊性,我们3个单位于1968~1998年曾收治5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62~77岁。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进食后顽固性腹泻伴大便内含食物残渣,稀水样血便,腹块,贫血。消化道钡剂检查:结肠肝曲癌侵入十二指肠内瘘2例,乙状结肠膀胱内瘘1例,盲肠癌侵及乙状结肠内瘘1例,盲肠癌与麦氏切口形成外瘘1例(10月前在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肿块穿刺涂片找到癌细胞2例。活检:盲肠高分化腺癌1例。病理检查:盲肠、乙状结肠高分化腺癌1例。未手术3例,20d后死亡1例,4月…  相似文献   

8.
胆内瘘是胆石症发展过程中少见的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患者。1980年5月~1998年2月,我们共收治1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10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2.5岁;胆石症病史10年以上7例,5~10年8例,5年以下3例。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痛,反复发热13例,黄疸5例,顽固性腹泻4例,术中(或术前钡餐、钡灌肠)见瘘口情况如表1。表1 18例胆内瘘情况十二指肠肝总管横结肠胃窦胆囊颈(管)胆囊体胆囊底胆总管合计1361022224112  手术方法: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其中2例为Mirizzi综合征患者,1例行胆囊大部切除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在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10月对收治的31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进行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术后3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以评定手术效果.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60 min(180~31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0 ml(30~120 ml),术后平均住院日8 d(6~11 d),无吻合口瘘、粘连性肠梗阻、切口及腹腔内感染等手术近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便秘症状明显缓解23例,轻度腹泻5例,腹泻2例,症状轻度复发1例.术后12个月随访,便秘症状明显缓解25例,轻度腹泻5例,症状轻度复发1例.结论 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临床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0.
患者因右下腹转移性腹痛1 d就诊并考虑阑尾炎入院,行阑尾切除术后3 d内反复发热,血液学检查提示感染;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周脓肿,十二指肠肝周见一棒状强光带,一端位于十二指肠腔内。追问病史,患者入院前8 d曾误吞棉签,结合病史诊断为因误食细长型棉签致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穿孔并发肝周脓肿。行胃镜下异物取出术、穿孔封闭术、空肠营养管置入术,联合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周脓肿置管引流术,术后予补充营养、抗感染等治疗,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诊治8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降部、水平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提高诊治水平和疗效.方法:对2001-09/2005-10收治的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降部、水平部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行B超、CT、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十二指肠镜检查,发现乳头肿瘤3例,降部肿瘤2例,水平部肿瘤3例.结果:确诊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管状腺瘤及间质瘤并行肿瘤局部切除术各1例,中高分化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中及低分化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各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水平部间质瘤行局部肠段切除术2例,中高分化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29.1±19.7(3-51)mo,均健康生存.结论:对于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和降部良性肿瘤,以CT结合十二指肠镜检查和局部肿瘤切除为主要诊断手段和术式选择;对于原发性十二指肠水平部良性肿瘤,首选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和局部肠段切除治疗;对于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降部或水平部恶性肿瘤,均应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病人男,69岁。因反复腹痛、腹泻、便秘交替出现10余年,加重1年来我院就诊。查体:形体消瘦,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血及尿常规榆查均正常,大便常规检杏:稀便,白细胞、B超检查:肝胆脾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肠镜检查所见:镜进入肠68cm处见粪块堵寒管腔而终止进镜,所见横结肠,睥曲部及降结肠黏膜,乙状结肠黏膜广泛充血、  相似文献   

13.
1993年 1月~ 1 998年 2月 ,我院收治结肠癌 76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 3 9例以急性肠梗阻急诊入院后采用鞘式吻合法 期切除肿瘤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2例 ,女 1 7例 ;年龄 2 2~76岁 ,平均 55.2岁 ;>6 0岁者 2 5例 ( 2 5/3 9)。癌肿位于回盲部者 8例 ,升结肠 1例 ,结肠肝曲 1 0例 ,横结肠 2例 ,结肠脾曲 3例 ,降结肠 3例 ,乙状结肠 1 0例 ,横结肠、降结肠多位癌 2例。有 2例发生癌性套叠 ,位于升结肠和回盲部。1例回盲部肿瘤梗阻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 ,3例复发性癌梗阻。病理类型为中、高分化…  相似文献   

14.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十二指肠内瘘是临床少见病例,常规检查方法不易诊断。内镜下经瘘口逆行胆管造影及取胆管结石是最好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在近3年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肌管造影术(ERCP)检查580例,共发现该病14例,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4例患者中,男6例,女8例,年龄32—75岁,平均48岁。全部患者均经B超和CT诊断为胆总管结石,ERCP后确诊为胆管十二指肠内瘘。患者中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例、胆囊结石2例、有胆囊结石手术切除史者6例、乳头旁憩室者3例、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溃疡4例;伴有肝功能异常并黄疸者8例、血白细胞升高者12例。2.器械:日本产十二指肠镜、碎石篮,美国产碎石/取石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0岁,农民。因反复呕吐、腹泻3月,加重5 d伴畏寒、发热1d,于2002年9月6日入我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于3月前开始呕吐、腹泻,每日呕吐4~5次,腹泻每日3~4次。2002年6月14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院住院诊治。胃镜示:1)胃窦炎;2)十二指肠降部粘膜炎症。肠镜示:直肠单发小息肉。骨髓像:增生性贫血。腰穿脑脊液正常。头颅CT、肺部CT、腹部CT均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诊断不明。经抗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6岁,因反复发作性左下腹痛20d伴血便1次急诊入院。腹痛以左下腹为甚,偶遍及全腹,程度轻至中等,持续时间不等,休息或对症处理后自动缓解,无发热和黄疸,病程中症状反复,无规律性,且逐渐加重。查体:慢性病容,贫血貌,生命体征平稳,腹平软,左下腹压之不适,未触及包块,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观察后清洁肠道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镜检查中发现回盲部、升结肠各见一3cm×5cm块状隆起,局部质地硬,触之易出血;横结肠见一直径约0.5cm炎性息肉样增生,表面呈分叶状;降结肠、乙状结肠各见一2cm×1cm黏膜增殖性改变。以上5处病灶分别予活检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送检灰白组织5瓶,共13块,病理诊断: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肠镜诊断: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多原发性大肠癌。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3岁,于2010年12月2日患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脓肿形成在当地医院治疗,既往体健.入院检查:血常规WBC 23.0×109/L、N占91.7%,血清淀粉酶148 U/L;肝、胆、脾、肾脏B超未见异常.开腹术中见:大网膜下移覆盖回盲部,小肠肠管扩张明显,腹腔内中等量浅黄色积液,见回盲部与侧腹膜广泛黏连,阑尾位于腹膜后位,环绕于回盲部并广泛黏连,表面明显充血、肿胀,并见少许脓点、脓斑,回盲部明显肿胀,可触及一约鸭蛋大小包块,边界不清,部分质硬,挤压后有少许脓液溢出,回盲部约能容一食指通过,周围肠系膜淋巴结广泛肿大,余肠管未见异常.决定行阑尾切除、黏连松解术.术后第5天出现肠瘘,有腹痛、发热、腹膜炎等症状,开腹见回盲部一直径约2.1 cm大小唇状瘘口,周围黏连明显,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18.
对142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收集该院2006年5月~2007年5月结肠镜检查患者,镜下发现息肉142例,共198枚。其中男85例,女57例,年龄12~74岁,平均47岁。临床表现为便血(占80.2%)、黏液便、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症状。息肉的分布定位为4个主要的解剖部位:①右半结肠:盲肠和升结肠;②横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③左半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④直肠:直肠和肛管。多发性:病变累及上述2个或以上部位。2结果2.1内镜下表现病变部位:右半结肠20枚(10.10%)、横结肠15枚(7.57%)、左半结肠…  相似文献   

19.
叶晨安  吴叔明 《胃肠病学》2009,14(9):573-574
病例:患者男,53岁,因“反复结肠造瘘口出血半年,乏力伴纳差2周”于2009年2月12日入院。患者既往有大量饮酒史,白酒500g/dx20年,12年前确诊为“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2004年2月于我院行脾切除+断流术.术后饮啤酒2瓶/dx半年。术后反复出现引流管感染,后继发窦道形成和肠瘘,于2007年7月30日行横结肠造瘘术。2008年7月起反复出现造瘘口出血,平均每2个月左右一次,内科处理(凝血酶等)能控制症状。此次入院前2个月内未发生造瘘口出血,近2周来自觉乏力、纳差伴嗜睡,遂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根治性手术对肝泡球蚴病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2000-2005年收治的38例行非根治性手术治疗肝泡球蚴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12例行肝切除术,23例行经皮穿刺液化坏死引流,3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所有患者同时结合服用阿苯达唑(15 mg·kg~(-1)·d~(-1)).未行根治性切除的原因包括:病灶同时浸入肝左右叶、肝门部、横膈及并发腔静脉受阻等.术后随访1~3年,1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于肝功能衰竭.8例行肝叶切除及17例行经皮穿刺液化坏死引流患者随访期间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余10例患者术后存在轻微症状.8例患者术后因持续性胆瘘行二次手术.结论 非根治性切除术可改善肝泡球蚴病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行非根治性切除结合药物治疗对于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肝泡球蚴病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